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
听过不少语文公开课,经常见到吹拉弹唱,琴棋书画样样进入课堂,为了让人体现课堂的精彩,让语文课成为了其他学科知识的拼盘,德育、审美教育、天文地理或其他自然知识的传授,往往掩盖了语文本身的味道。那么怎样的课堂才是充满浓浓语文味的课堂呢?
雕塑家说,要把石头雕成人像,就要把石头上不是人像的地方去掉。同样的道理,要让语文课焕发出语文味,就要培养语文学科的基本能力。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听、说、读、写,是语文学科的四项基本能力,是语文工具性的充分体现,课堂中将育人巧妙地寓于这些活动中,语文的学科特就得以彰显了,课堂也就不再只是肤浅的表演了。现将我平时上课思考过的、实践过的创新地方总结如下:
创新点一:灵动的课堂,演讲展风采。
每节语文课的课前,都要求学生进行课前演讲,演讲的内容要提前准备,可以就自己喜欢的话题展开讨论,也可以联系最近学习的课文主题进行演讲,演讲人要在演讲中全程脱稿。当然,为了激发学生兴趣,开展形式也要创新:
1.竞争式。围绕同一话题,每节课可由两位同学讲,比比谁说的好,如介绍我的母亲说完后,同学们评价哪位同学的母亲更伟大。
2.辩论式。精选一个话题,每节课由两位同学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辩论。如追星到底好不好
3.欣赏式。介绍一部文学著作,并做简短的赏析或介绍一处精彩景,抒发一段动人情感,认大家共同欣赏。
采用这些变化多样,趣味横生的课前演讲形式,同时再安排一位主持人每一节课的演讲都能使同学激情迸发。
创新点二:有声的课堂,诵读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我们的每一篇课文都要在朗读中去体会文本的语言之精妙,构思之巧妙,体会音韵之美妙,作者情感的体会,都应该在朗读中充分的体现。朗朗的读书声要响彻语文课堂,老师们可以根据实际的情况,给学生安排相应形式的朗读训练,但要明确朗读目标,不应为读而读,也不应该固化朗读环节,可以在
课的开始阶段读,从而感知文意,也可以在课的后半部分朗读体验,提升情感。总之要以实际效果出发,合理适当安排朗读训练。
创新点三:对话的课堂,解放个性。
语文学科的对话方式与其他学科不同,除了其他学科都有的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十分个性化的,呈现在语文课堂上就是个性化解读文本,也就是说只要学生不违背基本的道德准则,可以允许学生有自己个性化的文本解读,这也是符合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的,所以语文的对话就显得更加真实、实用,这也是语文学科特最大的亮点,教育就是要学生说真话,做真人,样板戏一样的人生就是在抹杀个性,毁灭人性。
创新点四:写作的课堂,走进生活。
写作是语文课堂不可缺少的部分,从中考考写作所占的比重来看,写作一定是我们教学中的重点,是不是只有两周一次的写作课才是训练写作的时间呢?我认为这是不对的,平时的语文课上就要又对学生写作的指导和训练,在语文课上要常有写作练笔的时间,哪怕是一个句子或一个小片段,也要让学生利用语文的方式去表达、去体验。如我们学习《云南的歌会》
时,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发现作者在描写山野对歌”“山路漫歌”“金满斗会三个场面时,都运用了点面结合的写作手法。那么,仅仅认识到还是不够的。我们语文课堂还要引导学生运用这种方法去创作,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写一个印象最深的场面的片段作文。这样学生才能深刻领会点面结合的妙处。
创新点五:情感的课堂,凸显人性。
情感的提升是在课堂最后要重点体现的,无论是语文课堂诗言志还是文以载道抑或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之类的表达都是在向我们传达一个意思:文章的写作不是停留在字面上的词句,而是要借助文字向读者传递情感的信息,所以在语文课堂上,要突出情感的浸润,为学生创设学习的情感氛围,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有精神的震撼,有对人性的涤荡。
让课堂充满语文味,就要做一个爱阅读的老师,腹有诗书气自华”;让课堂充满语文味,还要做一个有智慧的老师,才能识得庐山真面目”“咬定青山不放松”;让课堂焕发出语文味,更要做一个真性情的老师,才能润物细无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