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散发浓浓的语文味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堂要落实这些目标,最重要的是要体现语文特点、语文规律,换言之就是,语文课必须要有语文味。所谓语文味,是指语文课要突出语文教学自身的特点,通过情感激发和语言品味等手段,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让他们在把握语文这一重要交际工具的同时,不断丰富自己的人文精神。它是语文教学应具有的一种特,也是语文课堂应该追求的一种境界。 而语文味的缺失,势必使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成为一句空话。因此,如何使语文课堂日渐消失的语文味回归,便成了刻不容缓的任务。那么,怎样才能使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呢?
一、把握学科性质 ,奠定语文味回归的坚实基础
语文姓语这是大家常说的一句俗话,但它简练明确地表达了语文教学的基本特征。语文是工具,需要学习训练,需要运用积累;语文又是人文生活,就要有情感、有审美,有文化积淀。《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在语言实践过程中,提高语言实践的能力。这就是要用语文这工具做手段,探索语文的无穷内涵。学生的多读、多写、多思、多问,是最重要的语文实践,是实
现语文积累,提高语文学习文化品位的基本途径。
二、提升教师素养,挖掘语文味回归的无穷源泉。
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个语文教师文化底蕴越深厚,他的语言感染力就越强,就越能唤起学生与作者和文本的情感共鸣,他的课堂也越净化语文课堂,营造语文味回归的教学环境才容易有语文味。 其次必须具备较高的专业水准。 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知识的构建者和创造者。这样的角要求语文教师要有较为丰厚的专业知识素养。如果一名语文教师自身的语文味都不浓烈,还要让课堂充满语文味,学生充满语文味,恐怕是痴人说梦。
三、净化语文课堂,营造语文味回归的教学环境。
语文课就是语文课,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要牢固树立语文学科意识,使一切教学手段都围绕语文教学的需要来展开,绝不能因为多媒体的使用而改变语文的教学常规。对于文本中存在的那些自然科学人文知识,要为我所用,把它们作为拓展语文味的沃土,点到为止。要把不是语文的东西清除出语文课堂,要突出语文教学自身的特点:
首先要突出朗读的训练。没有朗读的语文课只是课,不是美的语文课,语文课,老师必须与学生一起美美地听,美美地读。朗读可以把文本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把文中静止的感情变为真情实感,把人带进文本情境中,毫无障碍地接受课文内容的熏陶感染。如学习《第一次抱母亲》,可以以朗读为突破口,通过自由朗读、教师范读、美读、寻读等方式,引导学生通过形象思维,联想想象,再现逼真情境,使语文课堂在琅琅的读书声中,充满浓浓的语文味。
其次要突出语言的学习。 语文味的创始人程少堂老师曾说过:语文课堂“语文课是美的,这种美潜伏在语言深处。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儿,就要向学生传递语言深处的美。语文教学应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感官和心灵去触摸语言文字,穿行在字字句句的密林中,品味再三,构建出一个使心灵震颤飞扬的快乐过程。课堂上的语言学习可采用这些方法:听范读,利用听觉学习语言;朗读自己喜欢的语段并说出喜欢的原因;揣摩某些词句的作用与妙处;仿写某些经典句段;抄写精彩句段,并用比赛的方式当场背下。
最后要突出情感的激励。语文是最富有情感美的学科,语文教师应能够准确抓住教材的情感点和学生的情感点,并在二者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使学生在激荡的情感中,受到感染、熏陶
和激励。而教师要想使学生受到文本情感的感染和激励,首要的是自己要情动于中,要深入文质兼美的文本中,深受感动。只有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学生。要不然,文本蕴含的情感再丰富,教师体会不出,引导不得法还是无法让学生理解和把握。
总之,一堂好的语文课,必须要有语文味 语文味是语文教学的灵魂,语文味越浓,课就越好。让我们提高自身素养,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蕴,牢固树立语文学科意识,用语文独有的语言美和情感美去丰化和磁化语文教学过程,使语文课堂到处洋溢着人性的光辉,充满着智慧的交融、个性的张扬,散发语文的独特的芳香,让语文教学美味远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