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精神卫生知识教育路径分析
作者:汲慧丽
来源:《科技视界》2018年第09
        【摘 要】精神卫生知识的匮乏严重影响了公众的心理健康。匮乏的原因主要有:公众缺乏精神卫生常识性知识的教育;获取精神卫生知识的途径较为混乱。因此,有必要通过多种教育途径对公众进行精神卫生知识的普及,例如:通过学校开设精神卫生类通识课程;通过媒体开设专门的精神卫生教育栏目;通过学校、医院与社区的合作举办相关讲座和印制宣传手册;通过开发、推广精神卫生类产品普及相关知识。
        【关键词】公众;精神卫生知识;教育
        中图分类号: R19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2457201809-0179-002
        DOI10.19694/jki.issn2095-2457.2018.09.086
        An Analysis of the Path of Education for Public Mental Health Knowledge
        JI Hui-li
        School of Teacher Education Tianshui Normal University Tianshui Gansu 741000 China
        AbstractThe lack of mental health knowledge has seriously affected the public's mental health. The main reasons are lack of education of mental health’s common sense knowledge education and lack of access to mental health knowledge.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popularize the public knowledge of mental health through a variety of educational approaches such as the opening of mental health courses through schools the opening of special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programs through the media organizing lectures and printing brochures through school hospital and community cooperation popularizing knowledge through developing and promoting mental health products.
        Key wordsPublic Mental health knowledge Education
        随着社会的巨大变革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公众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产生的心理困扰或疾病对个人及家庭带来极大的痛苦和沉重的负担。而目前,我国的心理健康服务机构和心理疾病医疗体系还远不能满足公众的需要。同时,由于大众精神卫生知识的匮乏,使得许
多心理问题和疾病被延误,对公众的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和影响。
        1 公众精神卫生知识匮乏
        精神卫生,也称心理卫生,强调维护心理的健康。它不仅涉及各类精神疾病的防治,还涉及减少和预防各类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发生[1]。因此,精神卫生知识对公众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但相较于人们更为重视的生理卫生,人们对精神卫生的知识往往了解甚少,而这类知识的匮乏将对心理健康产生各种消极的影响。
        1.1 不能正确认识心理问题和疾病
        由于不了解哪些属于心理问题和疾病,很多人对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不能有很好的认知与判断。例如,一个人因失恋痛苦不堪已超两个月,每日饮酒消愁,认为所有的异性都是薄情的,其工作、生活也因此受到了影响,这表明他已具有严重的心理问题。但他不会这么认为,他往往会说自己只是心情不好。又或者,一个人总是抱怨自己脑子乱,爱胡思乱想,且情绪紧张,甚至失眠和头痛。他也许会说自己只是工作太累了,但事实上,他很可能已患有神经衰弱,需要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又或者,一个人总是莫名其妙地晕倒,而各项身体检查都没有问题时,就应该考虑是否是心理疾病了。但很多时候,他却不会这么考虑。
        不能正确地认识自身的心理状况,其家人和朋友也没有这样的知识,这极易导致当事人的心理问题和疾病的加重,延误最佳的干预或时机。
        1.2 不能正确面对和处理心理问题和疾病
        由于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心理状态,同时,缺乏相应的应对知识,很多人也就不能正确的干预,例如,一个人因亲人离世而悲痛,一度悲观失望想要自杀,这时就应及时就医实施心理或药物干预,因为他很可能得了抑郁症,而其亲朋好友却还在一味地开解他,认为他只是一时想不开而已。再如,当一个人因学业受挫而厌学,无论怎样都很难好转时,就应积极寻求心理咨询人员的帮助,而其本人及家人都未有这种意识,最终导致问题更加恶化。还有一些人出现了异常心理或行为,他们会去神婆巫师,而不是专业医生的诊治。
        同时,由于病耻感的影响,很多人会回避咨询求助或就医。公众对心理问题或疾病的接受度远远低于生理问题或疾病,他们会觉得这是一件丢人的事情,若换做别人,他们也会有不同程度的偏见或歧视。这种现象极大地阻碍了公众的求助和就医行为。
        1.3 不能正确配合相关专业人员的咨询或
        由于精神卫生知识的欠缺,很多人面对咨询师的建议和布置的任务,可能抱有怀疑态度甚至敷衍了事。同样,由于缺乏相应的知识,一些心理疾病的患者会排斥药物,或者由于药物的副作用而随意改变用量,也有一些患者会因疗程过长等因素中断。
        此外,不论是心理问题的疏导还是心理疾病的,往往都需要当事人家人、朋友的帮助与配合。但由于精神卫生知识的缺乏,其家人、朋友给予的支持往往是不够的,甚至有些言行是有害的,例如,武断的批评,过分的干预或者排斥、埋怨当事人等。
        这些情况的发生都与精神卫生知识的匮乏有关。许多心理问题和疾病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妥善的处理,对心理健康带来严重的危害,继而给个人、家庭乃至社会带来沉重的压力和负担。
        2 精神卫生知识匮乏的原因
        2.1 缺乏精神卫生常识性知识的教育
        对于精神卫生知识,尤其是常识性知识,大多公众并未接受过系统的教育。
        目前,许多中小学已经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其内容体系往往以专题展开,如认识自我、学会学习、人际交往、情绪调适、升学择业等,彼此间缺乏一定的系统性,并且极少涉及到心理疾病知识的普及。此外,由于该课程与升学无关,在有些学校并未受到重视,导致其成为一种摆设。
        即使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也并未成为许多学校的必修课程。其中,有些高校将其作为通识课,有些高校只是开设了相关选修类课程,还有些高校只在某些相关专业内开设这类课程。而课程内容体例又各不相同。一般情况下,只有应用心理学、精神卫生学等相关专业的学生才能系统地学习精神卫生的知识。但许多人学习精神卫生知识,并不是要成为专业人士,而是要掌握精神卫生的一些常识,这些常识可以帮助他们正确判断自己的心理状况,并做出正确的选择与恰当的应对。
        由此看来,公众缺乏对精神卫生常识性知识的普及性学习。因此,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许多人,哪怕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提及社会或学校的心理咨询室,他们还会认为那是心理有病的人才会去的地方,他们自己是绝不会到那里去的。而实际上,心理咨询工作面对的正是正常人。一旦出现异常,即心理疾病,则应求助于心理医生,到医院就诊。
卫生健康知识
        2.2 获取精神卫生知识的途径较混乱
        精神卫生知识的正规教育不足,而其他获取途径也非常有限。人们对精神卫生知识的认识往往来自于影视、网络媒体或自己和身边人的切身体验和经历。这些信息的来源鱼龙混杂,质量不一。影视传媒的内容多是对现实的夸张表达,使得受众的理解容易产生偏差。很多的心理健康类电视节目做成了家长里短加批评、评判式的模式。当然,有些心理健康类节目做得非常好,如CCTV的《心理访谈》等,但以个案为支撑的咨询实例依然不能很好地提供系统化的精神卫生知识。网媒也是如此,很多信息是碎片式的,亦或是过于晦涩的、专业的。很少有人只是出于兴趣而系统性地搜集精神卫生的相关知识并自学。而依靠自身或他人的经历获得的信息更是较为片面。
        这种混乱的信息获取途径和方式很难使公众较为全面、系统地了解精神卫生知识。很多时候他们觉得心理咨询就是专家来评评理,心理疾病患者就是疯子杀人狂自杀者,对于精神卫生的一些常识性知识出现很大的误解。
        3 普及精神卫生知识的相关教育路径
        面对以上情况,要想做好公众精神卫生知识的普及,必须依赖一些专门的教育方式和途径。通过宣传系统、权威的精神卫生知识,提高公众的认知水平。
        3.1 通过学校开设精神卫生类通识课程
        如前所述,尽管很多学校开设有心理健康类课程,但仍缺乏系统的精神卫生知识的传授。因此,建议在已有心理健康课的基础上,开设精神卫生类通识课程。或者将已有心理健康课的内容整合、扩充,成为精神卫生类课程的一部分。而这类课程应贯穿中小学直至大学。所有的高校都应将其作为通识课程固定下来。通过这一举措,在正规的学校教育中把精神卫生知识真正重视起来,促进学生系统、全面地学习,进而增进公众的精神卫生意识。
        3.2 通过媒体开设专门的精神卫生教育栏目
        当今社会是一个媒体时代,相关精神卫生主管部门应充分利用这些媒体做好精神卫生知识的教育和宣传。通过电视、广播或网媒开设专门的精神卫生教育栏目是一个有效、可行的方法。尽管很多媒体也有类似的一些专栏,但其信息的整合程度、内容的权威性和易读性都有所欠缺。而专门开设的精神卫生教育栏目将全面、系统地为公众普及相关知识,尤其是其
中的常识性知识。同时,可采用图例、漫画、故事、打油诗等通俗易懂的方式提高公众的学习兴趣和接受度。推动公众正确地看待和认知精神卫生,并正确地处理和应对不良的心理状态。
        3.3 通过学校、医院与社区的合作举办相关讲座和印制宣传手册
        由精神卫生主管部门协调相关学校、医院与社区开展长期合作。组织相关教师、医生定期开展精神卫生知识讲座,向社区居民普及、宣传精神卫生知识。同时,印制专门的精神卫生知识宣传手册,分发派放到各个社区。手册的内容应浅显易懂,具有较强的指导作用,避免过于晦涩或专业术语过多。
        为了做好这些工作,社区应设置专门的心理健康/精神卫生服务站。站内可配备心理活动室、心理辅导室、情绪宣泄室、讲座室等。
        3.4 通过开发、推广精神卫生类产品实现知识的普及
        通过精神卫生类产品的设计、开发与推广,使公众在使用这些产品的过程中习得相关知识。例如,可设计开发家用精神卫生自查系统,当个体把一些状况输入或根据提示做完相关
测验后,系统可自动生成检查结果,并提出相应建议。这类产品的开发主要是借组于较为成熟的心理测评工具。当然,未来也可借组于人工智能技术展开研发。
        总之,精神卫生知识的普及对于公众的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意义。相关部门应积极行动起来,有序地推进精神卫生教育工作的开展。
        【参考文献】
        [1]施侣元,李立明,叶冬青.流行病学[M].5.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