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高三下册语文教案:归去来兮辞(并序)
  教学重点 1.“行”“引”“乘”“策”“审”“委”“怀”“而”“以”等词的意义和用法;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全文;
  3.培养学生质疑和答疑的水平。
  教学难点 1.理解“赋”的语言特征,对于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有很大的协助;
  2.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景物描写中寄寓的作者的情怀;
  3.准确理解陶渊明在文章中所表现出来的“乐天安命”思想和隐居的生活态度。
  教具准备
  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录音机等。
  课时安排
  2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水平
圣诞歌英文歌词  1.识记相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了解“辞”的文体特点;
  2.能归纳“行”“引”“乘”“策”“审”“委”“怀”“而”“以”等词的意义和用法,以及特殊的句式;
  3.背诵全文。
  过程与方法
  1.遵循自主阅读、自主探究学习的原则,鼓励学生自主质疑、答疑,掌握一些浅近的文言知识;
  2.教师适当点拨学生实行归纳整理,对具有规律性的知识实行小结;马良的故事
  3.指导学生加深对文本内涵的理解,感悟作者在文中所要表达的情感及人格操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论语六则
  培养学生体会感悟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对他同黑暗的社会不同流合污的精神给予肯定。理解并评价作者的“隐居”思想,这种思想在二十一世纪是否还具有价值和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五个寂寞的心
  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对课文作充分地预习,梳理课文中的一些常见的文言字词,并借助工具书对一些浅近的文言词语作出注解,疏通全文。要求学生对文中的疑难部分作出相关的圈点和整理,以备课堂交流。
歌曲放生
  导入新课
  导入1:同学们,我们大家在初中都学过具有浪漫主义彩的《桃花源记》。现在让我们把文章试着齐背一遍……(师生齐背)一个人间胜境,一个理想王国。她始终存有于作者的心
中,始终诱惑着作者那颗“归隐”之心。作者如何高唱“田园”之歌,如何迈出“辞官归隐”的步伐的呢?《归去来兮辞 并序》便向我们展示了答案。(板书课题)
  导入2:宋李格非赞语:“《归去来兮辞》沛然如肺腑中流出,殊不见有斧凿痕。”欧阳修推赏说:“两晋无文章,幸独有《归去来兮辞》一篇耳。”对《归去来兮辞 并序》为什么有着如此高的评价呢?《归去来兮辞 并序》有着怎样的艺术魅力和感人之处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品读它,一起来感悟它的艺术魅力和感人之处。
  推动新课
  了解作者的生平及思想
  陶渊明(365~427),又名陶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大诗人。出身官宦家庭,父亲早亡,至陶渊明已家道中落。他年少时,志趣高洁,博学善文,一直在家闲居。29岁才出仕,任江州祭酒,后做过镇参军、建威参军之类小官,过着时隐时宦的生活。义熙元年(405年)陶渊明出任彭泽令,后世称陶彭泽,在官80余日即辞官归隐。再也没有出仕,一直过着躬耕自资、赋诗饮酒的生活。时人将他与刘遗民、周续之
合称“浔阳三隐”(萧统《陶渊明》)。在归田之初,生活充裕,后家中失火,生活日益贫困,常须朋友接济,最终在贫病交加中死去。因为他十年辞征不就,时人敬称他“陶徵士”,死后朋友私谥“靖节”。著有《陶渊明集》。
  陶渊明的诗歌今存近130首,辞赋3篇。大多从不同的侧面、角度反映了田园隐居生活,表现了他高洁脱俗的人生志趣。所以他是我国文学第一位以田园生活为题材的诗人。
莫言 诺贝尔文学奖作品是什么
  他年少时,诵读儒家经书,“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饮酒》其十五),培养了他“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十二》其五)的济世豪情。因为现实社会的黑暗动荡,官场的污浊,“质性自然”的他,与“真风告逝,大伪斯兴”的现实社会格格不入,产生了一种“违已交病”的内心痛苦,于是“和风不洽,翻翮求心”(《归鸟》),最终走上了归隐田园的道路,追求他返朴归真的理想人生。朱熹说:“晋宋人物,虽曰尚清高,然个个要官职,这边一面清谈,那边一面招权纳货。陶渊明真个能不要,此所以高于晋宋人物。”
  (学生先交流自己搜集整理的相关作者的知识,然后教师投影展示,给予归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