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准确定标
语文版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共有四篇文章,依次为朱自清的《春》、老舍的《济南的冬天》、黄蒙田的《竹林深处人家》、屠格涅夫的《树林和草原》,都是名家的写景散文。该单元的“单元说明”明确要求学生“学习观察自然的方法”“合理安排写景的顺序”“学会定点观察和移步换景”。而我校多数学生因为缺乏观察与描写景物的方法,写景作文中要么缺少写景角度的变化,要么抓不住不同景物的特征,有时则因观察与描写无序导致文章思路不清、层次不明。而我们的一些老师,习惯于简单地教课文,在教学中无视语文本体知识的前后勾连,不会引导学生对相关知识进行归类比较去发现规律,进而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在分析编者意图和
以往教情学情的基础上,我们备课组决定把本课学习目标定位为“通过比较分析,理解按空间顺序写景的方法,学会辨析定点观察和移步换景两种不同的写作方法”,让学生学会按顺序观察和描写景物的方法,进而掌握写景视野转移的角度和方法。
二、科学导学
《竹林深处人家》是本单元第三篇写景散文,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了朱自清的《春》以及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我们从单元教学要求入手,引导学生复习旧知、引入新课,通过对不同写景语段的比较、辨析,准确掌握定点观察与移步换景的写法异同,系统理解景物空间顺序描写的写作方法。
(一)切题名句导入,指引学习方向
教师用PPT展示苏轼《题西林壁》名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引发学生的积极联想,为学生学习新知指引方向。
【片段实录】
师:苏轼在《题西林壁》中把高大的庐山写成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为什么同一座山会“成岭”“成峰”“高低各不同”呢?
生:因为作者观察的角度不同。
师:没错。这就告诉我们,观察和描写景物,要讲究角度和顺序。今天这节课,我们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对不同写景语段的学习,了解观察和描写景物的视角,掌握写景的空间顺序。(课件出示学习目标)请全班同学把今天的学习目标整齐地朗读一遍。(生齐读)
尽管古诗名句是对写景方法的凝练而又形象的表达,但在开课伊始让学生明确并大声地读出具体的学习目标,实际是对学习目标的一次感知强化。
(二)复习旧知,明确空间顺序描写的辨别方法
学生刚刚学完老舍先生的写景名篇《济南的冬天》,教师抓住学生对该课的鲜活记忆,引导学生分析老舍对“雪后小山”的描写方法,以此引出本课的学习重点——空间顺序的标志,为下文辨析定点观察和移步换景的写法异同打下基础。
【片段实录】
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老舍在《济南的冬天》里对“雪后小山”的描写,其描写顺序是什么?
生:(齐答)空间顺序。
师:作者是按照怎样的空间顺序进行描写的?
生:(争先恐后)按从上到下的顺序进行描写;按照从山上到山腰再到山坡上的顺序进行描写的!
师:非常准确!那我们依据什么来判断哪种描写顺序是空间顺序呢?(课件呈现“空间顺序的标志”)在分析一篇写景的文章或语段时,我们只要在里面到了表示方位变换的名词,看到了作者观察地点或视野发生了转移,就可以判定它是用了空间顺序的描写方法了。
[空间顺序的标志:1.方位名词的变换。2.地点的转换。3.描写角度的变化,即视野转移(远望、近看、仰视、俯视、环视)。\&]
写景的片段(三)学习新知,在读、说、悟、比中探究定点观察与移步换景两种观察和描写方法的异同
明确了空间顺序描写的判断依据,接下来,我们决定以《竹林深处人家》中描写竹林的第一至第三自然段为例,引导学生通过读、说、悟,探究作者描写竹林的顺序和角度,同时与老舍对“雪后小山”的观察和描写方法进行对比,发现定点观察和移步换景两种观察和描写方法的异同。
【片段实录】
师:请同学们集体朗读课文,之后前后桌四人小组讨论并完成下面的问题。(课件出示学习任务)
[ 小组讨论并完成问题的归纳:在第一至三自然段,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来描写竹海景象的?这是什么样的描写顺序?(讨论时,声音既要让本组同学听清楚,又不能影响旁边小组的同学)\&]
生朗读课文后分组讨论,师通过提问小组代表检查学生讨论情况。
生1:作者在观察方面有“视野的转移”。
师:这是怎样的“视野的转移”?你从哪里知道呢?
生1:“视野的转移”是从“远望”到“近看”再到“俯视”和“环视”,可以从“远远望去”“看得更高更远”和“举目四顾”等词语中看出作者视野的转移。
师:你分析得很仔细,到了关键的字句,如此说来,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竹林的?
生:(齐答)空间顺序。
师:作者用三个段落的文字详细描写江南的竹林,“从远远望去”的远眺到“深入竹海”的近看,再到“来到一处较高的竹坞举目四顾”的环视和俯视,这就是典型的空间顺序。这一空间顺序就像一个变焦镜头,或推远或拉近,或往上或往下,把江南竹林的无边无际、深不可测、密不见底的特点“照”了个通透,让竹林真切地展现在了读者的眼前;按照这个空间顺序来描写景物,文章的条理十分清楚,而且层次分明。我们再想想,黄蒙田对竹林的描写,与老舍在《济南的冬天》中对“雪后小山”的描写,其空间顺序有什么不同?空间顺序描写的不同,其实也是作者观察景物方法上的不同哦。
生继续小组讨论;师巡堂,5分钟后回到讲台上。学生有说不清楚的,有表示疑惑的,也有可以做出肯定答复的——都有视野的转移,但好像位置不一样。可以看出,学生需要老师的指导点拨。
师:很多同学说两位作者所站的位置不一样,你怎么看呢?
生1:老舍好像是站在远处看“雪后小山”的,而黄蒙田好像是走进了竹林里。
师:你同意生1的说法吗?同意的话,请你出比较有说服力的“证据”来。
生2:老舍是站在“雪后小山”的外面观察的,并没有来到小山上。而黄蒙田先是从远处观察竹林,然后来到竹林边上,最后走进了竹林里去观察,从“远远望去一连几座山头”“我们沿着一条路边是小溪的石子路深入竹海去”“穿过一处最密的竹海,我们便来到一处较高的竹坞”这些句子可以看出,作者观察的位置一直在变化。
师:你得好快啊,而且“证据”十足!那么同学们,老舍先生观察“雪后小山”和黄蒙田先生观察竹林,关键的不同在哪里呢?
生3:立足点。
师:两种不同的方法分别叫做什么?
生:一个是定点观察,一个是移步换景。老舍先生用的是“定点观察”的方法,黄蒙田先
生用的是“移步换景”的方法。
师:定点观察和移步换景是两种不同的观察和描写景物的方法,都是空间顺序。它们在观察和描写上都有视野的转移,关键的不同是“立足点”即作者所站的位置不同。定点观察的“立足点”是固定不动的;移步换景的“移步”已经说明作者是在行走中观察,“立足点”是处于移动、变化中的,是有可能有“好几个”观察点的。所以说,“立足点”是我们区分定点观察和移步换景两种观察和描写方法的关键所在。
教师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紧扣文本展开案例教学:用两篇写景散文中的两个写景片段为例,合理设置教学问题,引导学生展开层层深入的探究学习。学生通过捕捉写景片段中的关键字句信息,发现《竹林深处人家》的空间顺序观察和描写的特点;通过对比两篇课文两个写景片段的写作方法,发现定点观察与移步换景两种观察和描写方法的特点及异同。
三、即时测评
即时测评要同时检测“导”的到位程度和“学”的实际效果。观察“导”的到位程度,有两看:一看教师的“学法指导”是否到位,二看教师组织学生学习、探究新知识新方法的“过程引导”是
否到位。“学”的实际效果,重点看学生在学习探究新知识、新方法的过程中是否获得了新知、训练了技能、形成了能力。在这个教学环节,教师紧扣教学目标,出示了下面的测评内容:[阅读下面的语段,画出标志性的词句,分析它们运用了什么样的描写顺序?哪一个是定点观察,哪一个是移步换景?
一
最近一次去周庄也是春天……坐船夜游,感觉似进入梦境……小船经过一座拱桥时,前方传来一阵音乐,水面也突然变得晶莹剔透,仿佛是有晃荡的荧光从水下射出。船摇过桥洞,才发现从旁边交叉的水道中划过来一条张灯结彩的花船,船舱里,有几个当地农民在摆弄丝弦。还没有等我来得及细看,那花船已经转了个弯,消失在后面的桥洞里,只留下丝竹管弦声,在被木船搅得起伏不平的河面上飘绕不绝……我们的小船划到了古镇的尽头,灯光暗淡了,小河也恢复了它本来的面目,平静的水面上闪烁着点点星光。从河里抬头看,只见屋脊参差,深蓝的天幕上勾勒出它们曲折多变的黑剪影……
(节选自赵丽宏的《周庄水韵》)
二
瞬间,我惊住了,像是无意中扑进一幅巨大的画卷。我的眼前是一片镶着露珠的绿茵茵的草滩,草滩上生长着一垄垄黄灿灿的油菜花,在这绿和黄的背后,衔接着无边无际的蓝的水……
抬眼望去,在雨后特有的万里无云的晴空下,是一片碧绿的草滩,草滩上耸立着连绵起伏的深褐的山峦,银的公路像是一条哈达,逶迤着伸向遥远的地方……我独自默默地伫立着,任大脑在美中陶醉,任心潮在美中起伏……
(节选自冯君莉的《青海湖,梦幻般的湖》)\&]
以上两篇例文选自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游记散文中的两个名篇,分别对应《济南的冬天》和《竹林深处人家》的写法特点。教师给学生安排足够的时间进行充分阅读、独立思考、比较辨析,既能保障测评效果,又实现了学科内教学内容的跨年级整合。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