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别具一格的思想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汉族,因避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周朝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时人尊称“荀卿”。曾三次出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今山东兰陵)令。
荀子虽然是先秦时期儒家学派的三大人物之一,但荀子的思想却是别具一格,与孔孟二人都有所不同。他吸收诸子之长,是先秦唯物主义的集大成者。
我们对于荀子的思想最熟悉的莫过于《荀子》的《劝学篇》,从《劝学篇》中,我们不但了解了荀子强大的说理与举例的能力,而且了解了荀子对于学习的方法提出的新的方法,要求我们“学不可以已”,要求我们“善假于物也”,提出学习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要求我们在学习上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由此不难看出荀子的思想偏向经验以及人事方面,是从社会脉络方面出发,重视社会秩序,反对神秘主义的思想,重视人为的努力。
尽管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在治国的思想上,荀子的思想更偏重于法家的思想,相对于孔子以“仁”为中心的思想,和孟子以“义”为中心的思想,荀子继二人后提出“礼”、“法”。孔子、
孟子在修身与治国方面提出的实践规范和原则,虽然都是很具体的,但同时又带有浓厚的理想主义成分。孔子竭力强调“克己”、“修身”、“为仁由己”等。而孟子则以“性善”为根据,认为只要不断扩充其“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求其放心”,即可恢复人的“良知”、“良能”,即可实现“仁政”理想。  重视社会上人们行为的规范,对礼法、王霸之争,荀子提出了“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的命题。与孔、孟相比,荀子的思想则具有更多的现实主义倾向。他在重视礼义道德教育的同时,也强调了政法制度的惩罚作用。他的这些思想都为他的弟子,法家著名的代表人物——韩非所继承和发展,为法家的重实际,反对贵族操纵政治奠定了基础。
荀子注重实用主义,所以,尽管荀子以孔子为圣人,但反对孟子和子思为首的思孟学派哲学思想,认为子贡与自己才是继承孔子思想的学者。荀子说:欲恶同物,欲多而物寡,寡则必争矣。(《荀子·富国》)荀子劝学篇荀子在此指出的,正是人类的根本烦恼之一。如果人们所欲与所恶不是同一物,比方说,有人喜欢征服人,有人也就喜欢被人征服,那么这两种人之间当然没有麻烦,可以十分和谐地一起生活。或是人人所欲之物极其充足,像可以自由呼吸的空气一样、当然也不会有麻烦。又或者人们可以孤立生活,各不相干,问题也会简单得多。可是世界并不是如此理想。人们必须一起生活、为了在一起生活而无争,各人在满足自己的欲望方
面必须接受一定的限制。礼的功能就是确定这种限制。有礼,才有道德。遵礼而行就是道德,违礼而行就是不道德。
这是荀子所作的一个方面的论证,以解释道德上的善的起源。这种论证完全是功利主义的,与墨子的论证很相似。
荀子思想虽然与孔子、孟子思想都属于儒家思想范筹,但有其独特见解,自成一说。对于孔子《论语》中的那句“性相近,习相远”,荀子提出“性恶论”,常被与孟子的性善论比较,并且引发了人们对于人之本性的千百年来的讨论。荀子认为人与生俱来就想满足欲望,若欲望得不到满足便会发生争执,因此主张人性有恶(详情参考易中天教授《先秦诸子之百家争鸣》),须要由圣王及礼法的教化,来化性起伪使人格提高。
在先秦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无不与“天、天命、天道”这些问题密切相关,在殷商西周时期,天命是被作为人格神看待的。到了孔子,它的人格神彩被淡化,孔子主要借亲亲之情论仁德,而视天命为一种盲目的主宰力。孔子之后,其弟子和后学力图使仁德心性”“天命得以贯通,这一方面是要使仁德心性的追求获得存在论的支撑,另一方面又将天命天道义理化、价值化。但是与儒家学派不同的是道家学派将天道
作是自然、无目的性的存在,而确认自然主义为最确当的生活态度与生命情趣。
荀子吸收了儒道两家的思想吸取道家在天道”“天命上的自然观的成分,然而它的理论宗旨却不在于走向自然主义,而在于凸现天人相分,然后以天人相分为基础,建构自己的人道学说。
在天人关系上,荀子一方面强调“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另一方面又指出人道有为,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强调人们要尊重自然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但又要求人们在自然规律面前要有主观能动性。在荀子看来,与其迷信天的权威,去思慕它,歌颂他,等待的恩赐,不如利用自然规律以为人服务。荀况强调敬其在己者,而不要慕其在天者。甚至以对天的态度作为君子、小人之分的标准。强调人在自然面前的主观能动性,主张治天命裁万物骋能而化之的思想。荀子明确的宣称,认识天道就是为了能够支配天道而宰制自然世界。
荀子强调了天不再具有道德价值的源头的意义,不再是超然的价值实体。然而荀子没有就此走向老庄,回归自然主义,而是确认天道的客观自然性,为人认识和支配它开辟了道路。并且荀子对传统的宗教迷信持批判的态度,认为自然的变化与社会的治乱吉凶没有必然的联系。
认为祭祀哀悼死者的各种宗教仪式,仅仅是表示志意思慕之情,是尽人道而非鬼事
也许是由于荀子的思想与当时两大主流的学派都有所不同,虽然荀子是先秦时期儒家最大的三个人物之一,对于《荀子》的研究才开始兴盛。
在我看来,荀子的思想具有了学术批判精神,并且具备兼容并包的意识,体现了战国百家争鸣走向学术交融的历史趋势,而他的这些思想也是我们现在能够吸收并且对于我们现代人也有着很大的学习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