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简答题:
0.“百日维新”期间在教育改革上有哪些主要举措?答:(1)下令各地建立新式大、中、小学堂,学堂中增加了近代学科内容;(2)创办了京师大学堂,作为全国学堂的表率,这是变法失败之后得以保留的唯一变法成果;(3)下令各地设立农务学堂、蚕桑学堂、茶务学堂,决定兴办矿务、铁路、医学等专业学堂。(4)改革科举,改试策论,并增设近代科学类。
1.“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含义和实质是什么?试对它在教育领域的作用加以分析。答:(1)1898年,张之洞发表了《劝学篇》,它分内、外两篇,内篇主要谈“中学为体”,宗旨是“正人心”;外篇主要谈“西学为用”,宗旨是“开风气”。从而系统论述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观点,奠定了近代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文教政策的基础。(2)张之洞将西学作为一个整体予以认可,从而为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和制度措施的系统引进开辟了道路,但中学与西学的地位仍是不平等的。中学是本体,是基础,西学只能在不触犯中学所代表的封建专制及伦理纲常的前提下适当引进并发挥作用。张之洞所主张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其本质就是如此。(3)中体西用的观点既维护了封建统治的根本利益,又提供了适当变革、以解外忧内患的原则措施,因而得到清统治当局及社会政界和思想界多数人士的认同,成为近代新教育制度建立的政策基础。
2.《大同书》中是如何构建理想教育体系的?答:《大同书》是康有为构思理想社会的著作,完成于1884年,但直到变法失败后经过修改才发表。《大同书》中包括一个完整而系统的理想教育体制的蓝图,体现大同世界人人平等、教育普及、施教合理、使人健康发展的远景。(1)人本院和育婴院,属于学前教育;(2)小学教育,6岁儿童入学;(3)中学院,11岁入学;(4)大学院,16岁以上中学毕业生。《大同书》中的教育体制是儒家教育思想与借鉴西方学制结合的产物。
3.20-30年代进行的教学改革实验主要包括哪些内容?答:杜威的一些教育观点,如“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做中学”等,几乎成为教育界的口头禅。教改内容:(1)赫尔巴特的五段教学法通过日本传入中国;(2)设计教学法;(3)道尔顿制;(4)文纳斯特卡制也开始介绍到中国;(5)智力测验和教育测验的做法也被引进中国。
4.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在教学改革方面有哪些重要举措?答:(1)缩短学制,迅速为革命斗争输送人才和教育、发动众;(2)教学紧密联系实际,删节陈旧或不实用的内容;(3)注重实效的教学方法,以自学为主,重在启发、研究、讨论和实际考察、实习训练,推广“小先生制”。
5.革命根据地教育的结构(或称教育体制)有什么特点?答:革命根据地教育分为干部教育、众教育和儿童教育三个部分,干部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和培训革命领导干部和各类专门人才,众教育的任务是提高广大众的文化素质和政治觉悟,儿童教育的任务是培养革命事业的接班人。三类教育还有明确的主次之分,即整个教育中成人教育重于儿童教育,成人教育中干部教育重于一般众教育,干部教育中对在职干部的培训又重于对后继干部的培养。这样的教育结构和重心所在,正是当时革命斗争的需要决定的,其出发点是速见成效,立竿见影。
革命根据地教育的结构:分为干部教育、众教育和儿童教育三个组成部分。干部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和培训革命领导干部和各类专门人才,众教育的任务是提高广大众的文化素质和政治觉悟,儿童教育的任务是培养革命事业的接班人。三类教育还有明确的主次之分,即整个教育中成人教育重于儿童教育,成人教育中干部教育重于一般众教育,干部教育中对在职干部的培训又重于对后继干部的培养,这样的教育结构和重心所在,正是当时革命斗争的需要所决定的,其出发点是速见成效,立竿见影。
6.何谓“九品中正”选士制度?它对教育有何影响?答:“九品中正”选士制度,是一种由“中正”
官评定士人品级,朝廷按品授官的选士制度。中正官根据标准评定士人,将其分为九个品级: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即所谓“九品”,朝廷择“上品”任官。这种制度,具体实施始自魏文帝曹丕执政时代,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的选士制度。这种选士制度,在开始实行时,确实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到后来,则蜕变为门阀世族
的政治工具,以至“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这样就堵塞了寒门士子的仕进之路,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受到严重的挫伤,而那些门阀世族子弟也不屑学习。这就严重地影响了当时的学校教育。这是九品中正制的消极作用。荀子劝学篇
7.简述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潮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影响。答:20世纪初,大批赴美留学生回国,使以杜威为代表的美国实用主义教育思潮在中国的影响剧增。以反传统教育自居,并在世界范围的进步教育运动中有重大影响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潮恰好为中国新文化运动批判封建传统教育提供了理论武器。如“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等,几乎成为教育界的口头禅。赫尔巴特的五段教学法通过日本传到中国,设计教学法、道尔顿制等也在中国加以推广。此外,智力测验和教育测验的做法也被引进中国。所有这些,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
有着独特的长处和优点,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当时教育界反对传统教学法的需要,克服了传统学科教学相互割裂、不能满足儿童个体生活需要及忽视儿童的个性发展的弊端。但同时也有很大的局限性。
8.简述孔子对教育所做的主要贡献:第一、首创私学,实行“有教无类”的教育方针,扩大教育对象的范围,促进文化学术的下移;第二、他提出教育在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强调要重视教育;第三、他提倡“学而优则仕”,为封建官僚的政治体制准备了条件;第四、他重视古代文化的继承和整理,进行了教材建设,奠定了后世儒家经籍教育体系的基础;第五、他总结了教育实践经验,提出了许多教育教学原则方法,揭示了许多教育教学规律。总之,孔子的教育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历史影响,为中国古代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教育遗产。
9.简述孟子的道德教育原则方法理论。答:孟子关于道德教育原则方法理论,主要包括如下四个大的方面:(1)持志养气;(2)动心忍性:(3)存心养性;(4)反求诸己。
简述墨家对教育内容的主张。答:墨家的教育内容可以分为三个方面:(1)道德教育方面的内容:墨家主张培养“兼士”,其主要品德是“兼爱”,即能够毫无区别地爱一切人。而作为兼
士,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2)技能教育方面的内容:注重对自然科学、生产技能和军事知识等技能训练。(3)思维方法方面的教育内容:注重思维方法的教育。
10.简述我党早期的工农教育运动。答: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就积极地在工人中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在北方,最早成立的工人教育机构是长辛店劳动补习学校,1920年由北京共产主义小组举办。在南方,共产党上海支部于1921年在沪西小沙渡开办了劳动补习学校。此后,在武汉、济南、广东等地,也相续举办了工人补习学校。1922年11月,等发起成立了湖南工团联合会。1922年到1923年间,澎湃成立了海丰农民总会。1925年至1926年,许多省都召开了农民代表会,通过了农民教育决议案。农民教育运动的发展,大大提高了广大农民的文化程度,并培养了大批农民运动的骨干。
11.简述新文化运动对教育改革的影响。答:1915年,在文化教育领域兴起一场反封建的文化革命,即新文化运动。以激进的民主主义者李大钊、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为代表,继承辛亥革命未竞的事业,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同封建复古思潮展开了论争。他们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要求铲除封建礼教。新文化的先驱们将批判的矛头首
先指向了封建礼教。主张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推动了文学革命和普及教育。新文化运动猛烈地抨击了男女教育不平等的状况。五四前后,除了教育部所属的有关教改组织如教育调查会外,还出现了很多民间性质的教育社团,影响较大的是全国教育会联合会、中华职业教育社、中华教育改进社、中国科学社等。
12.简述荀子对教师地位、作用、条件的论述。答:在荀子看来“礼”是最高的社会规范,而教师又是传授“礼”、实行“礼”的榜样,是“礼”的化身。因此,必须无条件地服从教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对教学方法、内容、手段的选择和采用起决定作用。荀子认为教师的作用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相连的,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存亡。荀子认为当教师必须具备四个条件:(1)有尊严,使人敬服;(2)有崇高的威信和丰富的经验;(3)具备传授知识的能力而不违反师说;(4)要能体会“礼法”的精微道理,且能加以阐发,至于一般的传习学
问,不在其列。
13.简述荀子对教师地位、作用、条件的论述:答:(1)荀子特别推崇教师的地位和作用,竭力倡导尊师。在荀子看来,“礼”是最高的社会规范,而教师又是传授“礼”,实行“礼”的榜样,
是“礼”的化身,因此,学生必须无条件地服从教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2)荀子认为,教师的作用是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相连的,关系到国之兴衰,法之存亡,他把教师提高到与天、地、君、亲同等的地位。(3)荀子也对教师提出了很严格的要求,认为当教师应具备四个条件:一要有尊严,使人敬服;二要有崇高的威信和丰富的经验;三要具备传授知识的能力;四要能体会“礼法”的精微道理,且能加以阐发。
14.解放战争期间在新解放地区的教育政策和措施有哪些?答:教育政策:(1)要求各部队在战争进行中要保护各类学校和教育机关,必要时要派出军队进行保护;(2)对所接管的各级学校建立新的领导体制,取缔反动党团组织,取消训导制度,废除“党义”、“公民”、“军训”、“童子训练”等课程及有法西斯毒素和封建迷信的教材;(3)对原有教职员,除少数反动分子和破坏分子外,一律采取团结、教育、改造的政策;(4)采取多种方式进行政治教育,使广大师生通过学习革命理论和党的方针政策,认清中国革命的任务和前途,明确思想改造的必要性和个人努力的方向。措施:(1)在新解放区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进行政治思想教育;
(2)进行教育改革,迎接全国解放。
15.抗日民主根据地的中等教育有什么特点?答:(1)中学、师范都属于干部教育范畴,各中等学校普遍开设地方干部培训班;(2)学制视各校具体情况而定,不强求一律;(3)课程设置主要根据形势和各地具体情况而定,要求精简、集中、密切联系根据地的建设实际;(4)各中等学校学生的班级编制和生活管理大都实行军事化;(5)学生们有较多的时间进行生产劳动和从事众工作。
16.梁启超关于培养“特之国民”的观点是什么?答:梁启超关于培养“特之国民”的观点是:培养的新式国民应具有独立的人格,权利义务并重的思想,有知识、道德和才干,既能自主自立、又有团结协作精神。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