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散 思想稽论∗
荀子劝学篇王启迪∗∗
摘要: 散 思想导源于‘庄子㊃人间世“,由 散木 喻象 无用之用 展开推进和演化,其理论核心是抛却外在束缚,消解超越世俗规定,从而获得个体心灵的解脱,复归本真的逍遥自然㊂ 散 是一种事物运动的形态, 消解性 为其运化过程之特质,其消解对象为世事之 用 ㊁ 联系 及 成心 ,而 逍遥  心斋  坐忘 皆为 散 之消解的具体方式㊂ 散 思想本质上要呈现的是一种生命追求的样态,是基于个体生命,对其存在意义真实性的追问,通过剥离生命外在之束缚,摒除心灵内部之遮蔽,达到个体对生命存在的自觉,使生命之存在得到超越㊂ 化一 而 大全 ㊁ 超越 之自由,此为理想生命样态之 散 的内涵的总括㊂
关键词:庄子 散 思想消解性生命超越
散 义见于‘说文解字“: 散,杂肉也㊂从肉,声㊂稣旰切㊂ ①段玉裁注曰: ,分也㊂引申凡皆作散,散行而废矣㊂ ②综合二者可知, 散 字原义为 杂肉而不成块,显得杂乱的样子 ③㊂ 散 作为一个
∗∗∗①②③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宋代艺术哲学思想研究(批准号:17FZX007) 阶段性成果㊂
王启迪,河北大学艺术学院博士研究生㊂
(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第176页㊂(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第176页㊂
张立文:‘中国哲学范畴发展史㊃天道篇“,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第179页㊂
具体概念,其义多被引申,如‘荀子㊃劝学篇“曰: 不隆礼,虽察辩,散儒也㊂ 杨倞注: 散,谓不自检束㊂ 即称不自检束的儒生为 散儒 ,此处 散 义被引申为 不对自我进行检点约束 ㊂‘尚书㊃武成“ 散鹿台之财 ,孔颖达疏: 散者,言其分布㊂ 此处将 散 引申为 分散 ㊂由此可见, 散 原初有散布㊁杂乱㊁分离㊁分散之义①,具有一定的贬义彩和否定意味㊂
散 于‘庄子“正文中共出现24次②,多为 分散㊁散布 义,如‘天下“篇 其数散于天下而设于中国者,百家之学时或称而道之 ③, 散 为 散布 义; 惠施不能以此自宁,散于万物而不厌 , 散 为 分散 义㊂‘人间世“中 散 的含义与其他篇目中 散 的含义颇为不同,‘人间世“之主旨在于对人之生命于乱世中全生的观照,其中出现的 散木 与 散人 概念将 散 义进行了拓展和延伸,使其上升为一种哲学思想, 散木 之 散 是一种乱世生存之道中的 超拔性 存在,具有自我救赎的意味,是通向 道 的桥梁,由此, 散 之内涵相较于其原义中所凸显的贬义彩和否定意味而言具有了一定的正向意义㊂
一 散木 及其喻象丛:庄子 散 思想的载体
若想洞悉 散 之思想内涵,归根结底,应从其初现的源头    散木 喻象谈起㊂ 散木 喻象源自‘人间世“篇中的一则寓言:
匠石之齐,至于曲辕,见栎社树㊂其大蔽数千牛,絜之百围,其高临山,十仞而后有枝,其可以为舟者旁十数㊂观者如市,匠伯不顾,遂行不辍㊂弟子厌观之,走及匠石,曰: 自吾执斧斤以随夫子,未尝见材如此其美也㊂先生不肯视,行不辍,何邪? 曰: 已矣,勿言之矣!散木也,以为舟则沈,以为棺椁则速腐,以为器则速毁,以为门户则液樠,以为柱则蠹㊂是不材之木也,无所可用,故能若是之寿㊂ 匠石归,栎社见梦曰: 汝将恶乎比予哉?若将比予于文木
①②③参见张立文‘中国哲学范畴发展史㊃天道篇“,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第180页㊂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中华书局,2016㊂
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下册),中华书局,2016,第984页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