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性默写《劝学》《逍遥游》《师说》
《劝学》
2、孔子曰:“学而时习之”,又: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荀子在《劝学》中提出“ ”的观点,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对学习的认识。
3、刘禹锡诗云:“芳林新叶催新叶,流水前波让后波。”和荀子《劝学》中的“
”都表达出学生可以超过老师或后人超过前人的思想。
4、荀子在《劝学》中指出: “ ”与韩愈的“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思想一致。
6、荀子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是后天不断广泛学习改造获得的。“金”要锋利,需“就砺”;人要改造成为“ ”的君子,就要“ ”可见,学习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7、荀子《劝学》中“ ”强调了整天空想不如片刻学习收获大的道理。
8、“ ”是说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然而最终却超过一般人,是因为“ ”。说明了利用学习可以弥补自己不足的道理。
9、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借助描写“风雨”来抒发情感的的名句。而《劝学》中则用“
”来形象论述积累的重要性。
10、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 。”
11、只要坚持,就会成功。正如《劝学》中说:“
”
1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却能“ ”的“用心一”和螃蟹虽有六跪而二螯,然“ ”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学习必须用心专一,才能获得成功。
14、韩愈《师说》中“ ”这句话与荀子《劝学》中的“ ”观点相同。
15、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个句子是:
。
16、《劝学》开篇就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即“学不可以已。”在后面又阐明了学习要持之以恒的句子是:“ 。”
17、强调空想不如学习的一句: 。
《逍遥游》
1、在《逍遥游》中描绘鲲鹏体形硕大无比,变化神奇莫测,奋飞时双翼遮天蔽日,激起的水花达三千里,奋飞直上九万里的高空。即使是如此在作者看来也并非逍遥,因为它依然有所恃的句子是: , 。
2、《逍遥游》中以“朝菌”和“蟪蛄”为例来说明“小年”一词的两句是“
。”
3、作者举现实生活中的很小的实物也需要依凭外物实例与大鹏鸟的“海运将徙”作对比,形象地说明任何事物都有所凭借的句是: 。
4、举现实生活中的实例,通过舟的浮动对水的依赖性,从而得出结论来说明大鹏鸟的飞翔对风的依赖性的句子是: 。
5、庄子从奇妙莫测的描写后接着以现实社会的四种人的具体描述, 他们分别能 “效” “比” “合” “征” ,但却以世俗之见自视,以出类拔萃的佼佼者自居,作为人生的境界,他们也仅仅是斥晏翱翔于蓬蒿之间罢了。并未入道,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文中描写四种人的句子分别是: 。
6、作者在彻底否定了“有所待”的万物和现实中的高人之后,才提出自己的观点——“无所待”才是真正的逍遥的并列了三类人的句子 是: 。
7.面对高远蔚蓝的天空,作者不仅想到如果大鹏鸟飞到九万里的高空向下看会是什么样的呢? 会不会也像我们看天空一样呢 ? 文中对天空的颜成因进行了探寻,并发出了疑问的两句是: ?
8、文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沮丧的句子是: 。
9、当看到大鹏经过一系列的准备才能“图南”之后,蜩与学鸠通过形象地描述自己在林中飞行和休息的样子来嘲笑大鹏鸟的句子是: 。
10、庄子在《逍遥游》一文中,借助“大鹏直上”表达了自己的志向,其中“
”一句后来演变成了一个成语“扶摇直上”。
11、承上启下的句子是: 。
12、表明真正的逍遥游是指: 。
13、庄周用一个比喻句来描述鲲鹏奋飞时的情形的句子: 。
《师说》
1、韩愈认为老师的职能是: 。
2、“没有人是天生懂道理的”,这与《师说》中“ ?”一致。
3、《师说》中强调了从师是为了学道,和他人的年龄大小无关的两句是:“
?”
4、《师说》一文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明确指出择师的标准是:
。
5、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在《师说》中,对当时耻于学习的现象发出两句慨叹:
。其中,“久”字写出了当时耻师现象已成陋习,“难”字写出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6、《师说》一文通过“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对比,批判了“
”的错误态度。
7、从师态度不同,结果也不同。古之圣人才智超出一般人很远,“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才智低于圣人很多,“而耻学于师”,这就造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是故“
”。
8、韩愈在《师说》中写道,时人在从师学习的问题上,对其子和对自身有不同的态度,对其子“ ”;对自身“ ”。
9、在《师说》中韩愈所指的老师和教小孩子读书的老师是不一样的,即“
。”
10、求学需要实事求是的精神,不懂的就要去探求,或是向别人请教,正如《师说》中所说“ ”,否则,就会像韩愈在《师说》中批判的对象一样,本末倒置,“ ”。
11、柳宗元曾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这与韩愈《师说》中“ 。”所描述的现象一样。
12、《师说》中“ 。”凝练地概括了“士大夫之族”不愿从师的荒谬心态。
13、韩愈在《师说》中慨叹,因士大夫之族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对待从师学习的态度不同,产生了一种出人意料的结果:“ ”
14、《荀子·劝学篇》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 ”的观点是相同的。
15、韩愈眼中的师生关系是怎样的:
。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