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荀⼦》全⽂·注释·译⽂(劝学篇):学不可以已
《荀⼦》是战国末年著名唯物主义思想家荀况的著作。该书旨在总结当时学术界的
百家争鸣和⾃⼰的学术思想,反映唯物主义⾃然观、认识论思想以及荀况的伦理、
政治和经济思想。
【原⽂】
君⼦⽈: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青于蓝;冰、⽔为之,⽽寒于⽔。⽊直中绳,輮以为
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受绳则直,⾦就砺则利,君⼦博学⽽
⽇参省乎⼰,则知明⽽⾏⽆过矣。故不登⾼⼭,不知天之⾼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
闻先王之遗⾔,不知学问之⼤也。⼲、越、夷、貉之⼦,⽣⽽同声,长⽽异俗,教使之然也。
诗⽈:“嗟尔君⼦,⽆恒安息。靖共尔位,好是正直。神之听之,介尔景福。”神莫⼤于化道,福
莫长于⽆祸。
【译⽂】
君⼦说:学习不能够停⽌不前。靛青是从蓼蓝中提取⽽来的,但⽐蓼蓝更青;冰是由⽔凝固⽽
成的,但⽐⽔还要寒冷。⽊材挺直的如同⽊⼯的墨线,但⽤⽕烘烤,就可使它弯曲,进⽽做成
车轮,它的曲度就像与圆规画的⼀样,即使再经过烈⽕的烘烤,太阳的暴晒,它也不能再恢复
原样了,这是熏烤弯曲使它变成这样的啊。所以⽊材经过墨线加⼯才能取直,⾦属⼑剑在磨⼑
⽯上磨过才能锋利,君⼦学习⼴泛,⽽⼜能每天检查反省⾃⼰,那就会见识⾼明⽽⾏为不会犯
错误了。
所以,不登上⾼⼭,就不知道天的⾼远;不亲临深溪,就不知道⼤地的厚度;没有听到过前代
圣王的遗⾔,就不知道学问的渊博。⼲国、越国,夷族和貊族的孩⼦,⽣下来的时候,他们的
哭声是⼀样的,但长⼤后习俗却不同了,这是因为后天的教化⽽使他们这样的啊。《诗经》上
说:“你们这些君⼦啊,不要总是贪图安逸,要安守你的职位,爱好正直的德⾏。上帝知道了,
就会赐与你极⼤的幸福。”融化于圣贤的道德的精神修养就是最⾼明的,没灾没祸的幸福就是最
持久的。
【原⽂】
吾尝终⽇⽽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望矣,不如登⾼之博见也。登⾼⽽招,臂⾮加
长也,⽽见者远;顺风⽽呼,声⾮加疾也,⽽闻者彰。假舆马者,⾮利⾜也,⽽致千⾥;假⾈
楫者,⾮能⽔也,⽽绝江河。君⼦⽣⾮异也,善假于物也。
【译⽂】
我经常整天思考,但不如学习⽚刻所获得的教益;我曾经踮起脚远望,但不如登上⾼处看得⼴
阔。登上⾼处招⼿,⼿臂并没有加长,但远处的⼈就能看见。顺风呼喊,声⾳并没有加强,但
听的⼈却听得很清楚。利⽤车马远⾏的⼈,并不是双脚善于⾛路,但能够到达千⾥之外;借助
船桨渡河的⼈,并不是善于游泳,却能够横渡江河。君⼦的⽣性并⾮与别⼈有什么两样,只不
过是善于借助外物,帮助⾃⼰罢了。
【原⽂】
南⽅有鸟焉,名⽈蒙鸠,以⽻为巢,⽽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苕折,卵破⼦死。巢⾮不完
也,所系者然也。西⽅有⽊焉,名⽈射⼲,茎长四⼨,⽣于⾼⼭之上,⽽临百仞之渊,⽊茎⾮
能长也,所⽴者然也。蓬⽣⿇中,不扶⽽直;⽩沙在涅,与之俱⿊。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
滫,君⼦不近,庶⼈不服。其质⾮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居必择乡,游必就⼠,所以防
邪辟⽽近中正也。
【译⽂】
南⽅有⼀种鸟叫蒙鸠,它⽤⽻⽑做窝,再⽤⽑发编织起来,系结在芦苇穗⼦上,⼤风吹来,苇
穗就会折断,窝⾥的鸟蛋跌破,幼鸟就会被摔死。这并不是它的窝做得不好,⽽是窝所系的地
⽅使它这样的。西⽅有⼀种草,名叫射⼲,茎长四⼨,⽣长在⾼⼭上,就能俯临百丈深渊。这
并不是由于它的茎能长这么⾼,⽽是它⽣长的位置使它这样的。蓬草⽣在丛⿇当中,不需要扶
持它也能长得挺直;⽩沙混⼊⿊⼟中,会变得跟⿊⼟⼀样⿊。兰槐的根,就是⽩芷,如果沾上
尿⽔,君⼦不愿接近它,普通百姓也不再佩带它。这并不是它的本质不美,只因为沾上尿液才
使它这样的。所以君⼦居住要选择好的地⽅,交游要接近贤⼠,这样才是防⽌⾃⼰误⼈邪途⽽
接近正道的⽅法。
【原⽂】
物类之起,必有所始。荣辱之来,必象其德。⾁腐出⾍,鱼枯⽣蠹。怠慢忘⾝,祸灾乃作。强⾃取柱,柔⾃取束。邪秽在⾝,怨之所构。施薪若⼀,⽕就燥也,平地若⼀,⽔就湿也。草⽊畴⽣,禽兽焉,物各从其类也。是故质的张,⽽⼸⽮⾄焉;林⽊茂,⽽斧⽄⾄焉;树成荫,⽽众鸟息焉。醯酸,⽽蚋聚焉。故⾔有招祸也,⾏有招辱也,君⼦慎其所⽴乎!
【译⽂】
各种事物的发⽣,⼀定有它的原因;荣辱的到来,必定和他德⾏相适应。⾁腐烂了,就要⽣蛆,鱼枯死
了,就要⽣⾍。⾏为怠慢,忘记了⾃⾝,就要闯祸。凡是坚硬的东西,⼈们⽤作⽀柱,柔软的东西,⼈们⽤来捆束东西。邪恶污秽的东西存在于⾃⾝,就会为⼈憎恶。铺开的柴好像⼀样,⽕总是朝着⼲燥的⼀⽅烧去;⼟地好像⼀样平整,⽔总是向潮湿的⼀边流淌。草⽊总是丛聚⽣长,禽兽总是成居住,万物都各⾃依附它们的同类。所以箭靶⼀旦张设,⼸箭就向这⾥射来;森林的树⽊⼀旦茂盛,伐⽊者就拿着斧头来砍伐;树⽊⼀旦成荫,鸟就会来这⾥栖息;醋发酸了,蚊⼦就飞来聚集。所以说话有时会招致灾祸,做事有时会招致耻辱,君⼦要谨慎地⽴⾝处世啊!
荀子劝学篇【原⽂】
 积⼟成⼭,风⾬兴焉;积⽔成渊,蛟龙⽣焉;积善成德,⽽神明⾃得,圣⼼备焉。故不积蹞步,⽆以致千⾥;不积⼩流,⽆以成江海。骐骥⼀跃,不能⼗步;驽马⼗驾,功在不舍。锲⽽舍之,朽⽊不折;锲⽽不舍,⾦⽯可镂。螾⽆⽖⽛之利,筋⾻之强,上⾷埃⼟,下饮黄泉,⽤⼼⼀也。蟹六跪⽽⼆螯,⾮蛇蟺之⽳,⽆可寄托者,⽤⼼躁也。是故⽆冥冥之志者,⽆昭昭之明;⽆惛惛之事者,⽆赫赫之功。⾏衢道者不⾄,事两君者不容。⽬不能两视⽽明,⽿不能两听⽽聪。螣蛇⽆⾜⽽飞,梧⿏五技⽽穷。诗⽈:“⼫鸠在桑,其⼦七兮。淑⼈君⼦,其仪⼀兮。其仪⼀兮,⼼如结兮。”故君⼦结于⼀也。
【译⽂】
⼟堆积起来就成了⼭,风⾬就会在这⾥兴起;⽔汇积起来成为深潭,蛟龙就会在这⾥⽣长出来;不断积
累善⾏,就能成为有道德的⼈,⾃会⼼智澄明,就具备了圣⼈的思想境界。所以不⼀步⼀步的积累,就⽆法达到千⾥之外的地⽅;不汇集众多的⼩溪流,就不能形成江海。骏马的⼀跳,不能超过⼗步;劣马跑⼗天也可以达到千⾥。因此,成功就在于不停顿地向前⾛。⽤⼑⼦刻东西,如果半途放弃,即使是腐烂的⽊头也不能刻断;如果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就连⾦属和⽯头都能雕空。蚯蚓没有锐利的⽖⽛,也没有强壮的筋⾻,但它能吃到地上的泥⼟,喝到地下的泉⽔,这是因为它⽤⼼专⼀的缘故啊;螃蟹有六只脚两只螯,但如果没有蛇或鳝所居住的洞⽳,它就⽆处安⾝,这是因为它⽤⼼浮躁的缘故。所以⼀个⼈要是没有刻苦钻研的精神,就不能明辨事理;不专⼼致志地⼯作,就不可能有显赫的成绩。只在歧路上徘徊是不能达到⽬的的,同时侍奉两个君主的⼈,是不能为双⽅所接受的。这就像眼睛不能同时看清楚两件东西,⽿朵不能同时把两种声⾳全都听明⽩的道理⼀样。媵蛇没有脚却能飞⾏,鼫⿏虽有五种技能⽽不免于困窘。《诗经》说:“布⾕鸟居住在桑树上,精⼼喂养着七个雏⼉;那些善⼈君⼦啊,始终坚持道义;坚持道义⾮常的专⼀,专⼀的就像思想打了结。”所以君⼦学习时总是把精神集中在⼀点上。
【原⽂】
昔者瓠巴⿎瑟,⽽流鱼出听;伯⽛⿎琴,⽽六马仰秣。故声⽆⼩⽽不闻,⾏⽆隐⽽不形。⽟在⼭⽽草⽊润,渊⽣珠⽽崖不枯。为善不积邪,安有不闻者乎!
【译⽂】
从前瓠巴弹瑟时,就连⽔底深处的鱼⼉都浮出⽔⾯来听;伯⽛弹琴时,就连拉车的马⼉被琴声所吸引,仰着头咧着嘴听。所以不管声⾳怎样⼩,没有听不到的,不管⾏为怎样的隐蔽,没有不显露出来的。⼭中藏有宝⽟,⼭上的草⽊都会滋润;深潭⾥⽣有珍珠,潭岸上就不显得⼲枯。只做好事,不做坏事,怎么会不被世⼈知道的呢?
【原⽂】
学恶乎始?恶乎终?⽈: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终乎为圣⼈。真积⼒久则⼊。学⾄乎没⽽后⽌也。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为之⼈也,舍之禽兽也。故书者、政事之纪也;诗者、中声之所⽌也;礼者、法之⼤兮,类之纲纪也。故学⾄乎礼⽽⽌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礼之敬⽂也,乐之中和也,诗书之博也,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间者毕矣。
【译⽂】
学习从哪⾥开始?⼜到哪⾥终结呢?回答是:如果从学习的科⽬顺序来说,是从诵读《诗经》、《尚书》开始,到读《礼经》为结束;就学习的意义⽽⾔,是从做⼀个有知识的⼈开始,到成为圣⼈为⽌。真⼼诚意,⽇⽇积累,⼒能持久,才能学⽽有成,学到⽼死后才停⽌。所以,从学习的科⽬来说是有终结的,但若从学习的意义上说,是⽚刻也不能停顿的。做到了这样,⼈成为⼈;半途放弃学习,就成了禽兽了。《尚书》记载的是古代的政事;《诗经》收集了的是有和谐乐律的诗歌;礼是法制的前提、事
物的规范。所以学习到礼义就算达到尽头了。这就是达到了道德的顶点。《礼经》的恭敬节⽂,《乐经》的中正和谐,《诗经》、《尚书》的⼴博,《春秋》的微⾔⼤义,这些典籍囊括了天地间⼀切事物。
【原⽂】
君⼦之学也,⼊乎⽿,着乎⼼,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蝡⽽动,⼀可以为法则。⼩⼈之学也,⼊乎⽿,出乎⼝;⼝⽿之间,则四⼨⽿,曷⾜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今之学者为⼈。君⼦之学也,以美其⾝;⼩⼈之学也,以为禽犊。故不问⽽告谓之傲,问⼀⽽告⼆谓之囋。傲、⾮也,囋、⾮也;君⼦如向矣。
【译⽂】
君⼦学习知识,要把所学听⼊⽿中,牢记在⼼,融会贯通到整个⾝⼼,并表现在⼀举⼀动上;哪怕是极细微的⾔⾏,都可以成为别⼈学习的榜样。⼩⼈学习,只不过是从⽿中听进去,从⼝中说出来。嘴巴与⽿朵间的距离不过四⼨⽽已,这样怎么能使⾃⼰七尺之躯的品德得到修养呢,⼜怎么能使⾃⼰变得完美呢?古时候的学者,学习是为了提⾼⾃⼰,现在的学者,学习是为了给别⼈看。君⼦的学习,是⽤它来修正⾃⼰的⾝⼼;⼩⼈的学习是为了向⼈卖弄,讨⼈欢⼼。所以别⼈不问,⾃⼰却去告诉他,这叫做急躁;别⼈问⼀件事,却告诉他两件事,这叫做唠叨。急躁不对,唠叨也不对,君⼦回答别⼈,问⼀答⼀,
如同回声回应本声⼀样。
【原⽂】
学莫便乎近其⼈。礼乐法⽽不说,诗书故⽽不切,春秋约⽽不速。⽅其⼈之习君⼦之说,则尊以遍矣,周于世矣。故⽈:学莫便乎近其⼈。
【译⽂】
学习的途径没有⽐接近良师更便捷的了。《礼经》、《乐经》规定了法度典章,规章⽽未详细说明原理,《诗经》、《尚书》记载了古时的事情,却不切近现实,《春秋》词旨隐约⽽晦涩,难以让⼈理解。仿效良师⽽学习君⼦的学说,那就能养成崇⾼的品德并获得⼴博的知识,也就周知世事了。所以说学习没有⽐接近良师更便捷的途径了。
【原⽂】
学之经莫速乎好其⼈,隆礼次之。上不能好其⼈,下不能隆礼,安特将学杂识志,顺诗书⽽已⽿。则末世穷年,不免为陋儒⽽已。将原先王,本仁义,则礼正其经纬蹊径也。若挈裘领,诎五指⽽顿之,顺者不可胜数也。不道礼宪,以诗书为之,譬之犹以指测河也,以⼽舂⿉也,以锥餐壶也,不可以得之矣。故隆礼,虽未明,法⼠也;不隆礼,虽察辩,散儒也。
【译⽂】
学习的途径,没有⽐向良师请教更有效更迅速的了,其次是尊祟礼法。如果既不请教良师,⼜不尊崇礼法,仅仅读⼀些杂家的书,读诵《诗经》、《尚书》,那么即使到死,也只不过是⼀个学识浅薄的读书⼈罢了。⽽且,要追溯先王的道德,寻仁义的根本,那么学习礼法正是那四通⼋达的途径。就像提起⽪⾐的领⼦,⽤弯曲的五个⼿指去条顺它⼀样,它的绒⽑就很容易被理顺了。不遵循礼法,⽽仅仅学习《诗经》、《尚书》,这就像⽤⼿指去测量河的深浅,⽤长⽭之类的兵器舂⽶,⽤锥⼦代替筷⼦吃饭⼀样,是不能达到⽬的的。所以尊崇礼法,即使对其精义理解的不够透彻,也不失为⼀个崇尚礼法的学⼠;不遵祟礼法,即使学⼠渊博,也不过是⼀个散漫⼠⼈。
【原⽂】
问楛者,勿告也;告楛者,勿问也;说楛者,勿听也。有争⽓者,勿与辩也。故必由其道⾄,然后接之;⾮其道则避之。故礼恭,⽽后可与⾔道之⽅;辞顺,⽽后可与⾔道之理;⾊从⽽后可与⾔道之致。故未可与⾔⽽⾔,谓之傲;可与⾔⽽不⾔,谓之隐;不观⽓⾊⽽⾔,谓瞽。故君⼦不傲、不隐、不瞽,谨顺其⾝。诗⽈:“匪交匪舒,天⼦所予。”此之谓也。
【译⽂】
问的事不合礼法,不要告诉他;告诉你的事不合礼法,不要去追问他;谈论的事不合礼法,不
要去听他;那态度蛮横的⼈,不要和他争辩。所以,只有是按照礼义之道来请教的⼈,才可接待他,反之,就回避他。所以来请教的⼈礼貌恭敬,然后才可以同他谈论道义的学习⽅法;⾔辞和顺,然后才可以和他谈论道义的条理;乐于听从,然后才可以和他谈论道义的精义。因此,和那些不可以与之交谈的⼈交谈了,这叫做浮躁;不和那些可以与之交谈的⼈交谈,这叫做隐瞒;交谈时,不观察对⽅的表情,这叫做眼瞎。所以君⼦不急躁、不隐瞒、不眼瞎,⽽是谨慎地对待前来请教的⼈。《诗经》说:“对⼈不过于急躁,也不有意怠慢,这是天⼦所赞许的。”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原⽂】
百发失⼀,不⾜谓善射;千⾥蹞步不⾄,不⾜谓善御;伦类不通,仁义不⼀,不⾜谓善学。学也者,固学⼀之也。⼀出焉,⼀⼊焉,涂巷之⼈也;其善者少,不善者多,桀纣盗跖也;全之尽之,然后学者也。
【译⽂】
射⼀百⽀箭,只要有⼀⽀没有射中,就不能说是擅长射箭;驾车⾛了⼀千⾥的路程,只要有半步不到,就不能叫做善于驾车;对事理不能融会贯通,对仁义之道不能专⼀奉⾏,就不能称之为善于学习。学习,就应⼀⼼⼀意,⼀会⼉学,⼀会⼉不学,那是乡下普通⼈⾏为,他们之中不好的多,好的少,夏桀、商纣、盗跖就是这样的⼈;能够劝勉理解路你规范和仁义道德,尽⼼尽⼒地学习,这样才称得上是
个真正的学者。
【原⽂】
君⼦知夫不全不粹之不⾜以为美也,故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为其⼈以处之,除其害者以持养之。使⽬⾮是⽆欲见也,使⼝⾮是⽆欲⾔也,使⼼⾮是⽆欲虑也。及⾄其致好之也,⽬好之五⾊,⽿好之五声,⼝好之五味,⼼利之有天下。是故权利不能倾也,众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荡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德操然后能定,能定然后能应。能定能应,夫是之谓成⼈。天见其明,地见其光,君⼦贵其全也。
【译⽂】
君⼦知道,做学问不全⾯、不纯正是不⾜以称之为完美的,所以要反复理解以求融会贯通,⽤⼼思索以求领会通晓,效法贤师良友来实践它,排除有害的事物来培养它。不正确的东西,眼睛不看,⽿朵不听,嘴巴不说,内⼼不去思考它。等到极其爱好学习时,就像眼睛喜爱看五⾊,⽿朵喜爱听五声,嘴巴喜爱吃五味,⼼⾥追求拥有天下⼀样。因此权势再⼤不能压倒他,⼈多势众不能改变他,天下任何事情不能使他动摇。活着是这样,死了也是这样,这叫做道德操守。具备了这样的道德操守,意志才能够坚定不移,意志坚定不移,就能够应付⾃如。能坚定操守,能够正确对待事物,只有这样才是真正有成就的⼈。天显现它的光明,地显现出它的⼴阔,君⼦的可贵之处,在于他重视品德、操守完美。
注释(1)已:停⽌。(2)蓝:即蓼蓝,⼀种草本植物,可以从其叶⼦中提炼出蓝⾊的染料。(3)⽊直中绳:⽊材挺直的合乎⽊⼯的墨线。(4)輮:⽤⽕熏烤使直的⽊料变得弯曲。(5)砺:磨⼑⽯。(6)参省:反省检查。(7)⼲、越:古国名。夷、貉:古代东⽅的少数民族。(8)这句话出⾃《诗经?⼩雅?⼩明》。(9)神:神智,精神。(10)跂:通“企”,踮着脚。(11)假:借助。(12)⽣:通“性”,指⼈的天资,天赋。(13)涅:古代的⼀种⿊⾊染料。(14)滫:尿液。(15)象:跟随。(16)蠹:蛀⾍。(17)柱:⽀柱。(18)施薪若⼀,⽕就燥也:⽅上好像同样的⽊材,总是⼲燥的先燃着。(19)质:箭靶。(20)醯:即醋。蚋:⼀种⼩的蚊⾍。(21)神明:⼼智澄明。(22)蹞步:古⼈的⼀步是现在的两步,⽽把⼆步中的⼀部叫做蹞。(23)螾:通“蚓”,指蚯蚓。(24)衢道:歧路。(25)螣蛇:传说中的⼀种会飞的神蛇。(26)出⾃《诗经?曹风?鳲鸠》。(27)瓠巴:古⼈名,善于弹奏。(28)仰秣:仰着头听。(29)恶:表疑问,哪⾥。(30)数:学习的具体科⽬。(31)书:指《尚书》。诗:指《诗经》。(32)毕:完备。(33)端:通“喘”,微⾔。蝡:通“蠕”,蠕动。(34)禽犊:原意是指馈赠的礼物,这⾥指取悦他⼈。(35)囋:指讲话很唠叨,没完没了。(36)⽅:通“仿”。(37)经:通“径”,途经。(38)末世穷年:⼀⽣⼀世,⼀辈⼦。(39)诎:通“屈”,弯曲。(40)楛:指恶劣的,不正当的事情。(41)争⽓:争强好胜,意⽓⽤事。(42)瞽:眼盲。(43)出⾃《诗经?⼩雅?采菽》。(44)伦:道理。类:法。(45)荡:动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