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咕咚》解读
《咕咚》(或者《咕咚来了》),是广泛流传于我国民间的一个童话故事。故事的背景应该是我国的南方,因为,只有南方才有木瓜。
这个故事被广泛地用于儿童教育。譬如,被制作成动画片,被用于幼儿园的活动教育材料,被选入多种小学语文课本。还被设计成邮票,新中国的首本小本票《童话—咕咚》,发行于1980年9月20日。
选入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的《咕咚》,是被润加工的小学低年级课文。
文章的情节很简单。一个熟透了的木瓜,从高高的树上掉进湖里,发出“咕咚”的声音。这一声巨大的“咕咚”,引发了兔子、小猴儿、狐狸、山羊、小鹿、大象等的动物大逃亡。最终被野牛拦住,问清楚究竟,现场查看,才了解清楚,“咕咚”只是木瓜掉在湖里发出的声音。
我们的语言的材料里,有“三人成虎”、“以讹传讹”、“道听途说”、“无中生有”、“众口铄金”等很多个类似的成语故事,无非都是说的这样一个道理。在今天,我们使用的是信息传播,在这些故事或成语里,看到的都是信息传播失真的状态。
也可以结合“听见与看见”来理解“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因此,课文教学过程中,道理很容易懂。但是,许多教师认为故事很简单,所以教学的重点围绕着识字进行,忽略了故事的情节发展。
其实,该文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故事情节的发展是靠语言推动的。几种动物在对话中说的话看似相同,实则同中有异。
兔子一边跑一边叫:“不好了,‘咕咚’可怕极了。”
小猴儿一边跑一边叫:“不好了,不好了。‘咕咚’来了,大家快跑哇。”
大伙儿(狐狸、山羊、小鹿)一边跑一边叫:“快逃命啊,‘咕咚’来了!”
运用比较法教学,通过比较,学生会发现:
小兔嘴里的一个“不好了”,
小猴嘴里变成两个“不好了”,事态的严重性已被放大;
小兔感到“可怕极了”的只是听到的“咕咚”声音,
小猴已明显把“咕咚”当成来袭的“怪物”了;
小猴以为咕咚来了,叫大家跑呀,表现出的是惊慌;
gudong而众动物则说快逃命啊,事态已经演变成惊恐。
通过比较,学生很容易理解森林动物大逃亡的原因。
同时,增进对上述那些词语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