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时期话剧发展历程
作者:王军丹
来源:《戏剧之家》2017年第23
        【摘 要】中国人最开始接触话剧及引进话剧的愿望,就带着极其强烈的救国希望和功利期待。天谬生说:吾以今日欲救吾国,当以输入国家思想为第一义。若输入国家思想舍戏剧未由。这段话反映了国人接受话剧的心态以及对话剧的民族救亡价值的取向。延安时期的话剧继承以及发展了五四话剧的功利性和战斗性。本文将把延安时期话剧创作的发展历程概括为三个发展阶段逐一论述。
        【关键词】延安时期;话剧创作;发展历程
        中图分类号:I207.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23-0020-01
        一、延安时期话剧的开创时期
        19377月至1939年底,这是延安时期话剧创作的初步发展阶段。这一时期,延安地区社会相对稳定,在国统区以及沦陷区遭受日本敌机轰炸、忍受日军炮火袭击的情况下,大批文艺
工作者和爱国的知识分子奔赴延安。在抗日这个共同的奋斗目标下,以话剧作为斗争的手段,组织文艺社团,开展文艺活动。
        在延安话剧创作的早期阶段,很多文艺社团犹如雨后春笋般兴起。其中鲁迅艺术学院的创立以及对戏剧人才的培养也使得话剧艺术进一步繁荣。193881日,以鲁迅艺术学院戏剧系的第一届毕业生为主力军,建立了鲁迅实验剧团,主要是表演话剧。话剧日出19377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了,以宣传抗战、动员民众配合作战为主要宗旨的西北战地服务团成立,主要通过话剧表演这一艺术形式为广大抗日战士和广大民众作抗日救国宣传。19371114日,文化救亡协会在延安成立,以团结全国的文艺工作者为发展抗敌文化而努力奋斗,承担了延安文化动员的领导任务。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于193874日在延安成立,它最大的特是将陕西地方戏剧艺术形式编演为革命现代戏。此外还有很多艺术团体,这些组织的成立为以后话剧活动的开展打下了无比坚实的基础。
        二、延安时期话剧的中期曲折
        1940年春天开始,国民党政府不再为延安提供财政支持,以至于当地的民众、军队战士以及文艺工作者们都开始受到影响,直接对当时的话剧创作产生了影响。首先,因为物
质匮乏导致的温饱等问题日渐突出,话剧创作者们的热情也逐渐下降,导致这一时期的话剧作品数量锐减、质量也下降了;其次,由于延安处于战争的大后方,远离战火,时间长了,逐渐出现了脱离众、脱离抗日战争这一主题的倾向。这一时期的话剧创作开始追求西化以及艺术美,忽略了人民众的接受能力及其理解能力,也忽略了抗日战争的需求,导致了这个时期的话剧作品出现了的特点。像《上海屋檐下》、《雷雨》、《日出》、《蜕变》、《马门教授》、《钦差大臣》、《带的人》等这些作品气场规模大、表现力强,的确很好很优秀,但处在抗日的大背景下,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与环境的不适应、脱离现实等这些问题。
        这种情况下,延安的领导们认识到了文艺工作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对文艺发展工作中出现的脱离众的现象很担忧。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党中央领导人决定在延安开展整风运动。
        三、延安时期话剧的后期繁荣
        1942年至19458月,是延安时期话剧创作的后期繁荣阶段。以延安文艺座谈会为转折点,在边区领导的组织下,通过整风运动和文艺座谈会,文艺工作者开始思考文艺活动在中期发展出现的一系列的问题,尤其是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召开,让他们明确了文艺的发展方向,
文艺工作者与陕北民间艺人合作,话剧创作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以后,文艺工作者们积极响应党的号召,积极主动地要求到前线、到农村、到敌后以及到人民众中去。话剧艺术出现了一个新的势头。1942年下半年,鲁艺、鲁艺实验剧团和青年艺术剧院等单位,演出了一批反映现实生活的独幕剧,比如《我们的指挥部》、《刘家父子》、《神手》、《军民之间》等,八路军120师战斗剧社奔赴延安演出了多幕话剧《丰收》;这些演出都获得了很好的演出效果。据不完全统计,从1942年到1947年在延安上演的话剧剧目有三十多部之多。其中主要剧目有:《把眼光放远一点》、《粮食》、《抓壮丁》、《同志,你走错了路》、《虎列拉》等等。这些剧目大多受到了民众的欢迎和领导的极大赞扬。
        总体来看,延安时期的话剧艺术的成就是很大的,经验也是极其丰富的。其主要表现为:首先在延安,话剧艺术从大城市走向了乡村,舶来的话剧被广大众所认识所接受。延安话剧开辟了话剧艺术民族化和大众化的道路。其次,延安的话剧冲进了被封建主义文化统治的农村,为话剧艺术的发展开辟了一个新天地。再次,延安话剧活动向边区介绍了中外的有名剧作,开阔了广大干部和一些民众的视野。延安时期的话剧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话剧艺
术史上继往开来,不仅仅发扬了话剧的优良传统,而且开阔了话剧前进的道路,并且为革命话剧事业创造了非常宝贵的经验。
        参考文献:
        [1]张庚.论边区剧连和戏剧的技术教育.解放日报[N].1942-9-11.
        [2]萧三.可喜的转变.解放日报[N].1943-4-11.
        [3].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解放日报[N].1943-10-9.
        [4]光未然.文艺的民族形式问题.文学月报[N].19405.
        [5]张庚.论边区剧运和戏剧的技术教育.解放日报[N].1942-9-11.
        [6]塞克.在青年剧院学习总结会上的讲演.解放日报[N].1942-6-30.
        [7]何其芳.关于现实主义.解放日报[N].1946-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