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知识点精析:作家作品与写作背景
《雷⾬》知识点精析:作家作品与写作背景
⼀、:
曹禺,原名万家宝,1910年⽣,湖北潜江⼈。他从⼩爱好戏剧,1929年进南开⼤学,后来⼜转清华⼤学外语系,毕业后进清华研究院,专攻欧美戏剧⽂学,并从⽂学中汲取营养。1933年,在即将结束⼤学⽣活时,完成处⼥作《雷⾬》。经巴⾦等⼈的推荐,这个剧本在1934年出版的《⽂学季刊》上发表。继《雷⾬》之后,⼜写出了《⽇出》《北京⼈》《原野》《蜕变》等剧本。《雷⾬》《⽇出》成就最⾼,是他的代表作。在这两个剧本中,作者以卓越的艺术才能深刻地描绘了旧制度必然崩溃的图景,对于⾛向没落和死亡的阶级给予了有⼒的揭露和抨击。剧作震动了当时的戏剧界。1942年,曹禺把巴⾦的《家》改编成话剧,解放后,写了《明朗的天》《胆剑篇》《王昭君》。
⼆、作者⽣平
曹禺在天津南开中学学习期间参加戏剧活动,曾担任易⼘⽣《玩偶之家》等剧的主⾓。1929年考⼊清华⼤学外⽂系,⼴泛钻研从古希腊悲剧到莎⼠⽐亚戏剧及契诃夫、易⼘⽣、奥尼尔的剧作。
1933年⼤学即将毕业前⼣,曹禺创作了四幕话剧《雷⾬》,于次年公开发表,很快引起强烈反响,它不仅
是曹禺的处⼥作,也是他的成名作和代表作。1936年和1937年,曹禺分
别出版了他的重要剧作《⽇出》和《原野》。曹禺抗战期间的重要剧作是《北京⼈》。新中国成⽴后,曹禺创作的剧本主要有《胆剑篇》、《王昭君》等。
《雷⾬》在⼀天时间(从上午到半夜)、两个场景(周家和鲁家)⾥,集中展开了周、鲁两家前后30年错综复杂的⽭盾冲突,显⽰了作品严谨⽽精湛的戏剧结构技巧。该剧反复写蝉鸣、蛙噪,写雷⾬到来前后的闷热,其⽤意不仅是渲染苦夏的郁热氛围,⽽且还在于暗⽰⼈物的情绪、⼼理、性格。
更值得称道的是剧作的语⾔:⾸先,《雷⾬》是以⾼度个性化的语⾔进⾏写作--从它的台词⾥,观众(读者)能听(看)得出各位⾓⾊的年龄、性别、地位、性格、⼼理;其次,《雷⾬》的语⾔带有浓烈的抒情味--它的语⾔发⾃⼈物的肺腑,带有强烈的情绪⾊彩,某些场合的台词(如第三幕周冲对四凤畅谈未来理想的台词)本⾝就是没有分⾏的抒情诗。《雷⾬》以⾃⼰富有动感⽽精美的语⾔,充分展⽰了话剧这门说话的艺术的魅⼒。在千百个舞台上曾以多种⾯貌出现,被不同的⼈们饱含深情的演绎着,解读着,并⼀举将中国话剧推上了历史上最轰动热烈的颠峰时期。
1931年,九?⼀⼋事变爆发,清华⼤学的学⽣们组织起抗⽇宣传队,开展抗⽇宣传,曹禺担任了宣传队长。这年10⽉12⽇⼀⼤早,他和宣传队的同学们坐⽕车到保定去宣传,在⽕车上遇到了⼀位姓赵的魁梧⼤汉,是长⾟店铁⼚的⼯⼈。
他对学⽣们的抗⽇⾏动赞不绝⼝,说:⽇本⼈霸占咱东三省,就像在咱国家⾝上割了⼀块⾁。娘疼⼉⼼酸,谁割咱娘的⾁,咱就跟他拼!曹禺从⼼⾥钦佩这位⼯⼈⼤哥的爱国之⼼,他想起⾃⼰正在构思的话剧《雷⾬》,⼀个性格鲜明的⼈物形象渐渐在他⼼⾥清晰起来。
曹禺率清华⼤学抗⽇宣传队在保定育德中学进⾏抗⽇宣传,演出了《⽉亮上升》等话剧。这部描写东北松花江众掩护抗⽇武装队员过江的话剧,受到师⽣的热烈欢迎。育德中学附近有个铁⼚,曹禺与⼯⼚的⼯⼈们座谈,⼯⼈们纯朴的形象,⽣动的语⾔,和曹禺在车上遇到的那位姓赵的⼯⼈融合成了《雷⾬》中的鲁⼤海。多少个⽇⽇夜夜,在清华⼤学图书馆西⽂阅览室,在清华园的⼩河边,曹禺为创作《雷⾬》简直到了神魂颠倒的地步。⼏经揣摩构思,⼜⽤了6个⽉全神贯注地写作,曹禺终于完成了《雷⾬》的最初创作。此剧以1925年前后的中国社会为背景,描写了⼀个带有浓厚封建⾊彩的资产阶级家庭的悲剧。这时是1933年8⽉,曹禺即将从清华⼤学毕业,并受聘赴保定育德中学任教。
在育德中学期间,他将此剧本进⾏了最后的完善。育德中学是同盟会员陈幼云1907年11⽉在原直⾪讷公祠公⽴⾼等⼩学堂基础上创建的⼀所完全中学,1917年增设留法勤⼯俭学等⼯艺预备班,1931年⼜增设⾼级普通科,全校⾼初中合计有20个班左右,学⽣1000多⼈。学校要求理科教师要⽤英
语授课,让学⽣毕业时达到⼤学预科程度,这样,英⽂课就颇为重要。曹禺被育德中学聘为英⽂教员,为学⽣讲授林语堂开明英语读本,英⽂经典,英⽂论说⽂范等课程。他在到育德中学任教之前,将《雷
⾬》的剧本送到了《⽂学季刊》。⼀部《雷⾬》让他苦苦构思了近5年,苦⼼写作半年,五易其稿。写成后将剧本交给了他在南开中学的同窗好友靳以。靳以与巴⾦共同负责《⽂学季刊》的组稿⼯作,《⽂学季刊》的主编是郑振铎。靳以⼈很正直,他觉得曹禺是他的好朋友,就没好意思将《雷⾬》剧本向主编推荐,稿⼦⼀直放在他办公桌的抽屉⾥。这期间,曹禺⼀直在育德中学尽⼼教学,但他始终放不下⼼爱的戏剧创作,于是,半年后他⼜以优异的成绩考⼊清华⼤学继续深造。直到他离开育德中学,他的《雷⾬》还是⽯沉⼤海。
1934年7⽉的⼀天,靳以与巴⾦⼀起谈论《⽂学季刊》的组稿⼯作,巴⾦说:我们要注意⽂坛的新⼈,组稿⾯要宽⼀些。靳以便将曹禺的《雷⾬》交给巴⾦。巴⾦当晚就读完,被深深打动,把剧本推荐给主编郑振铎,在当年《⽂学季刊》的第三期发表。之后很快由中华同学新剧公演会在⽇本东京上演,东京神⽥⼀桥教育馆发⾏了《雷⾬》的⽇译本,成为畅销书。鲁迅看了⽇译《雷⾬》剧本颇为兴奋,对到访的美国记者斯诺说,中国最好的戏剧家有郭沫若、⽥汉、洪深和⼀个新出的左翼戏剧家曹禺。正在东京的郭沫若观看了《雷⾬》
的演出后亲⾃为《雷⾬》的⽇译本作序说,《雷⾬》确是⼀篇难得的优秀⼒作。曹禺由此从⼀位名不见经传的青年⼀跃成为中国剧坛的巨星。
曹禺作为⽂明戏观众的历史,是从母亲(继母)的怀抱⾥开始的。
曹禺的⽗亲万德尊在清朝末年曾留学⽇本东京⼠官学校,与阎锡⼭同学,1909年初回国,⾟亥⾰命前(1916)任黎元洪秘书,中华民国成⽴后,获中将军衔,曾任宣化府镇守使、察哈尔都统等职。母亲薛⽒出⽣于商⼈家庭,⽣下家宝后三天因患产褥热病逝。曹禺曾说:我从⼩失去了⾃⼰的母亲,⼼灵上是⼗分孤单⽽寂寞的。薛⽒胞妹薛泳南成为家宝继母,始终把家宝看作是⾃⼰的亲⽣⾻⾁,并终⾝未⽣育。曹禺的继母喜欢看戏,他从⼩就跟着继母看了很多京戏、地⽅戏和⽂明戏。
曹禺是爱美剧的业余演员,但他作为业余演员的历史,则早在爱美剧出现之前就开始了。1915年,5岁的曹禺由表兄刘其珂作家庭教师,读诗背经,并开始与⼩同学演戏编戏,但没有上过正规的⼩学。1920年结束私塾学习,进⼊天津银号汉英译学馆学习英语,并开始接触莎⼠⽐亚等外国作家的作品。爱美剧作为⼀个运动,出现在1921年以后。
1922年进⼊南开中学⼆年级学习,与靳以(章⽅叙)同学,并成为终⾝好友。1923年开始热衷于新⽂学作品,尤其是鲁
迅的《呐喊》和郭沫若的《⼥神》,但他承认,《狂⼈⽇记》当时没读懂,⽽《⼥神》却使他的⾎沸腾起来。1925年,15岁的曹禺正式加⼊南开中学⽂学会和南开新剧团(这是我国话剧界较早的剧团之⼀,由南开学校创始⼈严范孙、张伯苓创建于1909年,周恩来曾是其中的活跃分⼦)的活动,开始了他的演剧⽣涯。
1926年开始在天津《庸报》副刊《⽞背》上连载⼩说《今宵酒醒何处》,第⼀次使⽤笔名曹禺。后陆续在《南开周刊》、《国闻周报》等报刊上发表诗歌、杂⽂,以及莫泊桑的翻译⼩说等多篇。其诗作《四⽉梢,我送别⼀个美丽的⾏⼈》和《南风曲》有着郭沫若《⼥神》的影响。1927年他还参加了丁西林、⽥汉和易⼘⽣剧作的排演。
曹禺作为左翼戏剧运动影响下的作家,虽然是1934年以后的事,但在1928年,曹禺担任《南开双周》的戏剧编辑后,就开始了《雷⾬》的构思。他⽗亲希望他成为⼀名医⽣,但两次投考协和医学院都未被录取。同年夏天,曹禺以优异成绩从南开中学毕业后,免试升⼊南开⼤学政治系,但他对政治经济学课程不感兴趣,1930年暑假专程去北京报考清华⼤学。9⽉,曹禺与⼋位同学⼀起转⼊清华⼤学,插⼊西洋⽂学系⼆年级就读,⼴泛涉猎西⽅⽂学特别是戏剧⽂学,课余还常常与巴⾦、靳以去看京剧。年底,与钱锺书等⼈⼀起成为《清华周刊》编辑。
1933年,23岁的曹禺开始写作构思了长达五年的剧本《雷⾬》和毕业论⽂《论易⼘⽣》。曹禺参加清华⼤学留美考试,未被录取。毕业后去保定明德中学任英语教师。年底⽣病回京,病愈后回清华研究院,专事戏剧研究。1934年1⽉,由郑振铎主编,巴⾦、靳以编辑的《⽂学季刊》创刊,巴⾦在靳以那⾥看到《雷⾬》后,主张⽴即发表,7⽉,《雷⾬》发表于《⽂学季刊》第⼀卷第三期。当时并没有引起国⼈的注意,⽽引起了在⽇本的中国留学⽣的好评。1935年,由东京帝国商科⼤学的中国学⽣邢振铎译为⽇⽂,由留⽇学⽣剧团中华话剧同好会于4⽉27⽇在东京神⽥⼀桥讲堂⾸演,郭沫若看后⽴即撰⽂《关
于曹禺的〈雷⾬〉》,⼤加赞赏。8⽉17⽇,在天津市⽴师范学校孤松剧团作国内的⾸次公演(也是该剧第三次公演),⽴即引起轰动,着名京派戏剧家兼评论家刘西渭(李健吾)发表《〈雷⾬〉》⼀⽂称:这是⼀出动⼈的戏,⼀部具有伟⼤性质的长剧。
话剧日出
1934年9⽉,应邀去天津在河北⼥⼦师范学院任教。1936年5⽉,在巴⾦等到⼈的⿎励和催促下,开始创作《⽇出》,⽩天为⼥师学⽣上课,晚上埋头写作,6⽉⾄9⽉开始在《⽂季⽉刊》第1-4期上连载。1936年,在曹禺尚未写出第⼆部作品《⽇出》时,《雷⾬》即作为《曹禺戏剧集》(第⼀种)由巴⾦主持的上海⽂化⽣活出版社出版单⾏本。因此,《⽇出》不仅是巴⾦的期待,也引起了⽂坛的⼴泛关注。《⽇出》
发表后,由萧乾主持,天津《⼤公报?⽂艺》副刊邀请了当时⽂坛上各种派别的⼏乎所有⼤家,包括茅盾、巴⾦、叶圣陶、沈从⽂、靳以、李⼴⽥、朱光潜、杨刚、荒煤和燕京⼤学西洋⽂学系主任中国通谢迪克等,进⾏了两次集体讨论,盛况空前。为⼀个剧本,整个评论界如此迅速、如此兴师动众,在中国话剧史乃⾄中国现代⽂学史上还是第⼀次。1936年8⽉,应国⽴戏剧学校校长余上沅邀请,赴南京任教,讲授剧作、西洋戏剧和现代戏剧与戏剧批评等课程。11⽉,在南京导演话剧《镀⾦》。1937年4⽉⾄8⽉,《原野》在靳以主编的《⽂丛》第⼀卷第2-5期上连载。
1938年初,随剧校迁往重庆。10⽉,与宋之的合作改编《全民总动员》(原剧为宋之的、陈荒煤、罗烽
、舒集体创作的《总动员》),当⽉公演,轰动重庆。1939年春,随校迁往江安。暑假期间,创作《蜕变》。夏末去昆明导演《原野》和《⿊字⼆⼗⼋》(即《全民总动员》)。初冬率剧校师⽣赴重庆演出《蜕变》,蒋介⽯看后下令禁演。1940年秋开始创作《北京⼈》,翌年公演。1942年初辞去剧校教职,夏,到重庆唐家沱,创作改编巴⾦的《家》。1943年8⽉,为创作历史剧《李⽩与杜甫》作准备,与友⼈赴西北旅⾏,回重庆后以此⾏的感想创作表现⼤后⽅民族资本家与官僚资本家⽭盾的《桥》。1946年,与⽼舍同时接到美国国务院邀请,经上海赴美讲学,并两次会见德国着名剧作家布莱希特。
1947年返回上海,后进⼊上海⽂华影业公司任编导,写成电影剧本《艳阳天》,⾃导演。1948年底,到⾹港。1949年初经中共地下党安排经烟台到北平。
1949年7⽉参加第⼀次⽂代会。1950年任中央戏剧学院副院长。1951年⾃编《曹禺选集》,对《雷⾬》、《⽇出》、《北京⼈》作⼤量修改。同年任《剧本》、《⼈民⽂学》编委。1952年6⽉,北京⼈民艺术剧院(专演话剧的国家剧院)成⽴,任院长。同年,为创作以⼀个知识分⼦思想改造为主题的剧本《明朗的天》收集素材,1954年开始创作,1956年获第⼀届全国话剧观摩演出剧本、导演、演出⼀等奖。1956年4⽉加⼊中国共产党。1960年,与梅阡、于是之合作创作历史剧《卧薪尝胆》(后改名为《胆剑篇》),并就剧中的若⼲史料问题请教沈从⽂,沈从⽂回长信详细叙说战国时期吴越社会各⽅⾯的状况,后⼜对该提出修改意见。1962年8⽉,在北戴河度假期间开始创作《王昭君》。⽂⾰期间曾先后被纠⽃、在北京⼈艺剧团和宿舍
看守传达室。1973年经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亲⾃过问,被安排在北京话剧团⼯作。1975年参加第四届⼈⼤。1978年北京话剧团恢复原名北京⼈民艺术剧院,再次任院长。同年8⽉,为创作《王昭君》去新疆,并完成初稿,载《⼈民⽂学》当年第11期。2019年12⽉13⽇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