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舞台戏剧”与“影视戏剧”的差异
    一、简析舞台戏剧与影视戏剧
    (一)舞台戏剧。舞台戏剧可以定义为呈现于舞台的戏剧艺术。舞台戏剧按内容可分为喜剧、悲剧和正剧;按表现形式可分为歌剧、舞剧、话剧、哑剧、诗剧、木偶剧等。
    (二)影视戏剧。影视戏剧是用机械手段预先录制的戏剧,是以拷贝、磁带、胶片、存储器等为载体,以银幕、屏幕放映为目的,从而实现视觉与听觉综合观赏的艺术形式,是现代科学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产物,包含了电影、电视剧、动画、广播剧等形式。
    二、舞台戏剧与影视戏剧的内在差异
    (一)舞台和观众之间的反馈作用与影视艺术的逼真性。当观众聚精会神关注剧情时,他们就同舞台上的角融为一体了,也就不可避免地互相呼應。来自观众的积极反应,对演员有强大的影响;消极的反应亦然。如果演员在台上讲笑话而观众不笑,或是观众注意力不集中没有反应,那么演员自然能体会到这种消极情绪,从而快速调整自己的状态;如果观众有反应,那么演员就会受到鼓舞,从而引起观众越来越强烈的反应。这就是舞台和观众之间著名的反馈作
用。
    而观看电视或电影时(在电影院除外),观众要少得多,甚至可能是孤身一人,影视演员在表演时也看不到观众,双方都体会不到舞台和观众的这种反馈作用。
    以上可以明显感受到观众观看话剧和观看电影、电视的区别。观众观看话剧时,更多是与演员进行交流,因为距离舞台较近,观众能意识到自己是在看戏,通过与舞台上演员的交流,会明显感受到自己与戏剧本身的融合,仿佛也参与到了这部剧中。而在观看电影或电视时,由于银幕或屏幕的局限性,再加上服装、道具、场景的真实性,以及影视艺术无可比拟的逼真性,使得观众会在不知不觉中陷入电视电影所反映的那个年代或情景里,像是亲身经历了那一场场生死离别、悲欢离合。
    舞台戏剧与影视戏剧带给观众不一样的情感体验,却又有着近乎相同的代入感。
    (二)戏剧舞台的“三一律”与影视戏剧的蒙太奇、剪辑和特效。“三一律”是西方戏剧理论结构之一,由来已久,是一种关于戏剧结构的规则。先由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戏剧理论家提出,后由法国新古典主义戏剧家确定和推行。“三一律”规定,剧本创作必须遵守时间、地点
和行动的一致,即同一事件(只允许有一个故事线索)、同一时间(故事发生的时间不能超过24小时)、同一地点(必须只有一个地点)。法国古典主义戏剧理论家布瓦洛把“三一律”解释为“要用一地、一天内完成的一个故事从开头直到末尾维持着舞台充实。”这就成就了话剧剧情集中、紧凑的特点。虽然现在有很多新兴的话剧种类,比如先锋话剧,就不太遵从“三一律”,但话剧的本质没变,致使话剧表演激烈、充实与紧凑。
    由于影视作品都是由机器录制的,所以导演通过蒙太奇、剪辑和特效等手法,在场景结构上有更大的灵活性。况且,摄影技术的运用,使得电影、电视剧的背景有更深切的现实感。剪辑是影视作品制作中十分重要的环节,它既是一项技术工作,又是一种创造性劳动,就是把那些分散拍摄的镜头,按故事的情节发展组合成一部完整的影片。特效的产生与发展更是具有跨时代意义,它能带给观众一个崭新的世界,这是舞台所不能达到的。例如,演员不可能在舞台上御剑而行,但是特效可以做到。
    拿话剧《日出》和电视剧《日出》来举例。话剧《日出》不过四幕的篇幅,而电视剧却有23集。这就使得电视剧在话剧原有的基础上加了很多剧情以及人物,可以慢慢讲一个长长的故事。丰富一个人的生活经历以及完善其性格,再通过剪辑,在短时间内表现两个甚至是两
个以上的场景,使一个人物迅速换装。但这并不代表影视作品优于话剧,话剧虽然时间短,场景少,但内容简洁条理清晰,剧情紧凑,矛盾冲突异常精彩。
    舞台戏剧与影视戏剧各自拥有对方所没有的特,虽然是表现同一件事情,却带给观众不同的体验。
    (三)舞台戏剧的活用性与影视戏剧画面特定性。舞台戏剧是“活的”,这一点毋庸置疑,不管一台剧目排练得怎样精致,在正式演出时,演员还是会有自然流露的激情,而且还有观众的现场反馈。这也是舞台戏剧优于影视戏剧的地方。
    每场话剧在演出之前,都无法预见其是否圆满,因为它是一场演出,需要多方面的配合,也就有着无可避免的意外,比如,演员突然忘词了;灯光突然不亮了;道具突然坏掉了,等等。对于这些无可避免、无法预知的突发状况,就需要演员临场发挥“救场”。当然,话剧演出并不仅仅只有意外,还有演员兴之所至,灵感突发的即兴发挥。如孟京辉导演的话剧《两只狗的生活意见》,剧中仅有的两个演员即兴表演能力非凡,每次都能带给观众不同的惊喜。所以说,舞台戏剧是“活的”,不同场次的话剧,演员的同一句台词就可能说出不同的意味,这使得每一场话剧都是独一无二、不可复制的,能够让观众得到不一样的观赏体验,这
一点是影视作品无法比拟的。
    在舞台上,观众和演员之间的距离是不变的,而在影视戏剧里就有这种距离变化,摄影机和麦克风是导演的左右手,它们使得导演能够选择视点,并且靠变换远景和近景、靠剪接,随意转换人物与地点来引导观众的视线,因此在影视戏剧中,导演全权支配观众的视线。而在舞台上,观众可以随意选择自己的观看角度。
    在舞台上,一個导演也许不能让观众的注意力集中于他想要强调的情节或细节上,但是影视作品,其画面是特定的,哪怕观众再有想法,也会有意或者无意接受导演想要展示甚至是强加给他们的思想。这就使得观看完影视作品后,观众的感受都大同小异,记住的画面也大部分相同。
    三、舞台戏剧与影视戏剧的外在差异
    (一)话剧剧本与影视剧本对比。无论是话剧还是电影,剧本都是其源头,而且是一个剧组里所有人都必须有的,所有一切的展开也得以它为依据。下面就拿老舍的话剧剧本《茶馆》和谢添的电影完成台本《茶馆》做对比。
    翻开话剧剧本,第一页,专门有个人物表,之后就是正本,从第一幕到第三幕,粗略翻看,几乎都是台词,还有就是每一幕先要交代的人物、时间、地点和幕启的段落,只有极少数描写情绪的词语,以及关于演员上下场的标记。而电影完成台本从头至尾都是以表格的形式呈现,分别为总号、镜位、摄法、内容、音乐、音响、长度(英尺)。其中的內容也就是剧本仅占表格的1/3。话剧剧本有72页,而电影完成台本有148页。
    通过上述对比,我们看到了话剧剧本与电影完成台本之间的差异,同样,从这些差异中我们不难发现,二者在排练或者拍摄时也会有所不同。话剧排练只要演员不缺席就可以进行下去,舞台表演所需要的舞美和音效也不用花太多時间磨合;影视作品在拍摄时,除了演员必须在场外,还需要多个部门配合,这些部门在拍摄过程中都是有明确分工的。
话剧日出
    (二)舞台戏剧的呈现过程与影视戏剧的创作过程。舞台剧是呈现,而影视剧是创作,二者的区别由此可见。抛开剧本创作不说,舞台剧最重要的就是排练,而影视剧却是制作。就拿话剧来说,从开始确定到完整呈现在舞台上,排练几乎占去了3/4,而影视作品则不同,下面就简单介绍一下影视剧的创作过程。
    “影视制作一般要经历三个阶段,即前期准备、实拍和后期制作。”前期准备阶段主要有两
个方面,一是案头准备,包括影视剧作的创作和分镜头剧本的编写;二是选择外景和演员。实拍阶段也大体分为两部分,即开拍前的准备工作和实拍阶段。最后就是后期制作了。后期制作包括剪辑、混录和合成。据统计,在美国拍摄一部电影,需要动员246种不同的行业。在影视制作的流水线上有7个主要岗位:编剧、导演、表演、摄影、美工、录音和剪辑。
    由此可见,话剧和影视作品有极大不同,话剧表演主要靠演员,而影视作品的最终呈现,靠的是导演和后期制作。
    二者从开始筹划到最终呈现给观众,所花费的时间也不同,话剧可能排练三个月就可以登台表演了,而影视作品不算正式拍摄时间,仅后期制作就要花费半年甚至几年时间。这并不是说影视作品比话剧更精致、更细腻,只是二者的载体和呈现方式不同,不能单从创作时间上判断优劣。
    四、结语
    毫无疑问,各种戏剧形式的互相交错将来还会继续下去,而且会越来越多。纵观整个戏剧史,它的发展是一个分化过程,歌剧、芭蕾舞剧、哑剧、木偶剧、音乐剧、马戏,都是半独
立状态的戏剧形式。电影、电视剧和广播剧的出现,继续了这种分化过程,但是,相比歌剧与话剧之间的关系,它们同传统戏剧的关系反而更深,正如戏剧的一切分支的相辅相成是一个延续的过程一样,“活”的戏剧也从芭蕾舞剧中得到启发,反之亦然。
    因此,舞台剧和影视戏剧之间的相互影响,将会变得更加强烈。考虑到多媒介混合表演、广场剧,以及编剧或演剧新经验的其他形式,我们已经看到了一些迹象,预示着这种分化和相辅相成的过程还会继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