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虚词专题训练(二)再见理想歌词
一、文言虚词“而”的用法。
(一)、“而”主要作连词用,可以表示以下关系
1、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十则》)
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2、承接关系,可译作“就”,“接着”,或不译。
①、扁鹊望桓候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②、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
3、转折关系,译作“但是”,“可是”,“却”。
①、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始得西山宴游记》)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爱莲说》)
③、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隆中对》)
④、环而攻之而不胜。后一个“而”字表示转折关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4、递进关系,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
①、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
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
拙笨5、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
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
②、施施而行,漫漫而游。(《始得西山宴游记》)
(二)、作代词用。常用作第二人称代词,译作“你”,“你的”。
1、余知而无罪。(你)《左传.·昭公二十年》
二、文言虚词“之”的用法。
(一)、作助词用。主要用法有五种类型:
1、结构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作定标志。
其格式为:定语+之+中心语。
例如:(1)、于厅事之东北角。(林嗣环《口技》)译:在客厅的东北角。
(2)、水陆草木之花。(周敦颐《陋室金铭》)——各种草木的花。
(3)、明有奇巧人……能以径寸之木。(魏学伊《核舟记》)
译:直径一寸的木头。
(4)、菊之爱,陱后鲜有闻。(陱渊明《桃花源记》)译:对于菊花的爱好。
2、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使原来的主谓句成为句子成分或复句的
成分。不必译出。其格式为:主语+之+谓语。
例如: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刘禹锡《爱莲说》)译:我唯独爱莲花的从淤泥中长出而不受到沾染。
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刘禹锡《陋室铭》)译:这里没
有嘈杂的音乐声侵扰耳鼓。
3、用在不及物动词、形容词或时间副词后起协调音节、舒缓语气作用。不必
译出。
例如:①、公将鼓之。(左秋明《曹刿论战》)译:鲁庄公将要击鼓进攻了。
②、久之,目似暝,意暇甚。(蒲松龄《狼》)译:时间长了,
4、宾语前置标志。通常出现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放在动词谓语
前。其格式为:宾语+之+谓语。
例如:①、孔子云:“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译: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②、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译:宋国有什么罪呢?
动词“有”,宾语“陋”、“何罪”,借“之”帮助,把宾语“陋”“何罪”从动词“有”后面提到动词前面。这个“之”只是提宾标志,无实在意义。按现代汉语的说法,“何陋之有?”即为“有何陋?”“宋何罪之有?”即为“宋有何罪?”。
5、定语后置标志。为了强调定语,常把定语放在中心语的后面。
例如:马之千里者。(韩愈《马说》)译: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吃完一石粮食。
(二)、作代词用。
1、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我”、“他们”、“她们”、“它”、“它们”。
例如:①、具答之。(陱渊明《桃花源记》)译:渔人详尽地回答了他们。
之:代指桃花源人。
②、亲戚畔之(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译:亲戚背叛反对他。
之:代指道的君主。
2、指示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这”、“这样”“这……事”、“那”、“那等。
例如:①、渔为甚异之。(陱渊明《桃花源记》)译:渔为非常惊异这件事。
之:代指桃花源的情景。
②、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陱渊明《桃花源记》)译:听说了
这件事。之:代指桃花源事。
(三)、作动词用,“之”后常带表地点的名词,相当于“到”、“往”、“去”。
例如:①、辍耕之垄上。(《史记陈涉世家》)译:他停止耕作,到田埂上休息。
②、杜少府之任蜀州。译:到蜀州上任。
三、文言虚词“于”的用法。
1、表处所,译作在,从,到,在……方面,在。。。。。。。中
①、迁客骚人,多会于.此。(在)《岳阳楼记》
2、表时间、范围,译作在,到。
①、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到)《捕蛇者说》
3、表方向、对象。译作向,对,给或不译。
①、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向)《赤壁之战》
4、表被动,译作被。
①、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秋水》
5、表比较,译作比
①、苛政猛于虎也!(比)《捕蛇者说》
四、对应练习,辨别下列加点虚词的用法。
1、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范仲淹《岳阳楼记》)
译:(他们)观赏自然景物后的感情
2、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3、告知于.帝。
4、大道之.行也。(《大道之行也》礼记)译:当政治上最高理想实施的时候。
5、箬篷覆之.。(魏学伊《核舟记》)
译:用箬篷叶做成的船篷覆盖在上面。之:代指船舱。
论语六则6、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魏学伊《核舟记》)
性吧有你译:关上窗户。之:它,代指窗户。
7、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史记陈涉世家》)
译:到驻地旁的丛林里的神庙中。
8、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人称代词,他,他们。
9、学而时习之.。(《论语六则》)指示代词,学过的知识。
10、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表顺接,然后,就。
11、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马说》)表转折,却,可是。
12、未至,道渴而.死。(《夸父逐日》)表修饰,不译。
13、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
表递进,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
14、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表并列,一般不译。
15、不可不养而.择也。(《勾践灭吴》)表并列,一般不译,有时译为“又”。
16、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表递进,译作:并且,而且。
17、夫差与之成而.去之。(《勾践灭吴王》)表承接,译作:就,接着或不译。
18、因人之.力而.敝之。(《烛之武》)表转折,译为:但是,却。
19、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论语十则》)
表假设,译为:如果,假如。
20、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这)
21、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
22、,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
23、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
24、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谨食之.。
25、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
26、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于.是蛇者乎!
27、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五、课外阅读。
(一)朱晖守信
初,晖①同县张堪素有名称②,尝于太学③见晖,甚重之,接以友道,乃把晖臂曰:“欲以妻子托朱生。”晖以堪先达④,举手未敢对,自后不复相见。堪卒,晖闻其妻子贫困,乃自往候视,厚赈赡⑤之。晖少子怪而问曰:“大人不与堪为友,平生未曾相闻,子孙窃怪之。”晖曰:“堪尝有知己之言,吾以信于心也。
(节选自《后汉书》) 【注释】①晖:朱晖,与张堪同为东汉人。②名称:名声,名望。③大学:汉朝设在京城的最高学府。④先达:指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⑤赈赡:救济,周济。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
(1)、晖同县张堪素.有名称( ) (2)、乃把.晖臂曰( ) (3)、举手未敢对.( ) (4、)子孙窃怪.之( )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欲以.妻子托来生
A、属予作文以.记之
B、晖以.堪先达
C、以.残年余力
D、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晖闻妻子贫困,乃自往候视,厚赈赡之
4、结合文中朱晖的言行说说他是个怎样的人。
(二)治国犹栽树
唐太宗谓侍臣①曰:“往昔初平京师②,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③意犹不足,征求不已,兼东征西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灭亡,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④,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⑤,百姓安乐。夫治国犹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盛。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
(节选自《贞观政要》) 【注释】①侍臣:周围的大臣。②京师:京城。此指隋朝京城大兴(今陕西西安市)。③炀帝:指隋朝末代皇帝杨广。④孜孜:勤恳的样子。⑤稔(rěn):丰收。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征求不已.( ) (2)、惟.欲清净( )
2、翻译句子:夫治国犹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盛。
3、结合选文用自己的话说说唐太宗的治国之道。
《朱晖守信》
1、(1)一向,平素。(2)、握,持。(3)、答复,回答。(4)、感到奇怪。
【解析】要考查学生对常用文言词语的掌握情况。是由课内延伸到课外,题目设置不选择题。理解难度不大,考查的四个词在课本中都有注解。
春联怎么贴2、D【解析】考查学生理解常用文言虚词意义的能力。考查的一个词(“以”),
D、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以”作副词,解释为“把”,与例句解释相同。
3、朱晖听说他的妻子儿女生活贫困,于是亲自去问候看望,并救济他们很多东
祝新婚贺词
西。
【解析】本句采分点:对“闻”、“妻子”、“乃”“赈赡”的解释到位,即可。
4、朱晖是个重信义(情义)的人,虽然口头没有答应张堪的嘱托,却铭记在心,
在张堪死后,还是帮助他的家人。
附译文:早前,与(朱)晖同县的张堪一直很有名气,曾经在太学见过(朱)晖,很看重他,把他当朋友对待,握着(朱)晖的胳膊说,“准备把妻子托付给朱先生”。(朱)晖因为(张)堪已经是名人,所以只是拱手没有敢应承,之后(二人)再也没有见个面。(张)堪死后,(朱)晖听说他的妻子生活贫困,于是亲自前往探视,送去丰厚的钱款扶持。(朱)晖的小儿子颉很不理解,问到:“父亲您不和(张)堪为友,平生也没什么往来,我们实在觉得奇怪啊”。(朱)晖说,“(张)堪曾经对我说过知己的话,我铭记在心”。
《治国犹栽树》
1、(1)、停止。(2)、只。
2、治理国家就像栽种树木,不动摇它的根基,它就会长得枝叶繁茂。
3、治国以民为本,让百姓安居乐业。
《治国犹栽树》译文:唐太宗对左右亲近的大臣说:“以前(隋炀帝)刚刚平定了京师,宫中没有一个院子不是满是美女和珍奇玩物。隋炀帝仍旧不满足,不停地搜刮民脂民膏。并且东西讨伐,用尽兵力发动战争,老百姓苦不堪言,所以导致了灭亡。这些都是我亲眼所见的。因此我从早到晚孜孜不倦,只是希望清清静静,这使得天下平安无事。于是就能不兴徭役,谷物丰收,百姓安居乐业。治理国家就像种树一样,根基不动摇,才会枝繁叶茂。帝王能做到清静,百姓怎么会不安居乐业呢?”
《祁奚请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