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杜甫写实诗对传统的继承与创新
【关键词】写实诗;继承;创新
杜甫继承了《诗经》、汉乐府、建安诗歌以及陶渊明等人的现实主义传统,实践了陈子昂倡导的“风雅比兴”、“汉魏风骨”的主张,又与当时的现实主义潮流互为影响。他大力创作了《北征》、 “三吏”、“三别”等一大批充满人民性和现实主义精神的诗篇。这些作品忧国忧民,洞察时弊,揭露黑暗,又富于理想,在极尽描写现实的基础上又有着浪漫主义的因素,标志着我国古典诗歌人民性和现实性的最高成就,将现实主义诗歌创作推向了高峰。其现实主义创作,突出在写实中注重象喻性;实中藏虚,化景为情;引议论入诗,增强理性及以文为诗,韵语散文化巨细兼融的崭新的审美特质,洋溢着敢于突破诗艺传统的革新精神。
1 写实中的象喻性
“秦山忽破碎,泾渭不可求”写的是现实景物,但现实景物里能让我们联想到当时的政局,他将意志和理念融入所写的景物之中,所以虽是写实,但很多地方都有象喻性。
杜甫的格律诗有两种不同风格,一是横放杰出完全打破了格律的作品;一是谨守格律但在句法
和意象上有拓展和变化的作品。前者以《白帝城最高楼》为代表,后者则以《秋兴八首》为代表。杜甫去蜀后,以拗折之笔写拗涩之情,形成了一种横放杰出于格律之外的所谓“拗律”。《白帝城最高楼》中有散文化句法,而且他把胸中与世多忤的郁闷之情和诗歌拗折的声调自然地结合起来了,那拗折的声调正好配合了他的感情。这种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使他的拗律表面上跳出了声律之外,却实在是深入于声律的三味之中。谨守格律但在句法和意象上有拓展和变化的作品,《秋兴八首》最值得注意。内容上,杜甫在这些诗中所表现的情意已超出了现实是一种艺术化的情意。杜甫55岁来到夔州,那种种的世变与人情又都已在内心中经过了长时间的涵容酝酿。在这些诗中,他把一切事物都加以综合酝酿成了一种艺术化的情意。这种艺术化的感情称之为“意象化之感情”。从技巧上看,一个是句法的突破,一个是意象超越现实。
《秋兴八首》是杜甫在夔州度过第二个秋天时有感而作。从夔州秋日的景物兴起感发,引起了对长安的思念,这八首诗首尾相连,记载了他越来越强烈的感发线索,所以它们是一个整体,每首诗的前后次序是不可以颠倒的。这八首诗的章法非常严密:从白天写到日暮,从日暮写到天黑,从月光的移动写出时间的消逝,然后“千家山郭静朝晖”写第二天早晨了,这是时间的结构。另外还有一个空间的结构:第一首几乎全写夔州的秋天,只有“故园心”三个字
遥遥呼唤了长安;第二首“每依北斗望京华”是长安,“画省香炉违伏枕”也是长安,对长安的怀念开始增加;第三首“五陵衣马自轻肥”,已经到了长安的五陵了;第四首开头就是“闻道长安似弈棋”;然后从第五首到第八首就开始了对记忆中之长安的每一个地方的怀念,把感发的重点从夔州完全转到了长安。很多人都赞美《秋兴八首》严谨的章法。但需要指出的是,杜甫不是只用理性安排他的结构,他是随着他感情的感发来写他对长安之思念的。所以像杜甫《秋兴八首》这样的作品,乃是以一些事物的“意象”表现一种感情的“境界”,完全不可拘执字面做落实的解说。这在中国诗的意境中,尤其在七言律诗的意境中,是一种极为可贵的开创。
建安诗歌2 实中藏虚,化景物为情思
杜诗描写现实,而又蕴涵深厚,韵味无穷。重要原因是,在于他善于藏虚于实,化景为情。范晞文《对床夜话》中说:“老杜多欲以颜字寘第一字,却引实字来”,如“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是也。再如“青惜峰峦过,黄如橘柚来”,“碧知湖外草,红见海东云”,“绿垂风折筍,红绽雨肥梅”,“翠乾危栈竹,红腻小湖莲”,“紫收岷岭芋,白种绿池莲”等。“红”本属于客观事物,诗人把它置于第一字就成了感觉,是情感里的红。它首先引起我们的感觉情趣,由
情感里的“红”再进一步见到实在的桃花,这样从感情到实物,“红”就加重了,化实成虚,虚实结合,情景交融,提高了艺术的境界。
杜甫还有通篇写实而通过托喻,寄寓情思的。如《呀鹘行》,全诗写病鹘,但却回荡着作者的无限悲慨。浦起龙说:“此借呀鹘以自况也”。杜诗中这种变抽象为具体,常常对接受主体造成视觉张力,促使其展开积极思维,依自身的生活经验与审美理想展开想象,使读者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创造,把空缺的加以补足,把变形的加以修正,创造出自己心目中特有的比诗里更加完美的化象,极大地调动接受主体的创造积极性,从而也增强了诗歌的奇趣、情趣与逸趣。
3 引议论入诗,增强理性
随着社会矛盾的加剧和诗人时代忧患意识的萌生,诗作理性认识渐渐增强,在诗作中,或为讽喻性的暗示,或为直露式的议论。如仇兆鳌论《前出塞》其六时说:“当时黩武而叹也”。(《杜诗详注》卷三)。其诗暗中对玄宗有劝谏之意。如《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中,“彤庭新分帛,本自寒女出。鞭挞其夫家,聚敛贡城阙。圣人筐篚恩,实欲邦国治。臣如忽至理,君岂弃此物?多士盈朝廷,仁者宜战栗。”都是议论,然而融入整篇的诗里,不单不破坏
诗的抒情气氛和意境的浑整性,反而增加抒情气味,使得形象更为丰富厚重。清·叶燮对杜诗有一总的评判,曰;“唐人诗有议论者,杜甫是也。杜五言古诗,议论尤多。长篇如《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及《北征》、《八哀》等,何首无议论!”杜诗理性之增强,议论成分的出现,有助于作品思想的深化,以至能获得深刻的哲学内蕴。
4 以文为诗,韵中见散
语言的韵中见散,从杜甫五言句和七言句的反常音顿划分上,即能发现。五言句中,音顿划分反常的有“上三下二”,“上一下四”,“上四下一”诸式。其“上三下二”如“闰八月初吉”(《北征》)。“上一下四式”,如“畏我复即去”(《羌村三首》)。“上四下一”如“前登寒山重”(《北征》)。七言句中,除了常用“上四下三”如,也有反常的音节划分句式。如“上二下五”,例“云来气接巫峡长,月初寒通白雪山”(《古柏行》)。“上五下二”如“杖藜叹世者谁子”(《白帝城最高楼》)。从以上例句看,反常音顿划分的五言和七言,都有不同程度的散文化意味,对于作品叙事有积极作用。
杜诗还有一种语言现象,不止于一联表一意 ,而以相邻的多联串接起来表达完整的意。如“丈夫盖棺事始定,君今幸未成老翁。何恨憔悴在山中,深山穷谷不可处。霹雳魍魉兼狂风
”。 前四局合表一意,摘出任何一句,都难以表述完整意思。杜诗以多联多句相串联表达某一意,合之则兼美,离之则皆伤。这种散文化长句,扩展了诗歌题材、主题、意境,强化了诗作理性思考。
综上所述,杜诗继承现实主义传统,又有创造性的重大发展。其高超的艺术造诣,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学习。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