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
作者: 张晓姗
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0年第07
        [摘要]刘勰在《文心雕龙·明诗》中说:“江左篇制,溺于玄风,嗤笑洵务之志,崇盛忘机之谈……宋初文咏,体有因革,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据此,山水诗形成于晋宋之际几乎无争议,但就庄老告退及其与山水方滋的关系却各抒己见,看法不尽相同。
        [关键词]《文心雕龙·明诗》;刘勰;解读
       
        刘勰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的确切指向本身就存在着很大的争端,一个什么样的解释才合乎刘勰的本意呢?笔者认为这里老庄二字应是既指以老庄为主的玄学思想,也指阐发玄学的玄言诗。庄老告退如仅指文学中玄学成分的消退,确乎不错 ,如果理解成思想界玄风的告退,则又未必然了。于此,笔者将仅从诗体沿革角度出发来探微庄老告退山水方滋的关系。
        说到老庄山水的关系,这里我们只偏指玄言诗和山水诗的关系,笔者认为玄言诗促进了
山水诗的发展并给山水诗以充分的滋养,使其一直有清静玄妙之韵。如果要清楚地透视这一问题,我们需从玄学和玄言诗看起。
        玄学是一种思辨哲学,就其初始形态而言,可以追溯到很早。东汉末蔡邕的谈论已涉玄远,东汉以降,仲长统等人开始反对两汉经学,不同程度地宣扬老庄思想,自曹魏正始起,玄学托于《老》、《庄》、《易》,再到向秀、郭象时期,玄学成为了思想主潮流。
        玄风大畅,清谈弥漫于整个社会,这既是一种思想讨论的角胜,又是一种文学才华的比较。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清谈不仅在哲理的讲求上制约了文学风尚的转移,而且在外在的形式上也极易侵入文学的行列,“微言精理,函满玄席,淡思浓采,时洒文囿”,于是因谈余气,流成文体。”(《文心雕龙·时序》)玄言诗蔚然成为一时诗歌之大宗,并统治诗坛百余年。
        玄言诗是以体悟玄理为宗旨的诗,从刘勰诗必柱下之旨归,赋乃漆园之义疏”(《文心雕龙·时序》)和钟嵘理过其辞,淡乎寡味”(《诗品序》)的评论来看,玄言诗又往往是直接在诗歌中阐述玄理的。这就导致了玄言诗虽理胜却少文学性,虽是缺少,但并非苍白无力,如其中的自然山水之趣就为其留下了清丽的景象。
        清谈玄理和领略山水本是玄学家生活的两个彼此相关的方面,名教与自然相统一的命题又是玄学名士一再论证的中心理论,至道无形本寓于山水之中,所谓山水以形媚道”(宗炳《画山水序》)就说的这个道理。玄学家领略山水,正是要以山水体玄,这是因为老庄玄言诗总是要表现一些玄理,如果用诗的形式来说理,不但很难说得深切明白,而且往往陷于淡泊无味。用山水形象来表达玄理,有时却能收到更好的效果。如《世说新语·文学篇》记阮孚评论郭璞林无静树,川无停留的诗句说,“泓峥萧瑟,实不可言。每读此文,辄觉神超形越”,这样的表达效果很好,因此他们就转而利用山水来表达玄理,这种风气在孙绰等人身上已经开始,例如他的《兰亭》:“流风拂桂渚,停云阴大皋。莺语吟修竹,游鳞戏澜涛。携笔落去藻,微言剖谶毫。时珍岂不甘,忘味在闻韶。”(《全晋诗》卷五)这首诗虽然还有一些说理,但从全诗来看主要却是写景,讲玄理的句子在读者来说已经成为无关紧要的地方了。这种写诗的方式已经和谢灵运的山水诗很少区别,而且他对文学的看法,也与山水分不开。《世说新语·赞赏篇》:“孙兴公为庾公参军,共游白石山,卫君长在坐。孙曰:‘此子神情都不关山水,而能作文!’”他把作文与山水联系得这样紧,更可以说明山水诗与玄言诗的关系何等密切。
        玄言诗里描写山水的成分愈加多了起来,玄理的成分逐渐减少,以描写自然山水的山水诗也就慢慢走来了。
        另外,我们也不能忽视玄言诗带给山水诗的另一妙处,即对静态清趣的偏爱。对静态清趣的喜好,乃是玄淡诗风的必然归宿,王羲之《答许询诗》云:“争先非吾事,静照在忘求。忘求者,即虚心淡泊之谓也。忘求而后则心神寂然,自趋于静观。《老子·建安诗歌十六章》曰:“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明谓致虚而以静观。在审美上,静观必导向对事物静态的喜好。
        同对静态的喜爱相联系的,还有对清趣的欣赏。王羲之云:“取欢仁智乐,寄畅山水阴。清泠涧下濑,历落松竹松”(《答许询诗》)。寄畅在山水之阴,所喜在清泠、历落之景。这儿所爱好的正是一种清趣。
        这种清趣早在建安诗人的作品中即露端倪,陆机诗在对清趣的表现上也曾有过重要的贡献,左思已经作出了山水有清音的概括。然而清趣真正成为一种审美风尚,还是在东晋。 因为清趣的体味,需要一种万虑一时顿渫,情累豁焉都忘”(湛方生《秋夜诗》)的心境,而这种心境的形成有赖于玄风的拂尘散滞。南朝以下,清趣成为诗歌中弥漫一时的审美情趣,正是凭借了玄言诗玄淡诗风之畅达。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说,玄言诗中山水刻画的增多,静态清趣审美风尚的形成,以及玄言诗中的避世自得思想都推进了山水诗的出现,也就是说庄老山水绝不是对应的,而是前者是后
者的母体,“山水脱胎于庄老”,并且一直受着庄老的惠泽。
       
        参考文献:
        [1]王瑶 《中古文学史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
        [2]王钟陵《中国中古诗歌史》,江苏教育出版社 1984
        [3]罗宗强 《魏晋南北朝文学史》,中华书局 1996
       
        作者简介:张晓姗,河北大学人民武装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