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风骨名词解释简答
    【成语名称】建安风骨【拼音】 jianan feng gu【
建安诗歌
    建安风骨指的是建安文学的风格特点。建安时期是我国古代诗歌创作上星灿烂的时期。作为这一时期杰出的诗人,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三人开启了文学史上风骨这一新的流派,他们的诗歌以慷慨悲凉为主要风格特征。因此建安风骨也就是汉魏风骨的代表。
    “骨”在这里不是单纯的指人体组织中的骨骼,而是借用了曹植《白马篇》中的话:“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强调文学应反映现实,并不能仅仅局限于对客观事物的摹写。文学是有作家个性特点的,它受到时代的制约,还应包含个人的志趣、气质、情感、才思和技巧等因素。“建安风骨”,正是在“骨气奇高,词采华茂”的文学主张下产生的,后来的钟嵘《诗品》标举“骨气”、“风力”、“气象”、“滋味”、“音节”等文学品评标准,其实与之殊途同归。建安文学是汉代文学最辉煌的一页,与西晋的“太康诗风”、东晋的“永明体”并称。但当时的一些作家在创作上存在着消极情绪,使文坛缺乏积极进取的创作精神。于是有识之士倡导建安文学新风,积极促进文学创作向真实方面发展。与此相适应,建安文学提倡复古主义,提倡文章要有风骨,有气势,主张散文的清峻。建安文学在诗歌领域内的贡献很大,代表
诗人有:曹操、曹丕、曹植父子;蔡琰;王粲;刘桢;陈琳;徐干;阮瑀;应玚;孔融;阮籍;嵇康;王戎;刘桢;繁钦;路粹;徐淑;应场;刘祯;曹丕、曹植;嵇康;左思等。这一时期产生了一大批具有高度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优秀作品,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是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开端,对后来的各种文学创作有重要影响。建安风骨是建安时期的代表文学风貌。建安风骨,也叫建安风力,是指建安作家作品所呈现的刚健爽朗的艺术风格。他们的创作得力于汉末社会大动荡、大分裂、大破坏的特定历史条件。“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刘勰《文心雕龙》)建安文学家普遍将情置于理之前,以抒发个人胸臆为基本主题,因而形成了抒情彩浓郁的浪漫主义文风。建安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