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曹植前后期诗歌
李建利
[内容摘要]曹植是建安时期最为杰出的作家之一。他在散文、辞赋、诗歌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尤其是他的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特殊地位。他的诗歌以曹丕即位为界,明显的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诗歌反映悠闲惬意的生活及对功名事业的追求,主要以游宴诗、建功诗、赠答诗为主。后期反映凄楚人生及怀才不遇的痛苦,以悲愤诗、建功诗、闺怨诗、游仙诗为主。
[关键词]曹植  诗歌  风格
被誉为“建安之杰”的曹植,在我国建安诗坛上成就突出,影响深远。他的诗不仅数量众多,内容丰富,题材广泛,而且风格多样。锺嵘在《诗品》中评价曹植诗歌曰:“其源出于《国风》。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今古,卓尔不” 。这些“骨气奇高”的诗篇成就了曹植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曹植不仅是一个具有浓重诗人气质的才子,而且还是一个颇具雄心的政治家。他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他的生活和创作以曹丕即位为界,明显的分为前后两个时期。由于前期的立嗣之争埋下了曹丕对他的忌恨,使得曹植后期政治上受压抑,经济上陷困顿,精神上遭折磨,一直在曹丕父子的压迫欺凌下痛苦地
生活着。 由于他前后期生活境遇的截然不同,导致他前后期的创作出现明显的差异。建安时期他的诗歌较多地表现他的政治雄心,
对功名事业的追求。但到黄初年间,作品呈现出新的面貌。政治上的悲怨加上忧生之恐惧,使他写出了许多情兼雅怨、词采华茂的诗赋文章。他的后期作品主要反映其受迫害的凄楚、愤慨心情和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痛苦。
一、建安时期
曹植出生在董卓之乱后的第三年,他“生于乱,长于军”,自幼跟随曹操南征北战,有相当丰富的经历,同时又深受曹操影响,从小就胸怀大志。再加上他自幼就有很好的文学修养,年幼即已显露出出众的才华,“年十余岁,诵读书、论及辞赋数十万言”。他才思敏捷,下笔成章,在建安十七年铜雀台建成之际,曹操当面出题令其作文,他挥笔而作《铜雀台赋》,其才思令曹操大为诧异,并从此对他刮目相看。谢灵运对曹植的才能极为推崇,他称:“天下才共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同用一斗,奇才敏捷,
安有继之。”曹植在《前录自序》中也自称:“余少而好赋,其所尚也,雅好慷慨,所著繁多。”曹植因其才华,深受曹操宠爱,再加上曹氏的僚属中丁仪、丁翼兄弟对他的拥护,
曹操认定他“最可定大事”,曾考虑立他做太子。所以,建安时期曹植在其父曹操的庇荫下过着优游裕闲、风流自赏的贵族生活。他的诗歌反映的大多是优游裕闲的生活以及对建功立业的向往 ,诗歌中散发着欢愉的气息,也充满了开朗豪迈的情调。
建安诗歌(一) 游宴诗
公元204年,曹操打倒袁绍,取得邺城做根据地。从此,邺城成了曹丕、曹植兄弟以及文士游宴的乐园。在当时的邺城,聚集了一大批文人学士,他们朝夕游宴,诗酒唱和。他们的诗作大凡“ 怜风月,狎池苑,述恩荣,叙酣宴”。诗中虽不无建功立业的期望,但更多的是对游乐宴饮的吟咏。对于年轻的曹氏兄弟来说,这种风气深深地影响着他们。尤其
是曹植,他“不及世事,但美遨游”, 在其父曹操的宠爱之下,以贵公子的身份过着斗鸡走马的生活。所以,在这一时期的诗歌中,曹植写的大多是自己青少年时代的豪华生活,反映的是贵族阶级的生活情趣。如《斗鸡》、《公宴》、《箜篌引》、《名都篇》等作品,作者都不加掩饰的宣扬了豪华放诞的生活与及时行乐的人生态度。如《斗鸡》中,曹植叙说了玩斗鸡的原因,并生动地描写了斗鸡的场面:“游目极妙伎,清听厌宫商。主人寂无为,众宾进乐方。长筵坐戏客,斗鸡观闲房。”在《公宴》中“公子敬爱客,终宴不知疲。清夜游西园,飞盖相追随”。《箜篌引》中的“置酒高殿上,亲友从我游。中厨办丰膳,烹羊宰肥牛”。[1](p12)这些都是描写宴会豪华奢靡的,也是诗人放纵生活的自我写照。在《名都
篇》中的“宝剑直千金,被服丽且鲜。斗鸡东郊道,走马长楸间······我归宴平乐,美酒斗十千······云散还城邑,清晨复还来。”诗中刻画的京都少年是一位气爽才丽、英姿勃勃的贵族子弟的形象。他身着丽服,腰佩宝剑,走马于东郊,饮宴于平乐,日复一日,优游卒岁,惟恐白日西驰,寿命有限,一心汲汲于及时行乐。这与诗人当时的生活和思想很接近。这一时期的诗歌无论是《斗鸡》、《公宴》、《箜篌引》,还是《名都篇》,都有一种从容不迫、无繁弦的情调。
(二)建功诗
建安时期是一个崇尚功业的时代。汉末大一统的社会结构受到猛烈冲击,似乎给每一个有识之士都提供了角逐天下的机会,而各种政治集团军事力量之间的兴衰变化使这种角逐成为可能。当时社会动荡,战争频繁,民不聊生,也使有识之士“为天下除”成为历史和社会的需要。于是,建安诗人发出的多是踌躇满志的慷慨之音。对于“生乎乱,长乎军”,深受其父影响的曹植来说更加如此。他从青少年时代起就抱着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另外,他又深受社会风气的感染,养成了放纵不羁、蔑视世俗礼教的性格 。曹植的这种
拯世济物的理想和恃才傲物的性格贯穿在他的思想和行动中,并成为他人生的基本精神。在《与杨德祖书》中,曹植充分阐发了自己的生活理想和抱负:“吾虽薄德,位为藩侯,
犹庶几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岂徒以翰墨为勋绩,辞赋为君子哉?”可见曹植
的最高理想是为国为民建功立业,名垂后世。最能体现这种精神的当属《白马篇》,诗中塑造了一个武艺高强、渴望卫国立功,甚至不惜壮烈牺牲自己的游侠儿的英雄形象。“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诗歌一开头就勾勒了一个英姿飒爽的游侠儿形象,然后采用铺陈排比的手法,连写了游侠少年的四个令人惊奇的动作:“空弦破左的,右发催月支。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紧接着作者通过两个形象的比喻“矫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将一位叱咤风云、气吞山河的英俊少年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这首诗是诗人远大理想的写照,也是他决胜于疆场、效力于军中的豪壮自白。
(三)赠答诗
曹植生活在邺城时,周围就聚集了许多文人学士,如王粲、徐幹 、丁仪、丁翼等等。这些文人在政治上郁郁不得志,因而常常会发出一些不甚得志之叹。曹植明白他们的心志,却无力帮助朋友。对于政治上没有权利的曹植来说,只能用一些赠答诗来慰勉朋友,希望朋友们采取中和态度,等待机会。[2](p45)在《赠徐幹》中诗人写到徐幹贫贱著书,沉沦
不仕,犹如瑰宝被弃,十分可惜。他虽贵为公子,但手中却没有权利帮不上徐幹的忙。他只能劝勉徐幹,只要胸怀德义,终会有出头之日。
二、黄初、太和时期
由于曹植早年就胸怀大志,风流俊赏,深得曹操宠爱,所以常被其兄曹丕所猜忌。如
果说,曹植是在“美遨游”中度过他青年时光的话,那么,曹操去世后,曹植的后半生则是在“忧生”中艰难捱过的。建安二十五年,曹丕称帝,成为曹植人生的转折,曹植的厄运从此开始,先是一向拥护他的丁仪、丁翼兄弟被杀,然后是爵位被贬,自由被剥夺。从此,朝廷频繁的变更他的封地,在短短的二、三年时间内,他曾被两次制罪,从封地召到洛阳,受“三台九府”审议,议成“三千首戾”,要行“大辟”,若非生母极力回护,他早已刑戮。而在封地,他也受着曹丕派出的“监国使者”的严厉督责,在一片忧惧惶恐的气氛中讨生活,他将这不幸的生活遭遇融入到了创作中。因而,在黄初、太和时期,诗人抒写的大多是他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激之情,他的创作情调也由以前的豪迈乐观转为愤懑悲凉。
(一)建功诗
曹植从小就有宏伟的政治抱负,他认为建功立业才是人生的最高理想。由于曹操生前曾一度想立他为太子,危害到了曹丕的地位,在曹操死后,曹丕对曹植倍加疑忌压制,屡迁封地,严加防范。曹丕死后,其子曹睿即位,仍然疑忌压制曹植。在这一时期,曹植经常处于迁徙无常,郁郁寡欢的境遇中,但是,追求功名的念头他从来没有中断过。即使在黄初太和年间的逆境中,他也遭挫折而志不衰,坚持不懈地追求着。尤其是在曹睿即位后,曹植对新皇帝寄予希望,以为自己建功立业的机会来到了,于是他再三上表陈情,希望得到朝廷的任用。在《杂诗》第四首中,诗人以佳人自比,用“荣华若桃李”来形容佳人的容貌艳若桃李之花,从而来比喻自己杰出的才能。然后用“朝游江北岸,夕宿潇湘沚”来说明佳人的美貌和唱歌才能都不为世人所欣赏。最后诗人云:“俯仰岁将暮,荣耀难久持”来说明时光流逝佳人的容貌
难久持,从而寄寓了自己盛年时无法施展抱负的深沉慨叹之情。在《杂诗》第五首中:“仆夫早严驾,吾行将远游。远游欲何之?吴国为我愁……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3](p78)诗中作者直接陈说自己不愿东归封国,愿为伐吴效力,怎奈“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