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主题:
情绪对儿童的认知发展、个性形成等起着重要的作用。幼小的儿童常常处于激动的情绪状态,在高度激动的情绪状态时,他们完全不能控制自己,大哭大闹,大喊大叫,短时间内无法平静。其实从孩子的角度来看,这是孩子的主动移情,“主动移情的迫切冲动,就会导致痛苦和气恼,或者掉眼泪。”(威廉.麦孤独)孩子的主动移情无论是快乐还是痛苦,在获得关系对象的“接纳”之后,他们就会感到满足和幸福。案例中的壮壮在妈妈拒绝移情时伤心、流泪,而教师的认真疏导成功,也就是接受了壮壮的移情,认同了壮壮的言行,使壮壮缓解和消除了消极情绪。
二、案例背景:
1、生活背景:壮壮是一个二岁半的小班幼儿,满月后一直由婆婆喂养,和婆婆生活在一起,感情非常深厚,上幼儿园也是婆婆接送,父母亲只是他家庭生活中的普通的一员。
2、案例背景:小班幼儿离园的时间,教室门口已经有家长在等候,有几位家长在窗户边探头张望。
三、案例描述:
壮壮离开自己的座位向门口跑,随即壮壮又退回了自己的座位,一副瘪着嘴欲哭的表情。
妈妈推门进来,抱起壮壮。
“婆婆呢?婆婆”
婆婆与妈妈“婆婆在家呢。”
“不要不要,我要婆婆接!”壮壮哭了。
“婆婆的脚扭了,不能走路,妈妈带你回家。”
“没有,没有,我要婆婆来带我!!”边哭闹边推妈妈。
妈妈耐心地讲着。壮壮越哭越厉害。
面对越来越多的家长,妈妈一脸尴尬。终于,妈妈失去了耐心。“你不想跟妈妈回家就一个人呆着,我走了。”妈妈生气地放下壮壮,装着要离开。壮壮哭得更厉害了。束手无策的妈妈满脸祈求地望着站在教室门口的我。
我走到壮壮身边,轻轻地拍着壮壮,拥抱到怀里,边给壮壮擦眼泪边说:“壮壮乖,壮壮不哭,让老师来帮助你,好不好?”“好”壮壮抽抽搭搭地说。
“壮壮现在很伤心吧,你告诉老师,是什么事情让壮壮这么伤心呢?”这话问到了伤心处,还没等老师说完,壮壮又大声地哭了起来,“我不要妈妈带我回家,我要婆婆带我回家。”
“噢,老师知道了,壮壮每天跟着婆婆,最喜欢婆婆,幼儿园里呆了一天,最想见到婆婆,是不是?”这可说道了心坎儿了。“是。”
“妈妈说,婆婆的脚扭了,不能来带壮壮了,我们先跟妈妈回家,快点见到婆婆,好吗?”
“不要不要,婆婆脚没扭,早上是婆婆送我来的,我要婆婆。”
“噢,是这样。那我们先给婆婆打个电话,老师也想知道婆婆的脚到底怎么样了,好吗?”
壮壮在我说出“打电话”开始,嘴巴里就不停地答着“好,好”,同时,哭声停止了,情绪也慢慢地平静下来了。
我带着方方打电话。壮壮对着电话说着,脸上阴转多云。
来到妈妈身边,脸上竟有了笑容,“快回家看婆婆!”妈如释重负。
四、案例分析:
从案例来看,壮壮产生消极情绪及情绪转变的原因主要有:
1、消极情绪产生的直接原因:婆婆没有来带方方。
其实许多在成人眼里算不得什么的事情,在孩子幼小的心里往往是很大的压力,成为他们消极情绪的源头。儿童心理学告诉我们,由于受生理、心理发展水平的制约,幼儿一旦产生消极情绪,便难以自我排遣,往往需要借助外界力量才能得到较好的控制与调节。而壮壮的妈妈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2、消极情绪产生的间接原因:对婆婆的依恋情节。
从满月开始,壮壮一直由婆婆喂养,连晚上睡觉都跟婆婆,在婆婆的长期呵护中,获得了牢固的亲情依恋,而妈妈与他的亲子关系非常单薄。从亲情这个角度来看,前面场景中的妈妈的尴尬难堪是妈妈自己造成的,因为与孩子的相处、照顾太少,交流沟通缺乏,致使与孩子的亲和力远远弱于婆婆。
3、教师的“认同”是消极情绪的“氧化剂”。
妈妈的恐吓对壮壮来说无济于事,“主动移情说”认为:在日常社会中许多孩子都明显地表现出主动移情的倾向……主动移情的迫切冲动,就会导致痛苦和气恼,或者掉眼泪。孩子的主动移情无论是痛苦还是快乐,在获得关系对象的接纳之后,他们会感到满足和幸福。而壮壮之所以伤心流泪,是因为妈妈拒绝移情,而教师的拥抱、抚摩、擦眼泪等安抚动作以及温柔的认同的话语,其实也就是接纳了壮壮的移情,从而使他的兴奋点逐渐减弱。处理时,教师对孩子的做法和行为不随便指责,对孩子的情绪不冷漠轻视,站在孩子的角度,换位思考,感受孩子的感受,体验孩子的体验,采用角对等的语言,如“哦,你一定很伤心……”;“如果是我,我也会很伤心”等等,来缓冲矛盾,从而使壮壮接纳了老师的解决问题的方
法。老师的“认同”转变、稳定了方方的情绪。
情绪在学前儿童的心理活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甚至认为,学前儿童是情绪的俘虏。情绪对孩子各方面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五、反思:
1、作为家长:首先在平时多学习一些儿童心理学、教育学、家庭教育等方面的知识,了解方方的特点,这样在上述情况发生时,就会想到壮壮和婆婆的那种亲情依恋是自己所不及的,孩子的“主动移情”所表现的行为是很正常的,那么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就会比较理性,很好地解决问题。
其次,在这次事情发生后,壮壮妈妈应该在思想上对孩子的表现引起高度的重视,把教育壮壮的责任建立起来,逐渐与壮壮建立更为温馨牢固的亲情。
2、作为教师,应及时把握情绪转换的契机,化被动为主动,使变化为稳定。
心理学上的“认同”对幼儿情绪的稳定有着重要的作用,它是建立在对幼儿心理发展、情绪变化规律的科学认知与把握的基础上。“认同”首先要求教师从心底里承认孩子消极情绪产生有其一定的合理性,这样才会在有效处理幼儿情绪、稳定情绪中提供重要的信度保证。当然更重要的是在孩子接纳你以后,教师应该拿出办法来。如案例中,老师采取了先认同壮壮的伤心难过,又带孩子打电话给婆婆的方法,如果
教师只停留在语言安抚、肌体安抚、角对等阶段,而无解决具体问题的良策,那么幼儿的情绪虽稳定但难以持久。只有合理疏导情绪,才能促进健康 . 生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成果告诉我们:一个人情绪所处的壮态不仅关系他的身心健康,而且影响着他的认知潜能的发挥与人格的和谐发展,特别对于幼儿来说更为明显。《纲要》中也提到“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由于幼儿的情绪带有明显的易变性、易感性、一致性,所以作为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应仔细观察幼儿,及时察觉幼儿的情绪变化,特别在幼儿的情绪处于消极状态时,更应及时给予抚慰和调整,使之尽快摆脱不良情绪的影响,以求达到相对稳定的情绪壮态,建立起安全感和对周围环境的信任感,从而培养良好的心态,促进孩子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