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板块2 小说阅读与散文阅读 专题3 教材链接 依托教材才能洞悉考点教案不分版本
专题3 教材链接 依托教材才能洞悉考点
高考取材于课外,取法于教材,要学会利用教材上的材料,进行阅读训练,“以本为本〞,做到“取法于内,获益于外〞,切忌“舍本逐末〞。下面就以教材课文《祝福》为依托,充分设计问题,让考生通过演练这些题目唤醒所学,为小说的考点复习做好铺垫。
●下面根据《祝福》这篇小说,训练全部问题:
第一局部:选择题
1.(内容艺术鉴赏题)以下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 )
C.祥林嫂一向认为城里人见多识广,对他们的话深信不疑。柳妈的话是“在山村里所未曾知道的〞,虽寥寥数语,却使祥林嫂瞬间崩溃。
D.听了柳妈关于阴间的故事,祥林嫂“第二天早上起来的时候,两眼上便都围着大黑圈〞。说明柳妈的讲述使她背负了沉重的精神负担。
C [C项,“祥林嫂一向认为城里人见多识广,对他们的话深信不疑〞这一说法于文无据。如
果联系全文看,当“我〞回到鲁镇时,祥林嫂问“我〞关于魂灵有无的问题,她是有疑心的。因此“深信不疑〞说法不当。]
2.(内容艺术鉴赏题)以下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 )
A.祥林嫂见到“我〞之后眼睛突然发光,是因为“我〞有文化,又见多识广,祥林嫂认为“我〞能解开她心中的疑惑,因此饱含希望。
B.“我〞对祥林嫂三个问题的答复概括起来就是“也许有罢〞“然而也未必〞“说不清〞这几个词。总之,“我〞并没有给祥林嫂确切的答案。
C.本文记叙了旧中国一个底层劳动妇女祥林嫂在封建思想毒害之下悲惨的一生。从文章的内容看,作者是以祥林嫂的悲惨遭遇为线索结构全文的。
C [C项,“作者是以祥林嫂的悲惨遭遇为线索结构全文的〞有误,作者是以“我〞的所见所闻所感为线索构思全文的。]
第二局部:主观题
3.(分析人物形象题)小说三次写祥林嫂的外貌,每次都不同,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具体分析,并说明这样刻画人物外貌有什么作用。(6分)
[答案] 第一次:“我〞在河边最后一次见到祥林嫂,祥林嫂“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教案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清楚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这是第一次描写祥林嫂,实际上却是祥林嫂一生时序中死前的最后一次外貌描写:比五年前大见苍老,头发花白程度跟年纪不相称,面容黑瘦,表情麻木,再加上乞丐的衣着,这一切暗示着,祥林嫂的处境不仅不如第一次到鲁家(那时不幸却还健壮),而且不如第二次再到鲁家时了(那时悲惨但尚有生气)。这时肉体被摧垮,精神也已死亡了。这次描写的是其不幸的顶点,为读者设置一个欣赏的悬念,引导读者深入下文。第二次:“我〞在鲁家第一次
看到祥林嫂,恰在祥林嫂夫死出逃,初到鲁家时,她“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手脚都壮大,又只是顺着眼,不开一句口〞。这是第二次外貌描写,刻画的是大家最早见到的祥林嫂——为死去的丈夫穿孝,不幸;但年轻,顺从沉默、健壮能干,在鲁家暂时安了身。这里已点出遭遇的不幸,但也暗示着抗争的希望,所以尽管劳作辛苦,她却“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第三次:祥林嫂被从鲁家抢走卖到山里,夫死子亡后又回到鲁家,祥林嫂此时的样子是“她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这是第三次外貌描写,穿孝的衣着和头饰同上一次相同,所不同的是脸和眼光今不如昔了,这说明祥林嫂的境遇一次不如一次,打击接踵而来,经过了抗争她还是回到了不幸的起点上。三次描写突出了眼神的细节,概括了祥林嫂一生的不幸,揭示了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对以祥林嫂为代表的劳动妇女的迫害和摧残。三次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外貌描写对反封建的主题起到了见微知著、画龙点睛的作用。
4.(分析标题含义及作用题)小说以“祝福〞为标题,有什么寓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答案] ①小说起于祝福,结于祝福,情节的开展与祝福有密切联系。同时,祥林嫂是在祝福中死去的,题为“祝福〞就是用祝福的热闹繁忙来反衬祥林嫂的悲剧命运。另外,祝福是一种封建习俗。在旧社会,劳动人民无福可祝,无福可言,而祥林嫂正是因为这祝福被逼上绝境的。可见,小说取名为“祝福〞具有深刻含义。②鲁迅先生用“祝福〞做标题,就把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鲜明地摆在读者面前,形成了强烈比照,在表达主题方面就更增强了祥林嫂命运的悲剧性。
5.(分析环境描写作用题)小说在序幕中极有分量地描写鲁镇的祝福景象,以“年年如此,家家如此〞“——今年自然也如此〞之类的词语描述鲁镇祝福的历史,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①通过“年年如此,家家如此〞“——今年自然也如此〞的描写,显示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农村的状况:阶级关系依旧,风俗习惯依旧,人们的思想意识依旧。一句话,封建势力和封建迷信思想对农村的统治依旧。这样,通过环境描写,就揭示出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预示了祥林嫂悲剧的必然性。从整体上看,年底“祝福〞的忙碌情景与祥林嫂的境遇形成鲜明比照,也暗示了她最终的悲惨结局。②《祝福》一文中,有多处笔法细腻的环境描写,
不仅起着衬托气氛,营造气氛的作用,更展现了当时的社会背景、人物性格和作者本人的感情。
6.(理解语句的含意题)祥林嫂在祝福的年关悲惨地死去,但是小说的结尾却这样写——“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这句话既是理解祥林嫂的关键,也是理解小说主旨的关键,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6分)
[答案] ①《祝福》结尾段的描写与开头的场景描写前后照应,渲染了热烈的祝福气氛,同时反衬出祥林嫂惨死的悲凉。②祥林嫂死的惨象和天地圣众“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的气氛,形成鲜明的对照,深化了对封建礼教杀人本质的揭露,同时在布局上也起到了首尾照应,使小说结构更臻完善的作用。③着眼于听觉,辅之以幻觉,由近而远,由实而虚。封建社会的神永远是站在富人一边的,它带给穷人的永远是无尽的苦难;富人们欢乐的祝福掩盖了穷人的斑斑血泪和垂死挣扎。作者含蓄而愤怒地控诉了封建社会的吃人本质。
7.(探究意蕴题)请探究小说中自然环境描写的深刻寓意,以及对表现人物的作用。(6分)
[答案] 自然环境描写以写“雪〞为主,在文中总共有四次。①第一次是作者初到鲁镇时:“天愈阴暗了,下午竟下起雪来,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满天飞舞……将鲁镇乱成一团糟。〞此处作者着力写雪的大而乱,象征鲁镇祝福前夕的忙乱,也渲染“我〞心绪的烦乱,为“我明天决计要走〞做铺垫。②第二次是在“我〞听闻祥林嫂死讯后:“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感得寂静。〞这一段描写既衬托祥林嫂之死的凄惨悲凉,也衬托当时“我〞深夜神伤的孤寂悲愤。③第三次是在祝福前夕,祥林嫂不能参与祭祀,“除烧火之外,没有别的事……坐着只看柳妈洗器皿〞,而柳妈拿她寻开心,文中看似漫不经心地插入一句:“微雪点点的下来了。〞这其实是暗示柳妈的话即将带给祥林嫂巨大的心理阴影,起到暗示情节开展的作用。④最后一次出现在结尾:“我在蒙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文末再次描写雪的大而猛,寄托了作者对亡灵最沉重的哀悼,将其最大的哀痛显示于读者面前,这种感情与祝福时家家户户的欢乐喜庆格格不入,巨大的反差带给读者强烈的艺术震撼,深化了文章的悲剧主题。文中有关“雪〞的描写给全文抹上浓烈的悲剧彩,也在读者心中投下沉重的悲剧阴影,从而大大深化了文章的悲剧主题。
8.(分析表达技巧题)小说中常常以第一人称“我〞来进行表达,本文中的“我〞是怎样一个人?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
[答案] ①“我〞是一个具有进步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形象。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正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来展现的。因此,“我〞既充当小说中的线索,又是整个故事的见证者。②作者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来组织文字,展开情节,增强故事的真实感;通过“我〞的所感,来抒发感情,发表议论,以增强作品的感染力,深化中心思想。③“我〞憎恶鲁四老爷,有鲜明的反封建的思想倾向。“我〞同情祥林嫂,但对她临死提出的问题只做了模糊的答复,是为了不增加末路人的苦恼。“我〞的这种答复方式,自然有其善良的一面,但同时显出了“我〞的无能为力。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