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优秀传统文化为话题的作文8篇
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作文吧,借助作文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你写作文时总是无从下笔?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以优秀传统文化为话题的作文,欢迎大家分享。
以优秀传统文化为话题的作文1
楼间流年
同吹过古铜的窗棂,潇潇洒洒地落在我的桌上,掀动着日历上那日趋改变的数字,掀开了人生岁月里,我对楼间流年的思考。
凭窗四顾,偌大的城市中,螺纹、穹顶、哥特、马赛克……映入眼帘皆为欧式风格。放眼遥望,刚硬的线条是亚里士多德严谨的论述;明亮的大窗荡漾着是中世纪教堂的镇魂曲;卷曲的垂帘是莎士比亚仲夏之夜的浪漫幻想……我们在这片五千年积层的土地上,以西方的姿态驻足。而眼前,面对残存的废墟,你忍心看着那段历史的微笑像风中的日历一样,被风撕扯,被风消逝吗?
我掀动着日历,一页页的字迹承载了中华文化沉深的记忆。
日历停在了这一天。眼前,俨然一座繁华。那座三院九厅的大宅,红漆剥蚀,朱檐挂网,那一生荣华之心无法挽回这大宅深秀的沧桑。这散星似的楼宇无言,但留下的总是一段段生离死别的悲哀诗句。但是,楼宇仍在风中挺直腰身,用苍颜去印证流年。那是一座宫殿,鸟鸣柳翠之间是六代帝王的梦想。颐和园,你这朵奇葩却在日历的翻折中,在中西文化的对抗与交流中,凋零了……
就是这样一种建筑方式,维系了我们民族五千年的怨、恨、悲、愁;但它却像日历一样,无言地翻动,用生命见证历史,保存昨天藏于心底的故事。
但是,在如今西方思想文化冲去的洪流之下,它淡出了人们的视线。那中国的古建筑不再光彩照人,在人们大呼洋文化时,它却在墙角垂泪!
亭台、楼阁、轩榭、小池塘……这些中国元素告诉我,中华文化魅力常在!作为当代的青年,我想,我们不能让日历白白翻过,让楼间流年在荒凉与悲哀中前行,让中华文化在消逝中蹒跚!
哦,让我们翻过那日历的昨天,珍藏属地我们的生命史、文化史;在今日崭新的一页中,大展鸿图,用自己的视野和思考为源远流长的那段文化绘制蓝图;在明日未知的世界里,仰望那片蔚蓝的、属于中国的天空,但愿这中华文化能像千年胡杨一般,永垂不朽!
梵志献花问佛,佛曰:“放下!”
让我们放下对西方文化的狂热,放下对自身家园的冷落——行动起来,让楼间流年不再空白,让日历的翻动不再悲哀,用中国人的心灵让中华文化绚丽多彩,用人生岁月去谱写壮丽的乐章!雄壮而又激昂!
以优秀传统文化为话题的作文2
炊烟是什么?
有人说,炊烟是一种源远流长的文化;有人说,炊烟是种在屋顶上的精神的庄稼;有人说,炊烟是抓在天空手里的小辫子;有人说,炊烟是一种朴素的记时方式;有人说炊烟是围着锅台转的娘对野孩子的柔声呼唤;有人说 。
我说,炊烟是一种能让人感动得落泪的风物,正在马不停蹄地消失……
城市里,炊烟已然绝迹。没有土灶,没有柴草,没有烟囱,哪有炊烟。厨房革命,革掉的自然是老掉牙的炊烟的命。人间烟火,不必炊烟。时代的推陈出新,似乎炊烟与繁荣水火不相容。
乡村是炊烟的最后一块领地。如今的乡村,早已植入了城市的因子,旧貌换了新颜,去年的燕子辗转归来,居然“不到北”,旧巢旧巢安在否?燕子难觅旧巢,归人难觅炊烟。液化汽、沼气和电,取代了土灶、柴草和炊烟。炊烟正在马不停蹄地消失。
一个晴好的冬日,我出发了。落叶树光秃秃的,视野开阔,无遮无拦。我经过微绿点点的麦田,目极之处是地平线,地平线上是几间老屋子,竖起一根烟囱,像桅杆一样挺拔。早晨、中午和傍晚,烟囱分时段袅出一笔炊烟,蓝得自在,蓝得纯粹,蓝得无限透明。哇噻——
可是,这不可能。“实践”等于“落空”,像是一块满怀试探性质的石头抛进了无穷无尽的深渊。节节拔高(鳞次栉比、日新月异)的乡村里,炊烟稀罕得像出土文物似的。
我以一个诗人的浪漫,想象着无家可归的自己,在乡村,择一高地,学习鲁滨逊,以祖传的
勤劳和智慧,盖一间土房子,砌一座土灶,烟囱通向屋外,捡来柴草,烧锅做饭,炊烟像快乐的孩子样在屋顶上一蹦三尺高……锅里煮着生活,烟囱袅起炊烟。我一个箭步,跑到屋外,如炬的目光贪婪地呼吸着久违的带有草木气息的微温的炊烟,他乡遇故知一样不能自已……
老实说,我被自己亲手创造出来的炊烟征服了。
炊烟在我心里袅出一笔葱茏的诗意。
我对炊烟的理解超越了贫穷的局限。我嗅见了万千种气息,温馨而甜畅的家的'气息。我心沉醉呵。
炊烟在我心尖上打上一个硕大的结……
也许,终有一天,我在课堂上讲解炊烟时,费尽口舌,打尽手势,孩子们仍然将头摇成拨浪鼓,满头雾水的样子让我心焦。我灵机一动,置课堂教学常规于不顾,燃起一枝纸烟,注目淡蓝的烟雾袅袅升起,声情并茂地说,看,炊烟就是这个样子!
以优秀传统文化为话题的作文3
没有月的夜晚
没有月的夜晚,李白是孤独的,因为他没有了《月下独酌》的洒脱;没有月的夜晚,苏轼是愁苦的,因为他没有了抒发对亡妻怀念之情的载体;没有月,中国古代文人都是死寂的,千百年前的文化全化为泡影;没有月,中国是迷惘的,是高高夫妻的楼阁,没了根基。
月是中华文化的魂,而如今的夜晚已没有了“月”,中华文化又将何去何从,中秋之夜,明月半墙,此等美景已没有多少人去关注了,十五的月亮即使再大再圆,也勾不起游子思家的心。“望月怀人,见云思友”已成旧谈,因为现代已无需“思念”。寄去一张照片,打一次电话,上次网见见面,比望月望云简捷迅速得多。看来“月”确实没了用途,中华文化没有了用武之地,现实社会忘记“月”的人也越来越多了。
然而我独爱月,有月的夜晚,我才敢夜行,有“月”的人生,我才感觉有了归宿。
李白的“少年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勾起我对幼时的怀念,对天真幼稚的向往;而“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则是打发无眠之夜的良药,是人由幼稚走向成熟的一道坎,是人真正走向人生境界的开始。遥想东坡当年,独自一人,观“缺月挂疏桐”,听“漏断人初静”,与“孤鸿”为伴,
与“缺月”为伴,是多么美妙的境界啊。而如今,夜幕虽已降临,却没了人静之夜,虽有缺月挂树梢,却没了鸟的痕迹。此景不仅不能打发愁苦,反会使人更加抑郁愁困,真羡慕苏轼的月。在苏轼人生的低谷,遥望到一轮明月,才使他释然身轻,由庸俗走向洒脱,由喧嚣走向幽静。怀念苏轼的月,是“千里共婵娟”的兄弟之月;思念苏轼的月,是“明月夜,短松岗”的真情之月;渴望苏轼的月,是“缺月”的人生之月。 最无法忘记的是“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总有一种无法言喻的向往。似月光下的一张网,只要在有月的夜晚,我就无处可逃,月已无法走出我的心底,我也无法走出月的辉光。
没有月的夜晚,我是孤独的,没有人能够捕获我心灵的愁苦,没有“月”的夜晚,我的一生是黑暗的,太阳的光永远撕不开孤寂的夜幕。我需要有月的夜晚,中国更需要一轮“明月”照彻前方的道路。
以优秀传统文化为话题的作文4
我与端午不得不说的故事
听书上说,它形成于战国时代。它曾经繁华一时,它曾经广为传播。而如今,它却“垂垂老矣”。
看如今中华大地上的节日可谓千姿百态。爷爷小时侯只记得重阳、端午、春节;父亲小时侯过上了国庆、劳动、青年节;而我更多的却是接触了情人、万圣、圣诞节。改革开放“引进来”,让更多的人,尤其是青少年淡忘了传统文化的传承。
而端午节沉默着,沉默着,静看着四周花枝招展的洋节,任凭洋节淹没它渐显苍老的身躯。
记得小时侯,每逢端午,父亲都会带我去江畔,看大小龙舟赛千舟竞发中流击水。那时侯对大诗人屈原怀着崇敬之情。依稀记得,商家食肆“鱼翅粽、鲍鱼粽”闪亮登场,“食粽大赛”热闹异常,有人5分钟吞下16只粽子----家家户户悬挂钟馗像,挂艾叶菖蒲,饮雄黄酒,游百病,配香囊,备牲醴------
一晃数年,我拔地而起,早已褪去年幼的青涩。而端午,也在诸多入侵者的打击下节节败退。粽叶市场上少见了,香艾芳踪难觅了,鹅眼钱见不到了,香囊无人佩带了-----
如今,可笑的如今,可笑在我匆匆的生命中竟无暇再去关注这位伴我成长给我快乐的忘年之交。直到现在,才在瞬间凝眸里,看着粽子伤痕累累却隐忍无言的心。
是我的不对啊,不该将它忽略。忘却是无情的背叛。
江畔再也寻不到当年的盛景,一如我再也觉不到童年的足迹。
融会中华五千年文化底蕴的端午,祖先留给我们的遗产,如今只剩下吃,但这粽子也开始“变味”。还有几个人记得那位诗人屈原、忠臣伍子胥、孝女曹娥呢?
江的旁边是条多么宽阔的公路啊,然而,一辆辆汽车呼啸而过,扬起的漫天尘土迷了它的眼。
站在江畔,周边依旧是匆匆车流。此际,唯我与它静默着,交会着;此际,唯我与它相拥着,诉说者。莹莹泪光中,我仿佛又看到了千舟竞发的场景,又听到了喧天的锣声。端午节优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