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出则弟原文及翻译
  《弟子规》出则弟原文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
  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
  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
  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
  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逞能。
  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
  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余。
  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
  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
  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
  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
  《弟子规》出则弟翻译
  兄长要友爱弟妹,弟妹要恭敬兄长;兄弟妹能和睦相处,父母自然欢喜,孝道就在其中了。
  轻财重义,怨恨就无从生起;言语上包容忍让,忿怒自然消失。
  不论饮食用餐,或就坐行走;都要年长者优先,年幼者在后。
  长辈呼唤别人,应该立即代为传唤和转告;如果那个人不在,或者不到那个人,应该及时告知长辈。
  称呼尊者长辈,不应该直呼其姓名;在尊者长辈面前,应该谦虚有礼,见到尊者长辈有所不能,帮助可以,但不应该故意炫耀自己的才能,故意显示自己比尊者长辈强。
  路上遇见长辈,应恭敬问好行礼;如果长辈没有说话,应退后恭敬站立一旁,等待长辈离去。
  如果遇见长辈时,自己是骑马或乘车,应下马或下车问候;等待长者离开百步之远,方可续行。
  长辈站着的时候,晚辈不应该坐着。具体是长辈坐下前,晚辈不应该先坐;大家都坐着的时候,长辈站起来时,晚辈也应该站起来;大家都坐着的时候,又一个长辈进来了,晚辈也应该立即站起来,以示尊敬。长辈坐定以后,晚辈应该等长辈示意自己坐下时,才可以坐。
  在尊长跟前与尊长说话,或者在尊长跟前与别人说话,应该低声细气,不应该咋咋呼呼;但声音太低,交头接耳,窃窃私语,尊长听不清楚,也不合适。
弟子规 全文
  到尊长面前,应快步向前;退回去时,稍慢一些才合礼节;长辈问话时,应该站起来回答,而且应该注视聆听,不应该东张西望;
  对待父辈祖辈,如养父,姑父,姨父,叔父,舅父,岳父,祖父,外祖父,曾祖父,外曾祖父等等长辈,应该如同对待自己的亲生父亲一般孝顺恭敬;对待兄辈,如堂兄,表兄,族兄
等兄长,应该如同对待自己的同胞兄长一样友爱尊敬。
  《弟子规》创作背景
  清康熙年间,清朝作为少数民族统治阶层,出于长久统治的目的,主动追求对儒家思想文化的认同;包括崇儒尊孔,提倡修读四书五经,尊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先师”;大修孔庙,春秋祭孔、宣谕以孔子儒教为立国之本。清康熙九年(1670年),清朝朝廷根据儒学核心制定和颁发“圣谕”十六条,作为人们的思想准则和行为规范;另外,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荐举山林隐逸,清康熙十六年(1677年)开设明史馆,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荐举博学鸿词、网罗名士、弘扬儒学等举措都促进了儒家的发展 。
  李毓秀经过屡次科举考试而不中后,放弃了对仕途的追求,转而跟随老师党成游历四方,潜心学问,讲学育人,最终走上了“著书立说,教书育人”的道路。在此过程中,李毓秀根据自身经历,完成了《训蒙文》。后来,贾存仁(一说贾有仁 )对该*进行了修订并将名称改为《弟子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