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长征课文的创作背景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这首七言律诗《长征》是在1935年9月创作的。当时,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途中已经走过了长达两年、跨越了数十万里的艰难路程。在经历了无数次的战争和行军后,深刻地感受到了红军战士们的英勇奋斗和坚韧不拔的精神。于是,他决定写一首诗来赞扬和歌颂这种精神。
长征 七律
创作背景:
1. 历史背景: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了长达两年的长征之旅。长征是中国共产党为了打破敌人的围剿和封锁,保存自己的力量,而进行的一次战略转移。在长征途中,红军战士们经历了无数的战争、行军和牺牲,最终在1936年10月成功到达了陕北延安。
2. 个人背景:是红军的领袖之一,他在长征途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长征途中,不仅参与了战略决策和战斗指挥,还积极深入到战士们中间,了解他们的生活和思想状况,鼓励他们勇敢地面对困难和敌人。的这种亲民、爱民、关心战士们的思想深深地感染了他周围的人,也深深地体现在了他的诗歌创作中。
3. 文化背景: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正处于一个动荡不安的历史时期。日本帝国主义已经侵占了中国的东北三省,并不断向南推进。同时,国内的政治局势也非常紧张,国共两党之间的斗争愈演愈烈。在这样的背景下,通过《长征》这首诗,向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展示了红军战士们的英雄气概和革命精神,激励全国人民团结一心,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奋斗。
4. 诗歌风格:这首七言律诗在风格上具有豪放、雄浑的特点。全诗采用了对仗工整的形式,
语言简洁明了,节奏明快流畅。同时,通过运用丰富的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形象地表现了红军战士们的英勇形象和革命精神。整首诗充满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在创作过程中,深入挖掘了红军战士们的内心世界和革命精神。他通过描绘自然景观和战争场景来展现红军战士们的英勇形象和革命精神。同时,他还通过运用历史典故等方式来表达对红军战士们的敬意和赞扬。整首诗充满了对红军战士们的敬佩和感激之情。
这首诗所表达的思想内涵和精神价值具有普遍意义。它不仅是对红军战士们的赞扬和歌颂,更是对中国人民团结一心、不屈不挠、奋发向前的精神状态的生动展现。在当今社会中,我们仍然需要发扬这种精神状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总的来说,《七律·长征》是一首富有深刻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诗歌杰作。通过生动描绘自然景观、战争场面和历史事件等手法,这首诗歌生动展示了红军战士们的英勇形象和坚定的革命精神。同时,作者运用对仗工整的形式、豪放雄浑的风格以及对历史典故的巧妙运用,表达了对红军战士们深深的敬意和赞扬之情。整首诗充满了革命乐观主义的精神,对未来充满美好憧憬,具有深远的普遍意义和时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