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一、教学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单元的主题是:走近。本课又是开篇第一课,所以对学生初步感知的诗人和一代伟人的形象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这首七言律诗是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的。全诗语言凝练,气势恢宏,围绕着“不怕”,讲客观的、沉重的“远征难”和主观的、豪迈的“只等闲”相对比,尽显诗词艺术的独特魅力。
(二)教学对象分析
我班学生在课前召开了“长征故事会”,对红军长征的内容有一定了解,但缺乏对长征精神的感受和体验,而且,学生第一次学习诗词,所以,学生要把握诗歌的写作特点和诗中的思想感情有一定的难度。
(三)教学环境分析
基于以上分析,选择在多媒体教室环境下进行教学。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长征 七律
2、初步探索诗歌的表达特点,感受“对比”手法的表达效果。 
(二)过程与方法
抓住“对比”这一语言形式,采取“集中聚焦”的教学策略,借助多媒体课件资源,学生自主探究,互动交流,实现对这种语言形式及其表现力的深刻认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领略伟人的博大胸怀。
三、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抓住“对比”这一语言形式,借助多媒体课件资源,实现对这种语言形式及其丰富表现力的深刻认识。
(二)教学难点
感受诗词的特点,领略伟人的博大胸怀。
、媒体运用
我选用多媒体课件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辅助教学。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品读资料直观感受红军“只等闲”的英雄气概,体会“对比”手法的表达效果。
五、教学过程 
(一)教学流程
                         
(二)教学过程设计
1 交流中凸显长征精神
1)导入。播放视频:回顾长征历程,写下此诗。
2)释题。七律即七言律诗,八行四句,每行七个字。
3)交流。通过召开“长征故事会”,这二万五千里的征途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引导学生抓住资料中的各种对比感悟红军英勇无畏的精神。)
【设计意图:文体知识教学点到即止。交流资料一举多得,一是让学生通过交流对长征的印象,奠定情感基调。二是处理搜集的信息,初步感受通过综合处理信息,抓住“对比”可以读出长征精神。三是为明确探究阅读目的埋下伏笔。】
2自学中运用读书方法
1)自学。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出不理解的词句,自己设法尝试理解。
2)反馈。
①检查朗读。指明读;正音;指导读出节奏;齐读。
②汇报交流。学生汇报自己弄懂的字词及学法;教师相机点拨、归纳学法。
【设计意图:着力培养学生运用学法学习语文的能力,使之亲历语文实践全程。教师只在关键处予以点拨、纠偏、总结,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掌握方法,举一反三。】
3.对比中明确读书任务
1)质疑。《地球的红飘带》是第一部反应长征全过程的长篇小说,气势恢宏,共47万字,而以一首短短的七律浓缩了长征景观,我们来探索是怎样用56个字呈现长征精神,抒发伟人豪情的。
2)自学。同学们默读课文,细细地读,静静地想,做出批注。
设计意图新的课程标准强调“语言文字的运用”,因此,让学生感悟作者是怎样表达的是高年级阅读教学的核心目标,这篇诗歌“对比” 写法突出,表达效果强烈,所以,我抓住这个核心问题,直指表达特点让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力图实现“一课一得”的教学理念。
4.探究中感悟对比妙处
1)画面一: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①抓诗眼。抓住全诗的诗眼“不怕”,读出红军英勇无畏的气概。
②抓写法。抓住“远征难”和“只等闲”的对比感悟长征精神。
同学们,“远征难只等闲是强烈的对比,远征难万水千山这两个词语把我们带入了红军艰难跋涉的场景中,让我们借助长征路线图,来看看这万水千山。红军把这样的“万水千山”看成了平平常常的小事,这样强烈的对比,直抒胸臆,红军风采、伟人胸怀跃然纸上。
③抓对比。下面还有这样的写法吗?一,在小组内交流学习收获。
设计意图:上述教学就是抓住“对比”这一语言形式,采取“集中聚焦”的教学策略,从而实现对这种语言形式及丰富表现力的深刻认识。
2)画面二: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①探究交流。这句诗中有几处对比?
②图片感受。借助图片感受对比的效果。示图片,同学们,看到这样的五岭和乌蒙,你想到了哪些词语?这只是视觉上的感受。如果要翻越这样的山岭,你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③体会巧妙。诗人用什么来对比?用走过细小的浪花和泥丸来对比万仞高峰,何等的气魄。极大与极小的对比,凸显了红军的乐观主义精神和伟人的博大胸怀,这种手法真巧妙。
④修辞手法。除了对比,还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
⑤引读诗句。即使武陵山脉纵横四省,绵延千里,在红军战士的眼中——(生读)五岭逶迤腾细浪;即使乌蒙山危峰兀立,气势磅礴,在红军的眼中——(生读)乌蒙磅礴走泥丸。总有万水千山,纵有千难万险,浑然不把它们放在眼里,这就是——(生读)只等闲!
3)画面三: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寒铁索寒。
①到对比。具体说说暖和寒这对反义词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呢?
有人说,从“暖”字可知巧渡金沙江在春天,从“寒“字可知飞夺泸定桥在冬天。对此,你怎么看?
②录像感悟。让我们走进这两个故事,感受“暖和寒”对比的精妙
A. 扩展释疑:(交流“巧渡金沙江”)此时此刻,战士们的心情怎样?
B. 回旋引读:是啊,我们胜利了,那是多么欢快的场面啊!读——金沙水拍云崖暖!我们不费一一弹,不损一兵一卒,智取险要重重的金沙江,心中怎能不“暖”?读——金沙水拍云崖暖!
C. 播放视频《飞夺泸定桥》片段。学生说感受。
D. 引读诗句:后有追兵,前后顽敌,红军勇士们攀着寒光闪闪的铁索浴血前进,读——大渡桥横铁索寒!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看着被鲜血染红的13根铁索,回想着飞夺泸定桥的悲壮,怎不令人心生寒意?读——大渡桥横铁索寒!
E. 探究表达:看了录像,你对这样的对比又有了这样的认识。从几百场战斗中抓住了两个典型的战斗场面,一喜一悲,一智一勇,让人心情起伏跌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