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七律·长征》是⽑泽东的诗篇之⼀,是⼀⾸中国⾰命的不朽史诗,⾰命乐观主义的不朽之作,深刻表达了⽑泽东的艺术风格和⾼昂⽓概。它是中国⾰命的壮烈史诗,也是中国诗歌宝库中的灿烂明珠。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千⼭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泥丸。
  ⾦沙⽔拍云崖暖,
  ⼤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千⾥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1935年10⽉
  【译诗】
  红军岂畏惧远征的艰⾟,
长征 七律  千⼭万⽔化区区⼩事不⾜道来。
  五座⼤⼭蜿蜒荡起细⼩的波浪,
  ⾼峻的乌蒙⼭也如脚下流动的泥丸,
  ⾦沙江的⽔波拍打着温暖的悬崖,
  ⼤渡河上横跨了寒冷的铁索桥。
  最是欢喜岷⼭的千⾥⽩雪,
  三军将⼠过了此处都笑逐颜开。
  【赏析】
  长征如此伟⼤复杂的题⽬,⽑主席以⼀⾸短短的七律浓缩了它的景观,其中包括了多少惊险,多少曲
折,多少悲壮,多少感天地泣⿁神的故事。诗⼈就长征的题材写过《忆秦娥·娄⼭关》、《⼗六字令三⾸》、《念奴娇·昆仑》、《清平乐·六盘⼭》,这些诗都是写⼀景⼀地,并以此来表达⼼情,着重在于侧写。⽽这⾸《长征》,从题⽬就可看出,是写整个长征的经过与感受,诗⼈从正⾯挺⾝⽽出,运酣畅之笔朝四⾯⼋⽅抒写,景致转换向前,⼀⾸⼋⾏七律担当了⼆万五千⾥,担当了⼀个庞⼤的包罗万象的主题。
  如今“长征”这个词语已成了我们⽇常⽣活中频频使⽤的⼀个词语(含有丰富的引伸意义),它是⽑主席毕⾝提倡的⼀个主题——继续⾰命的主题。那就是“⼀万年太久,只争朝⼣”,要不停步,要前进,前进,更前进。即便在邓⼩平时代改⾰开放的草创时期,就曾提出出⾃“长征”的⼀个⼝号:党中央号召全国⼈民,尤其是全国青年争当“新长征的突击⼿”,它的意义是重⼤的。犹如诗⼈⽑泽东在夺取江⼭后也说过类似的话,万⾥长征只迈开了第⼀步,同志们任重⽽道远。打了江⼭还要建设江⼭,这些都真正形同长征。⽽且在中国⼈的传统⽂化中,长征也⽐喻⼀个⼈应⼀⽣奋⽃,⾃强不息,冲锋不⽌,直到⽣命的尽头。再推⽽⼴之于全⼈类,任何⼀个⼈的⼀⽣不正好就是各⾃的⼀场长征吗?由此可以想见这个词语的幅射⾯,及博⼤丰富的意义了。在我们中国更是如此,不仅有“新长征的突击⼿”,还有任何新的领导⼈出来都要提出新时期及新时期的任务,⽽新时期就意味着新长征,新长征就是指新奋⽃。
  我在此仅举⼀真实的例⼦,说明“长征”在我们⽣活中所形成的⼀个新的⽂化语境的魅⼒。那是1988年初春,我同重庆的⼀个好朋友李光来往密切,据他说,他的⽗亲是杨尚昆过世的夫⼈李伯钊的哥哥。因此
杨尚昆来重庆时(当时他任),李光作为亲威拜见了长辈。当他对我谈起此事时,他说(形象是坚定傲⽓的):“他们(指杨尚昆及⽼⼀辈⾰命家)是⽼红军,经历过⼆万五千⾥长征。⽽我们(指他⾃⼰)都正在经历新长征,靠⾃⼰在新时期闯出⼀条路来。”的确李光当时正轰轰烈烈地开办公司,同时也是⼀个抒情的吉它⼿和艺术歌曲的热爱者,他对美有⼀种感受和向往,当他想把这种感受与向往⽤⽂字表达出来的时候,不禁脱⼝说出了“我是新长征的突击⼿”。
  让我们再慢⼀点进⼊《七律·长征》这⾸诗具体的美境吧,让我们重温⼀遍诗⼈⾃⼰对长征之美的解释:“长征是历史纪录
上的第⼀次,长征是宣⾔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历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么?⼗⼆个⽉光阴中间,天上每⽇⼏⼗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万⼤军围追堵截,路上遇着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我们却开动了每⼈的两只脚,长驱⼆万余⾥,纵横⼗⼀个省。请问历曾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么?没有,从来没有的。长征⼜是宣⾔书。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帝国主义者和他们的⾛狗蒋介⽯等辈则是完全⽆⽤的。长征宣告了帝国主义和蒋介⽯围追堵截的破产。长征⼜是宣传队。它向⼗⼀个省内⼤约两万万⼈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不因此⼀举,那么⼴⼤的民众怎么会如此迅速地知道世界上还有红军这样⼀篇⼤道理呢?长征⼜。它散布了许多种⼦在⼗⼀个省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将来是会有收获的。总⽽⾔之,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失败的结果⽽告结束。”(引⾃⽑泽东的《论反对⽇本帝国主义的策略》⼀⽂)
  这⾸诗⾸联是全诗的统领,⼀开场就道出红军不怕艰难,视万⽔千⼭的漫漫征途为⼩事⼀桩。在此不仅写了红军不惧⾃然界的困难,也明显地暗⽰了围追堵截的敌军更不值⼀提,对于红军来说,他们只是等闲之辈,不堪⼀击。
  接着颔联、颈联四句从⾸联所营造的浩⼤的外在与内在的空间中脱颖⽽⾄,进⼊具象的细部勾勒,诗⼈从容地告诉我们到底什么是“万⽔千⼭”。诗⼈开始习惯⾃然地运⽤他精湛的典型⽑⽒诗艺的剑法,优美⽽具神奇效果的地理名称以及动词。连继出现“五岭”、“乌蒙”、“⾦沙”、“⼤渡桥”这⼀连串的地理名词递进(⽑诗特点,前⾯论及,此不赘述)不仅是交待了故事的递进,也交待了⼼理感受所引起的层层情绪递进。艺术造型上也显得极为⼯整,从⼭再到⽔。是什么⼭呢?“逶迤”、“磅礴”之崇⼭⾼岭,但在诗⼈的眼⾥却如⼩⼩细浪以及⼩⼩的泥丸,不⾜挂齿也,其实质是艺术地再现了红军不屑于万般艰难险阻,视之为⼩事。这个再现的艺术过程中通过⾏云流⽔般的对⽐及夸张来达成的,得来并不费功夫,全仗经年历⽉的⽣活观察及艺术修养。那么⼜是什么⽔呢?⾦沙江⽔拍打温暖的悬崖,意境美妙绝伦,风景本⾝就如诗如画,作者在此没有正⾯描写巧渡⾦沙江的战⽃,因当时情况亦是紧急的。1935年5⽉3⽇,中央红军⼲部团在后有强⼤敌军的追击下在云南禄功绞车渡,仅⽤七只⼩船,经过九天九夜偷渡过了⾦沙江,全歼对岸守敌,甩掉了追兵,突破了重围。对于这次如此惊险的胜利,诗⼈运⽤象征主义的通感艺术⼿法把严酷的战⽃隐了下去,却把寒冷的江⽔写得温暖如春,它正怀以从容不迫的欣喜之⽓缓缓拍打着夹江的悬崖,诗⼈得以在江畔流露出胜利的宛若春⽔般的欢悦。紧接着是冰冷的铁索桥横跨在⼤渡河
上。红军抢夺泸定桥是长征中最英勇、最不可思议的激战,虽不是⼤规模的⼈海战,却是显现单独个⼈的天才精兵之战,铁⾎亡命之战,旋风般的理想之战,真正堪称红军之鹰飞过了泸定桥。那时,红军刚过了⾦沙江,“跳出了数⼗万敌⼈围追堵击的圈⼦,取得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回顾长征》)。随即⽽⾄的强渡⼤渡河谈何容易。连太平天国时的⼀代名将⽯达开也⾝败于⼤渡河,竟是英雄末路,可悲可叹。但红军在⼤诗⼈⽑泽东的率领下,⼀举冲桥成功,那就是我们从⼩⽿熟能详的⼗⼋勇⼠全⾝武装,攀踏着悬空的寒冷铁索,拿了敌⼈的桥头堡。后继部队才得以跟进踏桥过了⼤渡河。对于这⼀次惊天动地的恶战,诗⼈仅⽤“铁索寒”三字便已使场⾯栩栩如⽣、英勇激烈了。这⼆句中的⼀“暖”⼀“寒”⼆字,含有不尽之意味,张弛奔竞,起落⽣姿,不露拔⼯⽽⼜有天然之光辉。
  最后⼆⾏(即尾联),诗⼈终于发出出⾃肺腑的赢得长征胜利后的喜悦之情,⼆万五千⾥转战的⽬的地已经到达,三军⼤会师近在眼前,全军上下都在喜笑颜开。按⽑主席1958年12⽉21⽇的批注:“三军:红军⼀⽅⾯军、⼆⽅⾯军、四⽅⾯军。不是海陆空三军,也不是晋国所说的上军、中军、下军的三军。”
  “更喜”⼆字⽤得好,有婉转回肠之意,喜上加喜之概;“三军”⽤得妙,这个词语本来就是⾃然带有古汉语之美,加上按前⾯⽑主席⾃⼰的说法是指当时的红⼀、⼆、四⽅⾯军,这古意盎然的“三军”⼜凭添了当代汉语之美,岂不是难能可贵,羚⽺挂⾓获了⼀个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