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选读之礼(克己复礼)
1.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注释】(1)克己复礼:克制自己,恢复(遵循)礼制(周礼)。(2)目:纲目,条目,具体要点。
【译文】颜渊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于仁了。实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的条目。”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不要看,不合于礼的不要听,不合于礼的不要说,不合于礼的不要做。”
2、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注释】 (1)约:一种释为约束;一种释为简要.(2)畔:同“叛”.(3)矣夫:语气词,表示较强烈的感叹.
【译文】 孔子说:“君子广泛地学习古代的文化典籍,又以礼来约束自己,也就可以不离经叛道
.齐心协力的意思
【评析】 本章清楚地说明了孔子的教育目的.他当然不主张离经叛道,那么怎么做呢?他认为应当广泛学习古代典籍,而且要用“礼”来约束自己.说到底,他是要培养懂得“礼”的君子.
3、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者也。” 
【注释】(1)谄:音chǎn论语六则,意为巴结、奉承。(2)何如:《论语》书中的何如,都可以译为怎么样
【译文】子贡说:贫穷而能不谄媚,富有而能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这也算可以了。但是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裕而又好礼之人。
4、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信,无以知人也。” 
【译文】孔子说:不懂得命运,没有可能作为君子;不懂得礼,没有可能立足于社会;不懂得分辨人家的言语,没有可能认识人。
【评析】孔子再次向君子提出三点要求,即知命知礼知言,这是君子立身处世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论语》一书最后一章谈君子人格的内容,表明此书之侧重点,就在于塑造具有理想人格的君子,培养治国安邦平天下的志士仁人。
5、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注释】①劳:辛劳,劳苦。②葸:音xǐ,拘谨,畏惧的样子。③绞:说话尖刻,出口伤人
【译文】孔子说:恭敬而不符合礼的规定,就会烦扰不安;谨慎而不符合礼的规定,就会畏缩拘谨;勇猛而不符合礼的规定,就会违法作乱;直率而不符合礼的规定,就会尖刻伤人。
【评析】美诗句”晨会小故事等德目不是孤立存在的,必须以作指导,只有在的指导下,这些德目的实施才能符合中庸的准则,否则就会出现,就不可能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
6、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注释】①质:质朴.②文:文饰.③史:虚浮不实.④彬彬:相杂适中的样子.蒜怎么保存不发芽
【译文】孔子说: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质朴和文饰比例恰当,然后才可以成为君子.
【评析】这段话可以从各种层次上来理解和发挥。
  大而言之,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来理解,是指人类朴素的本质,则指文化的累积。那么,质胜文则野就是指人没有文化,就会像原始人一样粗野,落后。文胜质则史就是指文化过于发达后人类失去了原来朴素的本质,显得虚浮而没有根基,所以要文质彬彬,文化的发展要与人类的本质相适应,相协调。
  小而言之,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理解,是指质朴的品质,孙权劝学原文则是指文化的修养。那么,质胜文则野就是指一个人没有文化修养就会很粗俗;文胜质则史就是指一个人过于文雅就会显得像个酸秀才,书呆子,注重繁文得节而不切实际。所谓百无一用是书生,就是典型的文胜质则史,忘了做人的根本。所以要文质彬彬,既要有文化修养,又不要迷失了本性,只有这样,才能够称得上是真正的君子。
  广而言之,文质彬彬还可以从写作、艺术、审美的内容和形式、内在美与外在美、质朴与文饰等各个方面来力。以理解和发挥,从而使成为一对内涵丰富而外延广泛的
范畴得到深入研究。所有这些,当然不是我们在这里能够讨论得清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