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的习俗日记400字
俗话说的好:〝中国文化,博大精神〞!确实是这样的.从中国的传统节日里就可以看出那种精神!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春节的习俗日记,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于春节的习俗日记1
  春节拜年的由来
  大年初一,人人都早早起来,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
  关于拜年习俗的由来,传说远古时代有一种怪兽,头顶长独角,口似血盆,人们叫它做〝年〞.每逢腊月三十晚上,它便窜出山林,掠食噬人.人们只好备些肉食放在门外,然后把大门关上,躲在家里,直到初一早晨,〝年〞饱餐后扬长而去,人们才开门相见,作揖道喜,互相祝贺.
  拜年习俗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
  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
  拜年一般从家里开始.初一早晨,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长辈受拜以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在给家中长辈拜完年以后,人们外出相遇时也要笑容满面地恭贺新年,互道〝恭喜发财〞.〝四季如意〞.〝新年快乐〞等吉祥的话语,左右邻居或亲朋好友亦相互登门拜年或相邀饮酒娱乐.
  宋人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卷六中描写北宋汴京时云:〝十月一日年节,开封府放关扑三日,士庶自早相互庆贺.〞明中叶陆容在《菽园杂记》卷五中说〝京师元旦日,上自朝官,下至庶人,往来交错道路者连日,谓之拜年.然士庶人各拜其亲友多出实心.朝官往来,则多泛爱不专……〞.清人顾铁卿在《清嘉录》中描写,〝男女以次拜家长毕,主者率卑幼,出谒邻族戚友,或止遣子弟代贺,谓之拜年.至有终岁不相接者,此时亦互相往拜于门…….〞
  在古代,上层士大夫有用名帖互相投贺的习俗.宋人周辉在《清波杂志》中说:〝宋元佑年间,新年贺节,往往使用佣仆持名刺代往〞.当时士大夫交游广,若四处登门拜年,既耗费时间,也耗费精力,因此有些关系不大密切的朋友就不亲自前往,而是派仆人拿一种用梅花笺纸裁成的二寸
宽.三寸长,上面写有受贺人姓名.住址和恭贺话语的卡片前往代为拜年.明代人们以投谒代替拜年.明朝杰出画家.诗人文征明在《贺年》诗中描述:〝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蔽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憎嫌简不嫌虚〞.这里所言的〝名刺〞和〝名谒 即是现今贺年卡的起源.贺年卡用于联络感情和互致问候,既方便又实用,乃至今日仍盛行不衰.
  大约从清朝时候起,拜年又添〝团拜〞的形式,清人艺兰主在《侧帽余谭》中说:〝京师于岁首,例行团拜,以联年谊,以敦乡情〞,〝每岁由值年书红订客,饮食宴会,作竟日欢〞.
  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亦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现在人们除了沿袭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兴起了礼仪电报拜年和电话拜年等.
  关于春节的习俗日记2
  春节踏着农历_月24日零时的钟声,走入桂林的城乡.这天是桂林人的〝小年夜〞,也就是〝过小年〞.过小年这天,人们宰狗.杀鸭,庆贺春节来临.这天的爆竹声,带着人们送灶王爷〝上天言好事〞的心愿噼哩啪啦地炸响,声传高宇.人们认为灶神是一家之主,一家的善恶功过祸福都由它掌管,所以每年将尽,都要送灶神上天向玉帝奏明,为全家降福免灾.祭灶的仪式多由家里的长
辈去办,他们将糖果放在灶头祭祀灶神,祈求灶神〝上天言好事,下凡降吉祥〞.用糖果祭灶神,目的是让糖〝粘住〞灶神的嘴巴,让他甜甜的嘴巴尽说好话.除夕夜幕降临后,再放爆竹接灶王爷下凡.这是桂林〝过小年〞的古俗,现在即便是鸣放鞭炮,也仅是古俗遗存的仪式罢了.
  从腊月二十四到三十,人们忙着置办年货,打扫居室内外,以干干净净迎接新年.过节的传统食品种类繁多,且寓有美好的愿望:腊月二十九蒸年糕,年糕有甜.有成.有荤.有素,吃了年糕(高),新的一年生活.工作蒸蒸日上,步步高升.
  除夕的晚餐,人们喜欢阖家团聚,菜肴中必有〝圆子〞.〝欢喜〞,取其团团圆圆,欢欢喜喜之意.这个夜晚,万人空巷,都在家中守岁.守岁时,要把火盆的炭火烧得红红火火,以象征生活岁岁兴旺.当零时一到,老老少少喜气盈盈,以爆竹声声迎接新年.这喜炮声不绝于耳,此起彼伏,直到更深夜静,人们仍无睡意,炉火依然旺着,就是要去休息,也依然不会忘记把火盆的火偎好,留下火种,等明天一早燃上一盆好火.新年的火种犹如人的生命,它是新年财旺.家旺的好兆头.人们对火的感情如此深厚,或许是因为火给人类带来了文明.带来了温暖吧.爱火就如同热爱自己的生命,在新年尤其如此.
  关于春节的习俗日记3
  春节是我国各民族的传统节日,100多年前,民间艺人〝百本张〞曾在他的曲本中这样写道:〝正月里家家贺新年,元宵佳节把灯观,月正圆,花盒子处处瞅,炮竹阵阵喧,惹得人大街小巷都游串.〞这历史上关于岁首春节的生动定照.
  相传尧舜时期,我国就有这个节日,殷商甲骨文的卜辞中,亦有关于春节的记载,有庆祝风首春节的风俗,但当时历法,是靠〝观象授时〞,是否准确,尚难确定,到了公元前1_年汉武帝太初元年,我国人民创造了〝太初历〞,明确规定以农历正月为岁首,从这时起,农历新年的习俗就流传了2000多年,直到新中国成立,改用公元以后,这个节日就改为春节.
  在我国最古的文字记载中,有许多关于岁首的故事,腊月和新春,正是〝秋收冬藏〞以后的农闲季节,汉郑玄也说过,岁未年初〝劳农以休息之〞.拿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劳逸结合的意思.
  那么春节到底是怎么来的呢?相传,在很久以前,有一个名叫万年的青年,看到当时节令很乱,想把节令定准,一天,他上山砍柴,坐在树阴下面休息,树影的移动启发了他,他设计了一个测日影计天时的日晷仪.可是,天阴雨雾,影响测量,后来,山崖上的滴泉引起他的兴趣,他又动手做了五层漏壶,天长日久,他发现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天时的长短就会重复一遍.
  那时的国君叫祖乙,天时风云的不测,使他很苦恼.一个名叫阿衡的大臣,为讨好皇上,奏称要设天台敬祭天神,祖乙认为有理,便带领百官去祭天,却无济于事,万年知道后,忍不住带着日晷仪和漏壶去见皇上,对祖乙讲清了日月运行的道理.祖乙听后龙颜大悦,感到有道理.于是把万年留下,在天坛前修建日月阁,筑起日晷台和漏壶亭,并派了十二童子服待万年,祖乙对万年说:〝希望你能测准日月规律,推算出准确的晨夕时间,创建历法,为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
  有一次,祖乙传旨要阿衡去了解万年测试历法的进展情况,当他登上日月坛时看见天坛边的石壁上写了一些字,阿衡看见后,知道万年的历法已研究成功,怕皇上重用他,于日派人刺杀万年,结果刺客被士卫抓住了,祖乙知道后,惩处了阿衡,亲自登上日月阁看望万年,万年指着天象,对祖乙说:〝现在正是十二个月满,旧岁已完,新春复始,祈请国君定个节吧.〞祖乙说:〝春为岁道,就叫春节吧.〞
  冬去春来,年复一年,后来,万年经过长期观察,精心推算,制定了准确的太阳历,后来为了纪念万年的功绩,便将太阳日命名为〝万年历〞封万年为日月寿星,以后,人们在过年时挂上寿星图,据传说就是为了纪念万年的.
  关于春节的习俗日记4
文明礼仪诗歌  为什么到了春节我们都要放鞭炮,贴春联呢?
  原来,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个叫的怪兽,每当到了除夕夜就爬上岸来吃掉无辜的人们.因此,每当除夕夜来临之前,人们都跑到了别的地方,去躲避的袭击.
  有一年,一位老人来到了村里,一位老婆婆看他这么可怜,就给了他一些吃的,并说:〝老人家,您快去别的地方躲一躲吧,不然会把你吃掉的.〞老人说:〝只要你让我在这住一晚,我就帮你把年给赶走.〞就这样,老婆婆把那位老人给留了下来.
  到了晚上,一阵阵吼叫声从远处传了过来.〝啊!啊!〞老婆婆说:〝老人家,来了,我们怎么办?〞老人不紧不慢地说:〝不用焦急,看我的.〞老人说着,便叫老婆婆煮起了饭来.随即,灶堂里发出了噼哩啪啦的声音,传到了年的耳朵里,年便有些怕了起来.年回头又看见灶堂里的火光,又听见了那位老人哈哈的笑声,吓得大惊失,便逃回到了山里.这时,老婆婆才知道〝年怕响声,怕火光,怕红顔〞.
  从此,中国人家家户户在春节的时候都要放鞭炮,贴红纸,做好吃的.
  贴红纸太单调.有人就在红纸上画点东西.写点字.慢慢地,大家在红纸上写上各种心里话,祝愿
大家平平安安.健健康康的话,渐渐地就形成了现在的春联.
  关于春节的习俗日记5
  俗话说的好:〝中国文化,博大精神〞!确实是这样的.从中国的传统节日里就可以看出那种精神!
  〝春节〞是每年都会过的节日,也是大家喜欢过的节日.因为每年春节大家都会聚集在一起,热热闹闹的吃上一顿年夜饭.这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晚上还有更好的春节晚会.
  春节也是有许多习俗的,下面我给大家简单的介绍几种.
  第一种:贴春联.这是春节必定要做的事.春联由上联.下联.横批三部分组成,对联上.下字数相同,横批均为四个字.如果你的脑袋够丰富,自己也可以创造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