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我爱我家教案范文(通用3篇)
  美术我爱我家教案1
  一、活动目标:
  1.了解自己的家人和起居环境,尝试用整块泥捏塑人物造型。
  2.能凭记忆创作出家的一隅,给家人捏塑或创作一件表现家人生活场景的作品。
  3.感受全家人在一起温馨、和谐的氛围,懂得珍惜快乐的童年生活。
  二、活动准备:
  1.幼儿日常观察过各种人物。
  2.全家福照片一幅。
  3.陶泥、工具人手一份。
  4.音乐《我想有个家》。
  三、活动过程:
  1.音乐导入,感受家的温暖。
  (1)播放歌曲《我想有个家》。
  教师:为什么要想有个家呢? (幼儿自由交流)
  (2)教师小结:每个人都有一个家。我们的家充满温暖、乐趣、祥和、安宁和关怀。
  音乐的导入,可以激起幼儿对家的向往与热爱,初步感受家的温暖、乐趣和祥和。
  2.引导幼儿交流各自的家。
  (1)教师:你的家是什么样子的?喜欢自己的家吗?为什么? (幼儿回忆并交流)
  (2)教师从两方面进行引导,家由两部分组成:物的部分,如房子、家具等;人的部分,如父母、其他家人等。
  (3)教师小结:不论自己的家是什么样子,我们都应该热爱自己的家和家里的人。在家里,
大家都应该相互尊敬,听长辈的话,做个乖孩子。
  教师应注意引导幼儿的记忆、想象,培养幼儿的造型表现能力,通过多角度来刺激幼儿的学习热情,使幼儿的能力、个性在学习活动中得到充分的表现和发展。
  3.教师交代要求,示范创作。
  (1)教师:怎样用泥巴做出自己的家呢? (幼儿自由表达)
  幼儿在描述时,教师可以信手做出一些简单的家具样式供幼儿欣赏,使幼儿轻松掌握具体的方法,帮助幼儿客服操作中的困难。
  (2)教师根据幼儿的描述启发创作。
  教师:创作家人的时候,要想一想他们长什么样,发式、脸型、穿戴和爱好各是什么。把他们平常最爱进行的活动表现出来,最后恰当地增添一些家具。
  (3)教师示范从一整块泥巴上捏塑出人物的头和四肢。
  4.幼儿创作,教师巡回指导。
  要点提示:
  活动中,教师要考虑到有些幼儿家庭成员的不完整,如父母离异、父(母)亲去世或寄养等情况,从语言上婉转地安慰、鼓励,布置活动任务时可暗示幼儿变通处理。
  5.幼儿介绍自己的作品,教师进行点评。
  四、活动建议:
  1.环境创设布置家的一角,丰富各种小家具供幼儿游戏。
  2.家园共育经常与幼儿交流,使幼儿了解家庭成员的工作及劳动的辛苦,激发幼儿热爱家庭的情感。
  美术我爱我家教案2
  活动目标:
  1.尝试运用多种材料以对称等有规律的方法装饰相框。
  2.感受与家人在一起的幸福,激发幼儿爱家人的情感。
  3.尝试将观察对象基本部分归纳为图形的方法,大胆表现它们各不相同的特征。
  4.进一步学习在指定的范围内均匀地进行美术活动。
  活动准备:
  1.相框的图片及已装饰好的相框若干。
  2.人手一个碟片盒、和家人的生活照两张。
  3.棉签、彩回形针、钮扣、瓶盖、毛线、珠子、吸管、贝壳等。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说说自己和家人一起的快乐时光。
  二、欣赏相框。
  1.师:这些相框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
  2.幼儿观察,发现制作相框的材料及方法。
  三、师幼互动示范相框制作的方法。
  画照片→剪轮廓→多种材料装饰碟片盒。
  四、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鼓励幼儿按照一定的规律大胆装饰相框。
  五、讲评。
  1.师:你们做的相框真漂亮,都用了哪些材料,用了什么方法来装饰呢?
  2.幼儿交流展示作品。
  美术我爱我家教案3
  活动的产生:
  结合主题活动《我喜欢……》,孩子们从喜欢自己,喜欢他人、同伴,喜欢周围的人、事、物,自然地进入了谈论喜欢家的理由之中,孩子们会说自己家里有些什么,家里有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于是我设计了教学活动《我爱我家》。
  活动目标:
  1、尝试用线条、图形组合的方法表现物品的基本特征。
  2、了解家里的人、事、物,感受家的温馨、家的美。
  3、让幼儿体验自主、独立、创造的能力。
  4、培养幼儿动手操作的能力,并能根据所观察到得现象大胆地在同伴之间交流。
  5、培养幼儿的技巧和艺术气质。
  活动准备:
  幼儿人手一份房子图样的纸、水彩笔
  欣赏作品:
  活动过程:
  一、谈话:我爱我家
  说说自己喜欢家的.理由。
  你的家里有些什么?
  二、欣赏与讨论
  1、这是谁的家?家是怎样的?
  (这是小鸡的家,地板是平平的……)
  2、这是谁的家?家里有什么?
  你们的家里有些什么?
  三、幼儿创作
  这是你们的家,把你们的家也画下来。我爱我家教案
  四、指导重点
  家是什么?(床、电灯、洗衣机……)
  五、引导评价
  家是……,有了它会……(幼儿用语言介绍自己的家)
  活动反思:
  活动中,把握教师提问的开放性和针对性。如:在欣赏作品中,教师问幼儿这是谁的家,让孩子自由地去发挥自己的想象。幼儿在创作的过程中,教师介绍个别幼儿的思路和独特表现,能对其他孩子的创造起到推动的作用,一个对全班幼儿的提示会紧紧抓住所有幼儿的心,我想如果我把这种介绍交流推迟到幼儿作品完成以后,幼儿再想学习、创造,超越的契机就错过了其意义也变的很小,这也是我在学习二期课改中认识到的教师角的转变,把从教师原来的传授者、评价者,到现在逐渐成为幼儿活动的观察者、合作者、支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