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9-25
退休后的温铁军似乎⽐退休前还要忙碌。
中国⼈民⼤学明德楼9楼,温铁军的办公室是在⼀个普通⼤⼩的办公室⾥⽤玻璃隔出的1/3空间。
5⽉13⽇,62岁的温铁军正式辞去中国⼈民⼤学农业和农村发展学院第⼀任院长的职务。这⼀天上午,他在接受学校组织部门的例⾏谈话时,有两拨媒体记者在他的办公室⾥等候采访。
在此之前的周六,温铁军作为演讲嘉宾参加了两个级别很⾼的论坛。作为国内三农领域和乡⼟中国治理领域⾥明星级别的专家,他的观点深刻独到。和退休前不同的是,没有学术“官位”的羁绊,他的观点更加尖锐且⽆所顾忌。
温铁军被媒体所关注更多是因为他是⼀个解决三农问题的实践者。从2003年开始创办晏阳初乡村建设学院,和晏阳初⼀脉相承的是,温铁军要通过这种建设⽅式,⼒求从制度上和改变农民⾃⾝上探索解决三农问题之道,达到重建乡村、改良社会的⽬的。
⽽引起业界和媒体⼜⼀波热切关注的,不是他在三农领域⾥的研究新成果,⽽是他的⼀本新书——《⼋次
危机:中国的真实经验1949-2009》。在书中,他对新中国60年的发展经验作出独出机杼的梳理和总结,给⼈以颠覆性的震撼感。
“我要把时间多留给⾃⼰⼀些,有五本书计划要出版。”温铁军说。⽽他的博⼠⽣董筱丹告诉记者,其实⾄少有8本书已经摆上了他的⽇程。
与三农结缘
爷爷是商⼈,“旧社会的剥削阶级”,⽗亲是⼈民⼤学的⽼教授,温铁军出⾝于典型的知识分⼦家庭,⽽他的命运却在国内政治运动的⼤势与个⼈选择的偶然结合中与三农结下了⼀⽣之缘。
17岁,初中尚未毕业,温铁军就随着上⼭上乡的⼤潮到⼭西汾阳插队,⼀去就是⼗多年。“我就这样在社会的底层滚爬,滚出了⼀⾝泥巴——我不再是⼀个传统的读书⼈出⾝的⼩知识分⼦,⾄少,我懂得了农民,懂得了⼠兵、⼯⼈。”
从⼈民⼤学毕业后,⼤概是1985年到1995年间,温铁军⼜从事了11年的基层调研⼯作。这期间,他在中央政策研究室的⼯作经历对其影响深远。
限于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是当时中国农村研究和决策参考的“黄埔军校”。当年的年轻⼈,现在许多都已成为中国农村政策决策的核⼼,如陈锡⽂、林毅夫、周其仁、、杜鹰等等,温铁军初涉三农时与这些⼈在⼀
起。同时作为助⼿和学⽣,他也从杜润⽣、吴敬琏这些⽼⼀辈的学者⾝上学到了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宏⼤的研究视野。
作为⼀个三农问题的研究者,温铁军可谓著作等⾝。《世纪之交的“三农”问题》《“三农”问题的认识误区》《当“三农”遭遇WTO》《半个世纪农村制度的变迁》《“三农”问题与制度变迁》《新农村建设》……这位很少呆在研究室⾥的“研究员”成果多多,这些论著有具体例证、有抽样调查、有确凿数据,因此具有振聋发聩的说服⼒。⽤他⾃⼰的话说,他的⽂章都是⽤
腿“写”出来的。
⼤学⽣⽀农项⽬也是温铁军⼀⼿筹办的。这个项⽬中第⼀年参加培训的全国各地⾼校社团就有72个,⼏乎包括国内所有的名牌⼤学。在这72个社团的带动下,全国的⼤学⽣也表⽰出对农村更多的关注。
在不断的实践中,温铁军的实践思路也在不断进⾏调整,逐渐开始把眼光从农村转向城市。
“我们现在总结乡村建设,第⼀个,在农村办学院,解决三农问题。后来开始转换思路,⾛城乡互助、资源对接、城市引领农村发展的路⼦。⽐如成⽴城乡互助合作社,把⼀些健康的产品推⼴到城市⾥。”
从2004年⼤学毕业开始,严晓辉就追随温铁军进⼊晏阳初乡村建设学院,此后⼀直是温铁军进⾏乡村建设实验的⼀个执⾏者。现在,作为“⼩⽑驴市民农园”的总经理,他觉得温⽼师这种实验对了⽅向。
中国经验
中国最⼤的问题是三农问题,只有真正了解中国的三农问题,才能真正认识中国发展的经验。
温铁军的《⼋次危机:中国的真实经验1949-2009》就是此认识的必然结果。
在对中国发展的众多研究中,限于⽂化和语⾔因素,国外学者的研究⼤多有雾⾥观花的感觉,⽽以西⽅经济学⼯具分析中国问题的国内学者们,他们的研究⼜因为对中国三农问题的研究⽋缺总是感觉有点隔膜。
温铁军在书中⽤翔实的数据和客观的事实提炼出中国发展的真实经验,与西⽅⼤国靠外部索取完成⼯业化道路不同,中国通过向内向农村转嫁成本的⽅式完成了⾃⼰独特的⼯业化道路。⽽这种成本转嫁机制,在今天中国经济软着陆时起到了独特作⽤。
他认为,如果中国加快城市化的代价是导致农村的衰败,则⽆益于⾃毁城市资本危机软着陆的基础调整。
曾是清华⼤学学者的王鲁湘认为,温铁军的观点是对⼏⼗年来甚⾄百年来,中国经济发展的颠覆性研究。
“我没有想到过,三农的视野会被拓展到如此宽⼴的地步。”书评⼈魏延安这样评价这本书。成本转嫁论与其说是对中国历次经济危机化解路径的解释,不如说是对三农问题如此沉重的历史渊源解析。三农不仅通过⼯农产品剪⼑差提供了⼯业化“原始积累”,还提供了廉价的劳动⼒和⼟地,更数次承担了⼯业和城镇难以承受的经济风险。
温⽼师很早关注宏观经济与三农的关联性,从1988年起,温⽼师最早提出“中国经济危机周期论”到现在已经25年、⼋次危机了。这本书正是他在这种思维框架下多年研究与思考的结果,作为《⼋次危机:中国的真实经验1949-2009》的执笔⼈之⼀,温铁军的博⼠⽣董筱丹这样解读此书。
学⽣眼中的温铁军
随和、亲切,没有学者架⼦,这是周围⼈对温铁军的印象。⽽学⽣更多感受到的是温铁军的严谨甚⾄是严厉。“他把笑容留在外⾯,把严厉留给我们。”作为温铁军的博⼠⽣,令董筱丹终⽣难忘的是,她的⼀篇⽂章竟然被改了50多次还是没有过关。
与学⽣每周⼀次的交流,成了学⽣很怕的事情。“我们最怕被温⽼师问,如果你准备不扎实,语⾔不严密,很快就会被温⽼师⼀个接⼀个的问题弄得下不来台”。
作为“⼩⽑驴市民农园”的创始⼈之⼀,被媒体称为“农民⼥博⼠”的⽯嫣算得上是⼀个明星级⼈物。作为温铁军的学⽣,她从温铁军⾝上感受最深的就是做研究要脚踏实地。
“研⼀的时候,当时我⼀个⼈,也没有伴⼉,不是很想去农村调研,温⽼师坚持要求我⼀定要去⼭西农村。当我从农村待了⼏个⽉回来后,再写东西的时候,觉得⼼⾥很充实,写出来的东西很接地⽓。博⼠的时候,看过很多研究论⽂,感觉和现实差距很⼤。特别是这些年,我做农场,参与很多实践的时候,更加有这种感觉。很多学者研究的出发点并不是从解决问题的⾓度出发。⽽做学问最重要的⼀点就是你发现的问题是真问题,然后再提出解决的⽅法和思路,这⼀点很重要。”
最让⽯嫣感动的是,温铁军对待农民的态度。他帮农民解决了很多问题,那些农民经常拿着东西来看他,他⼀定会拒绝,如果实在拒绝不了,他会按原价买下来。“对每⼀个农民都做到这样,这并不容易。”⽯嫣说。
在他的指导和帮助下,“⼩⽑驴市民农园”由他的学⽣们操办起来。让温⽼师分享他们的劳动果实是⽯嫣、严晓辉他们共同的想法。可是当菜送过去,温铁军和对待那些农民们送来的“礼物”⼀样仍然坚持照价付款:“我⽐你们有钱,是你们的⽬标客户。”
“温⽼师对我们很少说教,⼀直是⽤⾏为和思想影响我们。他对我们的影响是⼀⽣的,我们会沿着他的路⾛下去的。”“⼩⽑驴市民农园”总经理严晓辉说。
注:本⽂为⽹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场⽆关。
好⽂章需要你的⿎励
你需要服务吗?
提供⼀对⼀服务,获得独家原创范⽂
了解详情
期刊发表服务,轻松见刊
提供论⽂发表指导服务,1~3⽉即可见刊
了解详情
被举报⽂档标题:温铁军:从三农研究到中国经验
被举报⽂档地址: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