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认识误区以及完整理解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性
作者:张倩倩
来源:《智富时代》2015年第08
        【摘 要】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的指导思想,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目前中国在各个方面都发展迅猛,取得骄人成绩,但与此同时当前我国对马克思主义存在一些认识上的误区:将马克思主义简单地等同于马克思、恩格斯个人的思想;把列宁、斯大林、等人的思想同马克思主义划等号;把马克思主义仅限于西欧各国的社会形态理论普遍化和绝对化;把苏联社会主义的失败等同于整个社会主义的失败,把现实社会主义失败归咎于马克思主义。因此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具有十分重大的作用,有利于坚定党的指导思想,坚定三个自信;有利于凝聚共识,弘扬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终有利于促成两个百年计划,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认识误区;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重要性
        一、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有广义与侠义之分。狭义上的马克思主义,就是指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所组成的体系;而广义上的马克思主义,不仅仅包括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的理论、观点和方法,同时还包括由列宁等人对其进行的继承、发展和进一步推进,并且经由、等为主要代表人的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与我国的历史和现实相结合(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无论从广义还是狭义上的马克思主义,对我国都起到了巨大的历史作用,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已经远远超出了纯粹学术的性质,它已经成为强大政治运动的根本动力,甚至马克思主义被一些西方学者成为革命的社会主义。自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起,马克思主义成为我党的指导思想,并在中国共产党和我国长期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恩格斯看来,马克思一生之中最伟大的贡献就是两大发现剩余价值学说唯物史观。在列宁的《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中,列宁将马克思主义分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卡尔·马克思受康德的影响,也十分喜欢通过批判性地分析其他人的思想,继而来展开其自身的思想。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卡尔·马克思在批判地吸收了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辩证法以及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产物。他用德国古典哲学辩证法的合理内核丰富、发展了哲学,捍卫了哲学唯物主义。还创立了历
史唯物主义,将唯物主义对自然界的认识推广到对整个人类的认识,指明了被压迫和被奴役的阶级摆脱精神奴役的出路,同时赐予了工人阶级十分伟大的认识工具。马克思还对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进行验证并将之推广,并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而西方对马克思主义的解读则是将马克思主义分为经济学理论、社会阶级理论和历史理论。这三种解读方法中,列宁的分法在我国是比较为大多数学者所接受的。
        二、当前我国对马克思主义存在的认识误区
        从大环境来看,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两个没有变,即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到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梦。目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期、深水期,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们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经济、文化、社会领域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果,但是与此同时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如长期以来,西方敌对势力始终没有停止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的企图;开放性的世界,思想文化交流更加频繁更加密切,导致人们价值多元化,思想多元化;社会中的不和谐和不因素的增加;国际国内的矛盾频发多发;经济快速发展后期带来的诸多经济和社会问题等,诸多的问题导致人们对马克思主的认识存在片面或者错误的认识。
        三、把马克思主义简单等同于马克思与恩格斯个人的
        思想
        存在很多这样的做法,错误地将马克思主义完全等同于马克思、恩格斯个人的思想,就如同把在我国将思想等同于同志个人的思想,这是幼稚且错误的。晚年时的马克思时常会声称:我只知道我自己不是马克思主义者。德国诗人海涅曾经对模仿他的人说:我播下的是龙种,而收获的却是跳蛋,这句话恰到好处地表达出马克思对别人曲解他思想的无奈。
        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原理告诉我们,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决定认识,同时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表现为两个方面:当正确的认识指导实践,起促进作用;反之则起阻碍作用。试想一下,认识都不正确,那如何用认识去指导人们的实践呢?
        四、把列宁、斯大林等人的思想同马克思主义划等号
        笔者在前文中提到马克思主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讲:马克思主义还应由列宁、斯大林、等人对其继承与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是固定不变的,也不是死板生硬的教条,
恰恰相反,它是与时俱进着的马克思主义。但若将某个人的思想简单地等同于马克思主义,这是极其荒谬的。同时人们僵化思想,把现实中的社会主义,特别是把斯大林的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化、教条化、绝对化,缺乏实事求是和勇于改革创新的精神。
        五、把马克思仅限于西欧各国的社会形态理论普遍化和绝对化
        对于五种社会形态理论的思考,在进化概念提出以及1859年达尔文《物种起源》引起马克思与恩格斯的重视。马克思曾提及这种单线式发展图式,但他这一提法只是简单描述了西方的发展历史,这只是他的一番描述性说明,却并未将其作为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普遍的和必然的规律。随后在《论国家》中列宁概括归纳出这五种形态,原始社会到奴隶占有制社会、农奴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没有国家没有剥削的社会的发展过程,后来苏联又将其绝对化,这宗绝对化的理论是否真正适应中国呢?再比如说,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一书中指出: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将理论本森进行简单的概括和抽象,这本身就未必正确,而若是将其普遍化和绝对化后问题则会更多。
        六、把苏联社会主义的失败等同于社会主义制度的失败,把现实社会主义失败归咎于马
克思主义
        1991年社会主义苏联解体,这一重大事件标志着两极格局的瓦解,这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以及各国社会主义事业带来了相当严重的影响。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失败了, 但这并不是全部的社会主义的失败。同志曾经说过一些国家出现了严重的曲折,社会主义和好像是被削弱了,但是我们其他国家的人民可以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促进本国的社会主义朝着健康和稳健的方向发展,正如中国特社会主义的迅猛发展就很好的印证同志的观点。东欧剧变这些社会主义制度国家如波兰、匈牙利、保加利亚等演变为欧美资本主义制度,这些现实社会主义的失败,很多人将其归咎于社会主义制度、归咎于马克思主义。人们将暂时的、局部的社会主义失败完全等同于全部社会主义制度的失败,完全将其归咎于马克思主义,这是不正确且幼稚的,因为我们都明白,新事物的发展过程并不总是一帆风顺的,而是在曲折中不断循环往复的一个上升过程。
        七、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特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的重要性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被作为无产阶级革命,社会主义改革和中国特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重要指导思想、我们的行动指南。如何完整准确的理解马克思主义就必然要回到历史唯
物主义当中去。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根本方法和内在根本逻辑。历史唯物主义可以通科学、价值与方法,使三者统一起来,从而使人们能完整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并正确运用到实践中去,在这个过程中进一步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完整准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有利于我们坚定党的指导思想,坚定三个自信
        正确的认识有利于指导我们的实践活动取得成功。正确的认识并运用马克思主义,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思想,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更好地走中国特社会主义道路;更好地坚持中国特社会主义制度和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将三者统一于中国特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二)有利于凝聚共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倘若我们没有正确地认识马克思主义,就不能很好地凝聚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识,也就不能更好地培育和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此,我们知道必须消除对马克思主义认识上存在的误区,完整准确地认识马克思主义,凝聚全国人民的共识,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中国特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大踏步地向前发展。
        (三)有利于促成两个百年计划,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中国梦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十八大报告重申了十五大、十六大以及十七大曾指出的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即2020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50年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前我们已经进入倒计时阶段,要想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我们就必须要正确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为之努力
        化解并消除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误区,完整准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不仅有助于全面、深入理解党在新时期进行的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而且有助于我们中国共产党和全体人民能够更好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社会主义,积有利于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自觉奋进。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吕贝尔:《马克思批评马克思主义》巴黎帕约出版社1974年版,第19-24.限于
        [3]列宁选集:第4[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40.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08.
        [5]《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共中央办公厅.新华社, 2014-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