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人版科学(2017)六年级下册1.2《地球月球太阳》教案
【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地球自西向东绕着地轴自转,形成了昼夜交替与天体东升西落的现象之后,进一步认识地球、月球和太阳的相对大小和相对运动方式。本课按照知识的逻辑关系设计了两个活动。活动1“认识地球、月球和太阳”目的是通过观察、实验、制作等活动,指导学生认识地球、月球和太阳的相对大小和地球的公转、月球的公转和自转。活动2“认识地球的引力”意在通过实验、观察等活动,引领学生认识地球的引力。应用与拓展“自制重锤”旨在通过制作、观测等活动,引领学生了解什么是重锤及其使用方法,体验科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实验观察、动手制作、分析现象、得出结论、沟通交流、反思评价等科学探究能力;激发学生采用新的思路、新的方法、新的材料探究地球、月球和太阳之间的相对大小和相对运动方式的兴趣;树立学生尊重证据、以事实为依据作出判断,能与他人合作探究、沟通交流,尊重他人、形成集体观点的科学态度。
本课重点是认识地球、月球和太阳的相对大小和相对运动方式。【教学目标】
(1)科学观念:1.能描述地球、月球和太阳的相对大小。2.能描述地球的公转和月球的自转和公转。3.能说出什么是地球引力。
4.能举例说明地球引力作用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
(2)科学思维:1.能运用分析、归纳、推理等方法得出结论,判断结论与假设是否一致。2.能对探究结果进行反思与评价。
(3)探究实践:1.能从地球、月球和太阳的相互联系中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2.能通过观察、制作、实验等方式来获取信息。3.能用科学的语言、记录表等方式记录整理信息。
(4)态度责任:1.能对地球、月球和太阳的相对大小和相对运动方式表现出探究兴趣。2.能用新的思路、新的方法、新的材料设计制作方案。3.能与他人合作学习、交流沟通,综合考虑多人意见,形成集体的观点。
【教师准备】
三球仪、白纸、铅笔、计算器、直尺、圆规、铁丝、橡皮泥、钳子、毽子等。
【学生准备】
《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笔等。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完成活动1,第二课时完成活动2和“应用与拓展”。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引导:(播放儿歌:“地球大,月球小,地球带着月球跑。绕着太阳转呀转,一年一年停不了。”)想一想,从儿歌中你知道了什么?
2.提问:地球、月球和太阳它们的相对大小是怎样的?它们的运动方式又是怎样的?
(二)观察模型,感知事实
1.讲述:人们为了模仿自然界中的地球、月球和太阳的相对大小和相对运动的情况发明了三球仪。(出示三球仪图片)三球仪中间的太阳一般采用发光的灯泡制作,小地球仪模拟的是地球,离地球近的小球体模拟的是月球。通过三球仪我们可以直观地观察到我们想要了解的信息。
2.出示观察要求:
(1)观察地球、月球和太阳谁大谁小,它们之间的相互距离是怎样的。
(2)转动三球仪观察地球是怎样运动的,月球是怎样运动的。
(3)观察地球在运转过程中地轴指向哪儿。
3.观察:学生分组进行观察,并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2页中。
4.汇报:指定学生代表汇报观察结果,其他学生补充或评价。
(三)制作模型,理解事实
1.引导:通过观察地球仪,我们只能初步感知地球、月球和太阳的相对大小和运动方式,而实际上它们的大小和运动方式又是怎样的呢?我们可以根据有关数据,(出示地球、月球和太阳的一些相关数据)按照一定的比例缩小后制作一个三球模型来进行理解。
2.讲解制作方法:
(1)将地球的直径(12756千米)、月球到地球的距离(384403千米)都看作1厘米,把月球和太阳的直径以及三球间的平均距离也缩小相同的倍数。
(2)按照缩小后的数据绘制三球模型图,并在图中标出相应数据。
(3)选择合适材料分别制作地球、月球和太阳的模型。
(4)寻合适的地点,按照缩小后的距离摆放三球模型。
3.制作:学生分组设计、制作三球模型,并将三球按比例缩小后的数据和三球模型图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2页中。
(四)分析思考,得出结论
1.交流:指定小组代表展示本组制作的三球模型,并用科学语言描述三个天体的相对大小及相对运动方式。
2.播放:地球、月球和太阳的大小及地球、月球运动方式的视频。
3.小结:地球围绕着地轴自转的同时,也在自西向东围绕太阳公转,公转一周的时间是一年,地球公转时地轴一直指向北极星附近。月球自西向东围绕地球公转,同时也在自转。月球的公转周期大约是一个月,自转周期和公转周期大致相同,所以月球总是一面朝向地球,我们看不到月球的背面。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引导:传说在三百多年前,牛顿正在苹果树下看书,忽然树上一个苹果落下来掉到地上。他想,为什么苹果一定要落到地上,而不“落”到天上呢?是啊!人们不管住在地球的哪个地方都不会离开地球表面,这是什么原因?让我们通过实验来寻问题的答案吧!
(二)实验观察,获取信息
1.讲解实验方法:
(1)手持乒乓球、毽子、橘子等,松开手让它们自然地下落。
(2)连续试几次,观察它们下落的路线是怎样的。
2.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把实验现象记录下来。
3.汇报:指定学生代表汇报实验结果,其他学生进行补充。
(三)分析信息,形成知识
1.讨论:为什么物体总是向下落?是什么力把物体拉下去的?
2.阅读:学生阅读“科学在线”,归纳活动结论。
3.播放: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的视频,引导学生理解万有引力和重力。
(四)拓展延伸,制作重锤
1.引导:我们知道物体下落是因为它们受到地球引力的作用。物体由于地球引力而受到的力叫做重力。重力的方向是垂直于地面的。人们根据重力这一特点,发明了重锤,用来检验墙壁等物体与地面是否垂直。(出示重锤)大家观察重锤由几部分组成,下面我们也来设计制作一个重锤,体会其中的奥秘。
2.设计:学生分组设计制作重锤的方案,教师提示学生选择的锤一定要质量大、体积小。
3.制作:学生按照自己的方案,选择材料进行制作。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4.检测:学生用自己制作的重锤检测教室墙壁等物体与地面是否垂直。
5.交流:组织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重锤,说说自己制作重锤和利用重锤检测物体与地面是否垂直的体会。
【学习背景】
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环绕太阳运动,地球的这种运动形式叫做公转。地球公转的周期为一恒星年,约为365日6时9分10秒。从北天极向下看,地球公转的方向是逆时针的,根据日出东方的习惯,也可以说是自西向东的。地球公转的轨道是一个椭圆,太阳位于这个椭圆的一个焦点上,轨道全长9.4亿千米。地球公转平均线速度每秒30千米。地球公转有个重要特点,就是它的自转轴对于公转轨道面是倾斜的,夹角为66°33',而且在地球公转过程中,不论在轨道的哪一点,自转轴总是指向大致相同的方向,即指向北极星的方向。地球就是这样一面自转,又一面侧着身子公转。
月球和地球的平均距离为384401千米;月球公转和自转的周期都是27.3日,因此它总是以同一面对着地球。
人们为了模仿自然界中的地球、月球和太阳相对大小和相对运动的情况发明了三球仪。三球仪中间的太阳一般采用发光的灯泡制作,以照亮地球和月球。地球倾斜着在轨道上绕日旋转,月球绕地球的轨道和地球绕太阳的轨道相交成一个角度。这样就可以演示日食和月食、月球的盈亏、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昼夜和四季的交替等现象。
学生在中年级时已经认识了太阳是一颗恒星,地球是一个球体,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了解了月球表面的概况,这些为学生进一步认识地球、月球和太阳的相对大小、相对运动方式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