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微小世界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1、《放大镜》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
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最好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这个单元我们研究微小世界。(板书:微小世界)
2、提问:什么是微小世界?(细菌,细胞,病毒等)。
3.提问:微小世界是什么样的呢,人类是怎么观察到的?需要借助一些观察工具是吗?用什么呢?
介绍:通常我们都是借用放大镜和显微镜这样的观察工具来帮助我们了解微小世界的有关知识,本单元我们就重点研究放大镜,显微镜,这节课我们来研究《放大镜》(板书课题:放大镜)
二、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
1、师出示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谁能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来介绍一下放大镜。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
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各种放大镜根据用途不同,所以结构也有所不同。顺便介绍修表用放大镜,鉴定珠宝用放大镜,台式放大镜。)
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
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
4、让学生尽量充分地例举使用领域,交流后填写第2页的网状图。
三、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根据学生的演示教师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
①目、镜、物三者,目、物不动,镜动。
②目、镜不动,物动。
2、师:选择一小块面积,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图片、屏幕、织物等看谁会有新的发现!将新发现用文字或图片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3、交流新发现后,师归纳:放大镜把物体的图像放大,让我们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
四、放大镜的特点
1、师:放大镜顾名思义是能“放大”,那么它能放大的秘密在哪里呢?(镜片具有“凸”、“透”的特点)老师给大家准备的物品中有没有像放大镜那样能放大物体呢?请同学们一。
2、学生尝试利用平面镜、玻璃、水、水槽、集气瓶、烧瓶等物体来放大物体的像。(发现圆柱形及球形的装满水的容器及水滴都具有放大的作用)
3、师:放大镜的镜片和能起放大作用的器具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中间凸起,透明的)所以放大镜也叫“凸透”镜。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由此推断球形的透明物放大倍数最大。
四、小结
1、师:对于熟悉的放大镜,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或收获吗?(放大镜也叫凸透镜,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运用放大镜细心地观察物体,还能看到很多有意思的细节)
2、课外你可以尝试着用一些简易的材料自己制作一面放大镜,或者用你的放大镜去仔细观察身边的物品,看看还会有什么新的发现。
五、板书设计:
放大镜
构造:镜架、镜片(凸透——“凸透”镜)
作用:“放大”物体的图像、放大细节
用途:……
教学反思:
通过本课教学活动实践,感觉“有结构的材料”及“活动中的探究”,对于学生掌握本课的科学概念,起着重要作用。
1、本课活动的重要工具——放大镜,除了课前布置学生准备之外,也为每组学生准备了三把放大倍数不同的放大镜,也有大小一样放大倍数却不同的放大镜,通过对这两组有结构材料的研究,学生就比较容易掌握了“放大镜不是越大放大倍数就越大”“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取决于它的凸度”这些科学概念。并且结合实物展台,在小结放大镜特点时,利用两把同直径相同倍数不同的放大镜的对比观察报纸上的文字,学生更是印象深刻。
第二个有结构的材料,就是一些便于学生自制简单放大镜的材料。通过对放大镜放大物体特点的分析,
学生认识到:透明,中间厚边缘薄的物体具有放大作用,从而想到各种方法利用各种材料去制作放大镜。教师要事先准备好这些材料,以便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有了思考之后马上就能开展活动进行验证,这些材料主要有各种玻璃容器、玻璃球、保鲜袋、滴管、玻璃片等。在制作活动中,要注意保鲜袋的选择,很多保鲜袋并不很透明,效果不理想;学生在玻璃片上滴水滴,应使水滴圆润,放大效果才好,所以玻璃片要干燥,不然水滴会渗开,影响效果。此外,可以结合学生的思考,让他们试试容器不装水能否有放大作用?从而了解这些容器只有装上水才能产生放大镜的效果。
2、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掌握科学概念,是科学课一直以来所追求的。本课就应在众多活动中让学生亲历讨论、观察等探究过程,通过亲身体验加深印象,以更好地理解科学概念。
“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的讨论活动,发现学生的思维是不能低估的,通过相互交流补充,学生所了解的各领域放大镜的作用是极其丰富的,有钟表匠、集邮爱好者、文物考察、古董鉴定、老人看报等等,交流之后,再让学生填写完成教材中的图表,以加深印象,积累资料。
“放大镜下的新发现”观察活动,只有观察的对象够多,学生才会通过大量丰富的感性认识加深对放大镜作用的理解。除了教师提供报纸、叶片等观察对象外,要引导学生去观察身边更多的东西,如指纹、衣服上的纤维、笔迹、纸纤维等,再通过交流,通过信息分享,使学生进一步扩大感性认识的活动面。在这个活动中,一定要强调先用肉眼观察,再用放大镜观察,并比较两次观察所获得信息的不同,只有这
样对比过,学生才会对放大镜的的作用有更深的理解。但在教学中,并不是所有学生都能做到这一点的,往往会有不少学生耐不住
性子,急于用放大镜观察,这就失去了活动的意义,这方面是需要教师重视并加以引导关注的。
“放大镜的特点”探究活动,利用有结构的材料,让学生在对比中,在观察中进行比较,从而了解放大镜放大的原理特点,了解怎么的放大镜放大倍数大。并能在此基础上,利用生活中的各种材料,通过简单加工,制作出能放大物体的工具,以巩固对放大镜特点的认识。
2、《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材分析:昆虫世界是一个奇妙的世界,有许多丰富的、可供观察的内容。但许多工作昆虫个体较小,仅用肉眼人们无法看清它们的身体构造,也不便于观察它们的活动和生活习性。本课将引领学生用放大镜探索奇妙的昆虫世界。这样,一方面可以满足学生的需求,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学生体会到用观察工具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在活动的过程中,学生将使用放大镜观察到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
科学探究:能使用放大镜观察昆虫身体的细部和活动。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使用工具观察扩大了人们的视野,可以观察到更细小的物体和更遥远的物体。培养学生使用放大镜观察昆虫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科学家故事或多媒体课件导入
讲述:在地球上有一个庞大的昆虫家族,它们种类数量繁多,每一种都有着特殊的身体构造与特有的生活习性,由于它们个头太小,常常被我们忽略。但有一些执着的研究者,他们常与这些小家伙为伍并以观察它们的生活为乐。比如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法布尔,他用整整一生的时间在田野里对昆虫进行观察,发现了许多昆虫的趣事,写出了著名的《昆虫记》。现代的研究者运用更为先进的摄影设备对昆虫世界进行拍摄,让我们来看看摄像机镜头下的奇妙的昆虫世界吧!(师播放有关昆虫形态构造和生活习性的多媒体课件。)
二、奇特的身体构造
讲述:昆虫世界如此奇妙,看看我们能发现些什么?把你们的发现用图或文字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1、分组观察:提供给学生各种昆虫的标本或昆虫肢体的标本。(因这个寒假的冻灾,估计开学时不会有太多的昆虫,可以利用仪器室原有的标本和蚊蝇蟑螂等常见昆虫及其肢体为观察对象。估计肉眼观察
学生的兴趣不会太浓,而且因观察对象小,肉眼的发现可能不会很多。可能的发现:昆虫的身体有头、胸、腹,有的昆虫翅膀是透明的,昆虫足上有勾……)
2、用放大镜观察昆虫肢体
(待学生观察得差不多不再有兴致时,发给每组至少两个放大镜。如果每个学生自备的,可事先让材料员收起来,等观察时再发给大家)这些家伙比较小,让我们用上放大镜,看看会有什么新的发现,同样把你的发现用图或文字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3、交流观察发现:学生通过实物投影仪展示自己的观察记录,交流自己组的观察发现。通过观察发现,辅之以学生的相关课外知识,丰富学生对昆虫世界的了解,激发学生研究昆虫世界的兴趣。教师事先也可以准备一些关于昆虫资料,在学生交流时用以补充。
三、蚜虫和它的天敌——草蛉
讲述:在大自然中观察昆虫的生活是非常有趣的事,我们不妨用放大镜去观察瓢虫是怎样捕食蚜虫的,蚜虫是怎样刺吸植物的汁液的。我们一定会发现许多工作用肉眼无法看到的昆虫世界的秘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蚜虫和它的天敌草蛉的生活吧!
学生阅读书中的资料
课外观察实践:选择一种昆虫作为你们的观察对象,看看它们是如何吃食、活动、筑巢……把你们的发现记录下来。可供观察的昆虫(供参考):苍蝇、蚊子、蝴蝶、蚂蚁、蟑螂、蚱蜢、蚜虫、瓢虫、蜜蜂……并把自己的发现整理成观察报告。如果可以拍下来更好,下节课让我们大家一起分享我们的观察收获。
板书设计:
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奇特的身体构造:复眼——由小眼组成
触角——形状结构各异
足——密布细毛,有钩爪
……
教学反思:
昆虫世界,是非常奇妙的。虽然学生在三年级科学课上就曾用放大镜观察过蝗虫、蚂蚁等昆虫,但那时
的要求与本课的要求不可同日而语。本课将引导学生利用放大镜仔细观察昆虫的细微之处,来发现一些昆虫的奇特结构。
要想顺利开展本课的教学活动,关键是要有一定数量的昆虫标本,而且种类要多,蜻蜓、苍蝇、蜜蜂、蚂蚁、蝴蝶、蝗虫等,而我在教学中遇大的最大障碍就是这个标本材料的缺乏。由于以往没有太多的积累,只能提供学生蚂蚁、蝴蝶的干制标本,苍蝇、蚊子、蜜蜂成长史标本,种类不够丰富,而且观察也不方便,使观察效果受到一定影响。又因为季节因素,现在也没有什么活体昆虫可供制作标本观察。教学后,知道了某些老师调整单元课时,将后面单元先提上来上,是很有道理的。
在观察前,结合媒体图片、文字等资料,先向学生介绍某些昆虫的复眼、足、触角、翅等值得用放大镜仔细观察的部位,这样有利于引导学生在接下来的观察活动中能有重点有目标地进行观察,而不是随意的,漫无目标的,避免观察水平仍停留于三年级时对昆虫的观察。观察活动中,一定要强调,先用肉眼观察,再用放大镜观察,通过比较,才能对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有更深刻的认识。同时,要让学生将放大镜下的发现记录下来,可以文字表述,可以画图记录,这样才能体现放大镜观察的效果,使学生印象深刻。
介绍“蚜虫和它的天敌――草蛉”的资料,目的是引导学生如何去观察昆虫的生活习性,希望学生能够仿照这些观察记录,在课外对某一昆虫的身体特征、生活习性进行一段时间的细致观察,并完成一份观察报告。我们除了介绍教材中的资料外,还可以结合多媒体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