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课人
学科
年级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课题
放大镜的特点
内容与过程
目的
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教师活动
老师分发材料,讲清放大镜的构造,作用及用途,
边巡视边指导
学生活动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用不同信数的放大镜观察物体。
重点
学会用不同倍数的放大镜观察物体
难点
学会用不同倍数的放大镜观察物体
授课
方式
分组观察
授课
时间
课时
1课时
放大镜1只、玻璃塑料瓶1个、圆柱玻璃杯1只、 烧杯1只、烧瓶1只、 保鲜膜3张、 透明塑料绳2米
说明:
    内容与过程部分应根据教师的教案内容填写教学的主要内容与过程
小结
放大镜不仅使物体的图像放大了,还能观察到很多细节。
分组实验教案
   
授课人
学科
年级
课题
放大镜下的晶体
内容与过程
目的
激发学生了解和探索晶体世界的兴趣。
一、引入
1.观察:教师出示一些矿物的晶体,如水晶、黄铁矿、方解石和雪花的实物或图片让学生观赏。
2.描述:学生描述这些晶体的不同和共同特征。
3.小结:在自然界中很多固体的物质都是晶体,但大部分都是我们的肉眼看不见的,要在放大镜或显微镜下才能看到,今天我们就用放大镜来看看它们的真面目。
二、观察晶体
1.谈话:白糖、食盐或碱面是我们经常用到的。今天我们来仔细观察它们。
2.观察:用肉眼观察白糖、食盐或碱面,说说它们是什么样的;再用放大镜观察看看它们又是什么样的。
3.汇报交流:在放大镜下看到的白糖、食盐和碱面的样子。
三、制作晶体
1.对话:我们自己也来制作晶体。
2.对话:我们在四年级时怎样分离食盐和水?用了哪些方法?
3.自然界中有的晶体是从溶液中得到的,如海水蒸发可以得到盐的晶体。有的晶体是在一定压力和温度下形成的,如火山喷发岩浆冷却后形成的矿石晶体。今天我们在课堂上的制作方法是减少水分法。
4.分组制作晶体:学生用白糖、食盐或碱面溶液在玻璃片上制作晶体。
5.观察:用放大镜观察自己制作的白糖、食盐或碱面晶体,并画图记录。
7.对制作晶体的活动进行小结。
四、欣赏更多的晶体,介绍晶体的用途
1.欣赏更多的晶体:教师用实物或多媒体课件向学生介绍各种各样的晶体。
2.讲解:晶体不仅美丽,用途也很广。如红宝石晶体激发后能发出激光,叫做激光晶体。例如,激光电视。
重点
了解晶体用途。
难点
在欣赏各种晶体的过程中,渗透自然美的教育。
授课
方式
分组观察
授课
时间
课时
1课时
放大镜2只、食盐20克、白糖30克、碱面20克、味精10克
说明:
    内容与过程部分应根据教师的教案内容填写教学的主要内容与过程
小结
晶体的用途还很多很多。晶体是一类美丽、奇妙而又十分重要的物体。它既具有特殊的结构,又有着优异的性能。但是,迄今为止,人们对它的认识犹如冰山之一角,还有许多未知领域等待着我们去探索。
分组实验教案
   
授课人
学科
年级
课题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
内容与过程
目的
观察几种植物,动物及人体的细胞,并画图记录下来
教师活动   
老师分发实验材料,讲明实验要求及注意事项,出示生物细胞图片。
边巡视,边指导。
学生活动
    学生观察几种植物,动物及人体的细胞,画图记录显微镜下的生物细胞,阅读资料了解细胞对生物的作用。
重点
通过观察,生物细胞,使学生看到生物细胞形态多种多样
难点
通过观察,生物细胞,使学生看到生物细胞形态多种多样
授课
方式
分组实验
授课
时间
课时
1课时
显微镜1台、小刀1只、洋葱、镊子2把、培养皿1只、 烧杯1只、                                             
碘酒10ml、 载玻片2片、 盖玻片2片 、滴管1支
说明:
    内容与过程部分应根据教师的教案内容填写教学的主要内容与过程
小结
生物细胞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
分组实验教案
   
授课人
学科
年级
课题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内容与过程
目的
通过观察物质的变化,知道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原则。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老师分发实验材料,讲解实验要求及注意事项。
边巡视,边指导。
学生先观察混合前沙和豆子的特点并记录,预测混合后会怎样,沙和豆混合,搅拌,再观察描述并做记录,用筛网分离混合物,观察比较是否发生了变化。
重点
学习用筛网分离混合物。
难点
学习用筛网分离混合物。
授课
方式
分组探究
授课
时间
课时
1课时
1、黄豆50克、 沙子500ml、 烧杯2只、 白纸3张、 筛网1个、玻璃棒  (或筷子、搅棒)1支
2、 白糖 20克,长柄金属汤匙1把,药匙1只, 蜡烛1支,玻璃片1片,火柴1盒(或打火机1只),手套 1副
说明:
    内容与过程部分应根据教师的教案内容填写教学的主要内容与过程
小结
混合前后沙和豆的形状,大小,颜等没有变化,即没有新物质生成,这样的变化是物理变化。
分组实验教案
   
授课人
学科
年级
课题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内容与过程
目的
利用淀粉遇碘酒会变成蓝紫这一特点,可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老师分发实验材料,讲解实验要求及注意事项。
边巡视,边指导。
学生拿出淀粉,观察感受淀粉,实验感受淀粉特性,用滴管滴碘酒在米饭上,观察,说明了什么?
思考:蓝的物质还是米饭和淀粉吗?是新物质吗?
重点
通过实验检验一些食物中是否有淀粉
难点
通过实验检验一些食物中是否有淀粉
授课
方式
分组探究
授课
时间
课时
1课时
培养皿2只、 淀粉30克、 米饭少许、 碘酒1瓶、 滴管1支
说明:
    内容与过程部分应根据教师的教案内容填写教学的主要内容与过程
小结
淀粉与碘酒会发生化学变化,生成的新物质是蓝紫的,利用这一特性可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