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经典历史故事五篇-历史励志故事
历史故事中往往有很多伟⼤⼈物,往往就是因为⼩时候从⽗母那⾥听到这些故事,从⽽⼀⽣都深受影响。下⾯就是⼩编给⼤家带来的历史故事,希望能帮助到⼤家!
历史故事⼤全1
周瑜看到诸葛亮挺有才⼲,⼼⾥很妒忌。有⼀天,周瑜请诸葛亮商议军事,说:“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上交战,⽤什么兵器?”诸葛亮说:“⽤⼸箭。”周瑜说:“对,先⽣跟我想的⼀样。现在军中缺箭,想请先⽣负责赶造⼗万⽀。这是公事,希望先⽣不要推却。”诸葛亮说:“都督委托,当然照办。不知道这⼗万⽀箭什么时候⽤?”周瑜问:“⼗天造得好吗?”诸葛亮说:“既然就要交战,⼗天造好,必然误了⼤事。”
周瑜问:“先⽣预计⼏天可以造好?”诸葛亮说:“只要三天。”周瑜说:“军情紧急,可不能开玩笑。”诸葛亮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受惩罚。”周瑜很⾼兴,叫诸葛亮当⾯⽴下军令状,⼜摆了酒席招待他。诸葛亮说:“今天来不及了。从明天起,到第三天,请派五百个军⼠到江边来般箭。”诸葛亮喝了⼏杯酒就⾛了。鲁肃对周瑜说:“⼗万⽀箭,三天怎么造得成呢?诸葛亮说的是假话吧?”
周瑜说:“是他⾃⼰说的,我可没逼他。我得吩咐军匠们,叫他们故意迟延,造箭⽤的材料,不给他准备齐
全。到时候造不成,定他的罪,他就没话可说了。你去探听探听,看他怎么打算,回来报告我。”鲁肃见了诸葛亮。诸葛亮说:“三天之内要造⼗万⽀箭,得请你帮帮我的忙。”鲁肃说:“都是你⾃⼰的,我怎么帮得了你的忙?”诸葛亮说:“你借给我⼆⼗条船,每条船上要三⼗名军⼠。船⽤青布幔⼦遮起来,还要⼀千多个草把⼦,排在船的两边。我⾃有妙⽤。第三天管保有⼗万⽀箭。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
鲁肃答应了。他不知道诸葛亮借了船有什么⽤,回来报告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只说诸葛亮不⽤⽵⼦、翎⽑、胶漆这些材料。周瑜疑惑起来,说:“到了第三天,看他怎么办!”鲁肃私⾃拨了⼆⼗条快船,每条船上配三⼗名军⼠,照诸葛亮说的,布置好青布幔⼦和草把⼦,等诸葛亮调度。
第⼀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鲁肃问他:“你叫我来做什么?”诸葛亮说:“请你⼀起去取箭。”鲁肃问:“哪⾥去取?”诸葛亮说:“不⽤问,去了就知道。”诸葛亮吩咐把⼆⼗条船⽤绳索连接起来,朝北岸开去。这时候⼤雾漫天,江上连⾯对⾯都看不清。
天还没亮,船已经靠近曹军的⽔寨。诸葛亮下令把船尾朝东,⼀字⼉摆开,⼜叫船上的军⼠⼀边擂⿎,⼀边⼤声呐喊。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曹操⼀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曹操听到⿎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敌⼈
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弩⼿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他派⼈去旱寨调来六千名⼸弩⼿,到江边⽀援⽔军。⼀万多名⼸弩⼿⼀齐朝江中放箭,箭好像下⾬⼀样。
诸葛亮⼜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呐喊,逼近曹军⽔寨去受箭。天渐渐亮了,雾还没有散。这时候,船两边的草把⼦上都插满了箭。诸葛亮吩咐军⼠们齐声⾼喊:“
谢谢曹丞相的箭!”接着叫⼆⼗条船驶回南岸。曹操知道上了当,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已经飞⼀样地驶出⼆⼗多⾥,要追也来不及了。⼆⼗条船靠岸的时候,周瑜派来的五百个军⼠正好来到江边搬箭。每条船⼤约有五六千⽀箭,⼆⼗条船总共有⼗万多⽀。鲁肃见了周瑜,告诉他借箭的经过。周瑜长叹⼀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上他!”
历史故事⼤全2
有位先⽣,在县⾥开了⼀家私塾,授业解惑,极受⼈敬重。可是,他婚后⼆⼗多年没有孩⼦,夫⼈便劝其纳妾。
先⽣却说:“我虽没有⼉⼦,可是善尽职责,为国为民培养有⽤之材,这是真正的有后。况且有⼦⽆⼦皆由命定,不是强求所得!”
夫⼈苦劝⽆果,便索性⾃作主张,到邻居家下了聘礼,把他家年轻的⼥⼉迎进了家门。然后,夫⼈修书
⼀封,佯装⽣病,让先⽣速速回家。
先⽣接到家书,⽴即从县上赶回家⾥。但他回家推门⼀看,咦,夫⼈好端端的,还摆好酒席,让邻家⼥⼉相陪哩。夫⼈不等他开⼝问,主动说明了事情的前因后果,然后她便先⾏退出了。
等先⽣反应过来,想要推门⽽出的时候,才发现门已经从外锁死,他⾼声呼叫“夫⼈”,夫⼈不理。情急之下,先⽣打破窗户,跳窗⽽出。把夫⼈⽓得连说他“不知好⽍”。
先⽣⼀脸正⾊道:“这姑娘年⽅⼗⼋,我只愿她将来能嫁⼀个好⼈家。我年⽼多病,不能辱没了她。”夫⼈知道⽆法勉强,只好作罢。
不久,这位⼆⼗多年没有⽣育的夫⼈居然怀孕,还⽣下了⼀个⼉⼦。他们的⼉⼦⼗七岁省试头名,⼗⼋岁会试⾼中,后来官⾄宰相。
当地的⼈都说,上天被先⽣的德⾏感动了,因此赐了⼀个好⼉⼦给他。
历史故事⼤全3
耶律⽗⼦建辽后,⼜经过了辽世宗、辽穆宗两朝.到辽景宗耶律贤即位时,中原已进⼊北宋时期.北宋初年,⽇渐强盛的辽国⼀直是宋朝的劲敌.为了争夺黄河以北的⼟地,两国之间进⾏了四⼗多年的战争.在
辽国的统治阶层中,有⼀位在政治上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萧太后,为辽的强⼤作出了重要贡献.
萧太后名绰,字燕燕,契丹⼈.⽣于公元953年,是辽国北府丞相萧思温最喜欢的⼥⼉.萧太后⾃⼩聪明智慧,有⼀次,萧思温让⼏个⼥⼉⼀道扫地,观察下来,只有燕燕扫得最⼲净.他⼼⾥在说:“这个姑娘以后最有出息.”
后来,萧燕燕被招⼊宫封为贵妃.辽景宗耶律贤即位后三个⽉,她就被⽴为皇后,那⼀年她才⼗六岁.契丹族的⼥性对射箭、打猎等⼗分擅长,燕燕在这⽅⾯同样拿⼿.
景宗即位时,⾯对的是⼀⽚乱糟糟的局⾯,他想⼤⼲⼀番,萧皇后给他出了不少好主意.景宗常对⼤⾂说:“你们凡是写到皇后的讲话,也要⽤‘朕’字,这可要作为⼀条法令定下来!”可见,萧皇后那时就已初步显露了政治才⼲.
景宗三⼗五岁时患病去世,⼉⼦耶律隆绪继承了皇位,他就是辽圣宗.景宗在遗嘱中强调:今后国家⼤事都要听皇后的指挥.圣宗当时只有⼗⼆岁,萧皇后就以皇太后的⾝份摄政,开始掌管辽国政权.那⼀年她才刚刚三⼗岁.
⼀个寡母,⼀个幼⼦,⾯对的是部族许多⼈不服的眼光,外边⼜传来不少打仗的消息,萧太后感到⼗分
担忧.她哭着向丈夫的旧⾂流露了内⼼的忧虑.这时,耶律斜轸(zhěn)、韩德让等说:“我们都是先皇的⽼⾂,只要你信得过我们,有什么可怕的!”
韩德让出于对朝廷的忠诚,对萧太后忠⼼耿耿.⽆论是外出作战,还是对内管理国家,他都竭尽全⼒,使萧太后与辽圣宗逐步巩固了统治地位.后来他被辽圣宗赐名为耶律隆运.
公元983年六⽉,辽圣宗尊⾃⼰的母亲为“承天皇太后”,这就是历的“承天后摄政时期”.在军事上,她全⼒信赖和依靠耶律斜轸和耶律休哥.耶律休哥被萧太后任命为南⽅军事总负责,镇守燕(今北京);⽽耶律斜轸因为有治国的才⼲,萧太后早就将让他娶了⾃⼰的侄⼥,并委任他为北⽅的机要⼤官.
过了三年,宋朝将领曹彬、⽶信等⼈向辽国发起进攻.耶律休哥率军断了宋军的粮道,以⼀⽀轻骑兵对宋军脱离⼤部队的零星官兵进⾏打击.萧太后也亲⾃率军追击.宋朝官兵在逃跑中惊惶失措,互相踩踏,死的死,伤的伤,损失过半.还有不少宋兵跌⼊河⾥,结果造成河⽔阻塞.由于战功显赫,耶律休哥被萧太后封为“宋国王”.
与此同时,耶律斜轸率领军队与宋朝名将杨业在⼭西展开激战,并将杨业俘虏.耶律斜轸⽴了⼤功,被萧太后加封“太保”的名号.后来他随太后南下,途中不幸逝世,萧太后还亲⾃赐予棺材,参加了他的葬礼.
萧太后在掌管辽国期间,虚⼼依靠将领,任⽤汉⼈不加怀疑.她制订了重视耕种、减轻农民赋税的政策,
教育⼉⼦学习中原⽂化.在她的教诲下,辽圣宗通晓中原⽂化,能写出“乐天(唐代诗⼈⽩居易)诗集是吾师”的诗句,还能⽤契丹⽂翻译⽩居易⽂集与⾂下共同欣赏.辽圣宗还喜欢读《贞观政要》这部书,从中吸取治国的经验.
当萧太后把政权交还给辽圣宗时,辽国的国⼒已经相当强⼤了.
历史故事⼤全4励志故事大全
乾隆年间,范家垸有个叫范三⽪的⼈,他做着⽪货⽣意,从乡间收购狗⽪、⽜⽪和驴⽪,再送进县城卖掉,没⼏年⼯夫,就发了家。这天,范三⽪推着⼀辆独轮车,带着从外乡购进的⽪货回家,这时,村⾥⼀个叫端端的孩⼦牵着⼀条⿊狗⾛过来,⼤⼤咧咧地说:“三⽪叔,你⽋我家的五⼗两银⼦什么时候还啊?”
范三⽪⼀愣,打量⼀眼这孩⼦,说:“端端,我啥时⽋你家五⼗两银⼦了?”
端端今年刚⼗岁,不会讲道理,只说:“我爹说,你五年前借了我家五⼗两银⼦,⼀直没还,我爹也没向你讨。现在我家出了事,我爹快要死了,连买棺材的钱都没有,你快把那五⼗两银⼦还给我吧!”
说起端端爹,那可是村上有名的⼤好⼈,他种着两亩⽥地,还烧了个青⽡柴窑,算是村⼦⾥有钱的⼈家,村民有困难向他借钱,他都会借给⼈家,连借条也不⽤写。没料到,上个⽉他家的青⽡柴窑塌了,
还砸伤了好⼏个做⼯的⼈,端端爹花了很多钱给那些被砸伤的⼈医治,还给砸残废的⼈赔上⼀⼤笔钱,这样⼀来,端端家倾家荡产了。由于这个变故,端端爹⼀病不起,已到弥留之际。
范三⽪转动着眼珠⼦,说:“端端,我想不起什么时候向你爹借过银⼦,你爹既然告诉你了,那他有借条吗?”
端端摇摇头,说:“我爹借钱给别⼈,从来不向⼈要借条。你要是真没借,怎么不上我家跟我爹对质?”
范三⽪把车停下来,摆弄着车上的⽪货,⽣⽓地说:“你这狗屁孩⼦,咋就这么不相信你叔呢?⼀定是你爹病得快死了,犯了糊涂……”
他正这么说着,端端牵着的那只⿊母狗突然盯着范三⽪“汪汪”叫起来,范三⽪更⽕了,对端端说:“你我家要钱还带着
狗?我真没借你家的钱,如果我骗你,就是这只狗娘下的崽,这回你该相信了吧?”
端端见范三⽪跟他赌了咒,⼜不愿上他家跟爹对质,就打算回家再问问爹。哪知道回家⼀看,他爹已经闭了⽓,正穿着寿⾐放在⼀把椅⼦上,等着钱买回棺材⼊殓。端端站在爹的⼫体旁⼤哭:“爹,你死了,三⽪叔⼜赖了账……”
端端正哭着,范三⽪来了,他见端端爹死了,便双膝跪下,抱着端端爹的⼀只腿,放声⼤哭:“⼤哥哇,你打发端端上我家讨银⼦,我啥时借过你五⼗两银⼦啊?我⽩天忙着事⼉,想晚上来你家⼀趟,跟你把这事⼉说个清楚,哪想到你现在不能开⼝说话了啊……”
端端眨巴着眼⼉看着范三⽪哭,正看不明⽩,突然,他爹的⼫体“霍”地⼀下站了起来。
跪在地上的范三⽪以为炸了⼫,吓得屁滚尿流,赶紧从地上爬起来,准备逃。端端见范三⽪想跑,急忙上前搂住他⼀只脚,说:“别跑,你借没借我家的银⼦,跟我爹当⾯对个质!”
端端爹是听了范三⽪的话,⼜⽓得活了过来,他⽓冲冲地站着,盯着范三⽪看了⽚刻,忽然转怒为笑,弯下腰拍拍端端的头,说:“端端,快放下你三⽪叔,他没有借咱家的银⼦,往后你别再提这事⼉了。”
端端⼀愣,松开了范三⽪。范三⽪冷汗淋漓,爬起来就往外跑,却不⼩⼼⼀脚踩在蹲在门槛边的⿊母狗的肚⼦上,绊倒在地,那只⿊母狗被范三⽪踩得⼤叫了⼀声,跳到院⼦⾥,不⼀会,就从它的屁股后滚出⼀只⼩狗崽来。
范三⽪栽倒后,直挺挺地躺在门外。端端去扶,却怎么也扶不起来。端端爹忙赶过来查看。村民们听到动静,都提着灯笼⾛过来,见刚才已经死去的端端爹穿着寿⾐,正忙着掐范三⽪的⼈中,在救范三⽪,全都⼤惊失⾊。
村民们七⼿⼋脚把范三⽪抬回家,把他放在床上。从这以后,范三⽪⼀直昏沉沉地睡着,⼀家⼈围在床边,不停地呼唤他,⼗⼏天都过去了,⼀点⽤也没有。这只狗太坏了
再说端端家,那只⿊母狗⼀胎只⽣出⼀只⼩狗崽,奶⽔⾜得直往外冒,那只⼩狗崽长得胖乎乎的,让端端好不喜欢,经常搂在怀⾥玩耍。
⼀晃过去半年,范三⽪仍沉睡不醒,那只⼩狗崽已长成⼀条半⼤的狗,特别机灵,⼀会⼉跟⿊母狗逗着乐,⼀会⼉就跑得不见了。
这天,⼩⿊狗⼀⼤早就跑出门,等到了吃早饭时,竟然叼着⼀锭银⼦回了家,径直放在端端爹脚边,然后⼜出去了。端端爹捡起银⼦,⼤惊。不⼀会⼉,⼩⿊狗⼜叼回⼀锭银⼦,还是放在端端爹脚边,⼜转⾝出了门。端端爹忙叫⼉⼦跟着⼩⿊狗,看它是从哪⼉叼回的银⼦。
端端跟在⼩⿊狗⾝后,穿过⼏条村巷,忽地⼀闪就不见了。端端了半天,没着⼩⿊狗,便转头往家⾛,刚⾛到家门⼝,便看见⼩⿊狗⼜叼着⼀锭⽩亮亮的银⼦跳进了家门。它刚⼀进门,就猛地挨了端端爹⼀棒⼦,在地上扑腾⼀会,四肢⼀伸,死了。端端见⼩⿊狗被爹⼀棒⼦打死了,难过得“哇”的⼀声哭了起来。
端端爹⼿⾥拿着⽊棒,看看死去的⼩⿊狗,对端端说:“这只狗竟然把外⾯的银⼦盗回家,太坏了,咱们家不能养这样的狗!”
这时,那只⿊母狗跑了过来,嗅嗅躺在地上的⼩⿊狗,“汪汪”叫了⼀阵,⽤嘴叼着⼩⿊狗,把它拖出了门……
过了不⼀会⼉,端端家⾥突然来了⼀个背着⼀捆柴的⼈,这个⼈低着头,苍⽩的脸被柴⽲遮着,⼀进门,就“嗵”地⼀声跪在端端爹跟前,端端爹吓了⼀跳,⼀看,居然是在床上躺了半年的范三⽪!
范三⽪哽咽着,说:“⼤哥,三⽪给你负荆请罪来了,你是我的救命恩⼈啊!”
端端爹忙把范三⽪扶起来,问是怎么⼀回事。范三⽪说,这半年多来,他⼀直躺在床上做着⼀个恶梦,梦⾥有很多⼈指着他的⿐⼦⼤骂,要他变成⼀只狗,说他做了昧⼼事,还敢赌咒说变狗,那就必须变成⼀只狗。多亏端端爹刚才⽤⽊棒砸了他的头,这才把他从恶梦⾥砸醒过来,他醒来就从家⾥背上⼀捆柴⽲,来向端端爹赔罪。
范三⽪愧疚万分地说:“⼤哥,五年前,我向你借过五⼗两银⼦。”
端端爹笑着说:“你借过我家的银⼦吗?我咋想不起来哩。”
“我的确借过的!”范三⽪告诉端端爹,五年前,他从端端爹⼿上借了五⼗两银⼦做⽣意,后来发了家,却⼀直拖着没还。上次端端爹出了事,病得快要死了,他就想把这五⼗两赖掉。那天晚上,他听说端端爹死了,就装模作样跑到端端家来哭,其实是哭给端端看的,没想到却把端端爹哭活了。⼀分不少
端端爹瞅着范三⽪,叹息⼀声,说:“三⽪啊,我活过来后,看见端端搂着你的腿不放。知道你是横了⼼不想还,我⼜没个借条,这样下去只会两家⽣怨,反⽽要祸及后代,得不偿失,这才说你没借银⼦,并不是真的忘了。”
范三⽪⼀听这话,更加愧疚,⽴即转⾝回去,从家⾥扛起⼀把锄头,领着⼉⼦到了⾃家的菜园地。没想到,竟然在菜园地看到端端家的那只⿊母狗正⽤⽖⼦扒着⼟,在埋那只⼩⿊狗,已经埋得只剩⼀条狗尾巴露在外⾯。范三⽪惊慌地⼤叫:“我在
这⾥埋着五⼗两银⼦,这狗娘咋在这⾥埋狗崽?我埋的银⼦呢?”
这时,端端爹带着端端,拎着⼀⼤包银⼦过来了。端端爹把银⼦交到范三⽪⼿上,告诉范三⽪,⼩⿊狗⼀共叼了五⼗两银⼦回家。范三⽪看看这些银⼦,正是⾃⼰埋在坑⾥的那些,叹息⼀声,说:“原来这只⼩⿊狗是替我还债的。”
两家⼈⼀起动⼿,为⼩⿊狗垒了⼀个坟,还在旁边⽴了⼀块碑。
后来,范家垸的⼈要是谁遇上个急事要⽤钱,有余钱的⼈肯定会借给他,根本不⽤打借条,借钱的⼈都会如期归还,从来没有发⽣⽋债不还的事。
历史故事⼤全5
唐朝时,封建经济繁荣,国势强⼤,中国和⽇本的友好往来和⽂化交流空前繁荣。为了学习唐朝的政治制度和博⼤精深的⽂化,⾃唐太宗贞观年间⾄唐末期,⽇本派到中国的遣唐使并成⾏的就有13次之多(有⼀次仅达百济),还有⼀次是派到唐朝的"迎⼊唐使"(赴唐的⽇使,久未归国,派使团前往迎接),两次是"送唐客使"(送回唐朝的专使)。使团中有许多留学⽣,还有留学僧,其中不乏好学之⼠和学识渊博之⼈。
中国⼈也不断东渡⽇本进⾏中⽇⽂化交流,其中贡献的是鉴真和尚。
鉴真俗姓淳于,⽣于唐武则天垂拱四年(公元688年),逝于唐代宗宝应⼆年(公元763年)。他是扬州江阳县(今江苏省扬州)⼈,14岁时进扬州⼤云寺,从闻名天下的智满禅师受戒学禅门。在名师的指引下,鉴真的学业突飞猛进。三年后,他离开⼤云寺到越州(今浙江绍兴)龙兴寺学戒律,并受"菩萨戒"。唐中宗景龙元年(公元707年)他云游四⽅求学,到过洛阳、长安。景龙⼆年,他20岁时,由律宗法师弘景主持,他受了"具⾜戒"。此后,他不断钻研佛教经义,对律宗有很深的研究。733年,他被誉为江淮⼀带的授戒⼤师,在佛徒中的地位很⾼,成为⼀⽅的宗⾸。
唐⽞宗开元元年(公元713年),鉴真回到扬州⼤明寺宣讲戒律,听他讲经和由他授戒的弟⼦达四万多⼈,这时,他已是学识渊博、威望很⾼的佛学⼤师了。他还不断组织僧⼈抄写经书,多达33000多卷,他还设计建造过寺院80多所,⽇本来到⼤唐的留学僧也都仰慕他的佛学造诣。
开元⼆⼗⼀年(公元733年)⽇本第九次遣唐使来到⼤唐。随团前来的⽇本留学僧荣睿、普照受⽇本圣武天皇之命,约请鉴真东渡。唐⽞宗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冬⼗⽉,荣睿、普照来到扬州⼤明寺拜谒鉴真,表达⽇本仰慕之意,并说:佛法虽然流传到⽇本国,可是还没有传法授戒的⾼僧,请"⼤和上东游兴化"。鉴真问寺内诸僧,有谁愿意应此远请。众僧默然。良久,才有⼀僧名祥彦者说:"彼国太远,⽣命难存,沧海淼漫,百⽆⼀⾄。⼈⽣难得,中国难⽣,进修未备,道果未克,是故众僧缄默。"鉴真听后说:"为法事也(为了宏法传道),何惜⾝命!诸⼈不去,我即去也。"鉴真去意已定,从此,就开始了东渡⽇本的准备。
第⼀次东渡⽇本,鉴真和弟⼦祥彦等21⼈从扬州出发,因受到官厅⼲涉⽽失败。第⼆次东渡他买了军船,采办了不少佛像、佛具、经疏、药品、⾹料等,随⾏的弟⼦和技术⼈员达85⼈之多。可是船出长江⼝,就受风击破损,不得不返航修理。
第三次出海,航⾏到⾈⼭海⾯⼜因触礁⽽告失败。
公元744年,鉴真准备由福州出海,可是在前往温州途中被官厅追及,强制回扬州,第四次东渡⼜没有成功。
748年6⽉27⽇,鉴真进⾏第五次东渡,他从扬州出发,在⾈⼭岛停泊三个⽉后横渡东海时⼜遇到台风,在海上漂流了14天后,到了海南岛南端的崖县。在辗转返回扬州途中,弟⼦祥彦和⽇本学僧荣睿相
继去世,鉴真本⼈也因长途跋涉,暑热染病,双⽬失明。
唐天宝⼗⼆年(公元753年)⼗⽉⼗五⽇,⽇本第10次遣唐使归国前⼣,遣唐⼤使藤原清河、副使吉备真备、⼤伴古⿇吕和仕唐多年、历任唐光禄⼤夫、御史中丞、秘书监等职的⽇本留学⽣阿倍仲⿇吕(汉名晁衡)等也准备回国,他们同到扬州延光寺参谒鉴真。藤原⼤使说:"早闻⼤和尚曾五次东渡⽇本欲去传教,今⽇得见,万分荣幸,若⼤和尚仍有此愿,弟⼦等有船四艘返⽇,应⽤物品俱备,不知肯同⾏否?"鉴真虽已66岁⾼龄,且双⽬失明,但为了传教授戒,为了中⽇⼈民的友好及⽂化交流,便应允了⽇⽅恳请。
鉴真欲再度赴⽇的消息在扬州传开后,有关寺院为阻挠此⾏,严密防范。这时正好鉴真弟⼦仁⼲从婺州(今浙江⾦华市)来扬州,密知师⽗将要远⾏,遂暗中约定由他备船在江头接候。⼗⽉⼆⼗九⽇晚,鉴真及弟⼦⼯匠等24⼈从扬州龙兴寺潜⾏⾄江头,迅即登船启程,出⼤运河⼊长江,直趋苏州黄泗浦(今江苏省常熟县黄泗,即黄歇浦)与⽇本遣唐使船队会合。
鉴真带去的物品有如来、观世⾳等佛像8尊,舍利⼦、菩提⼦等佛具7种、华严经等佛经84部300多卷,还有王羲之、王献之真迹⾏书等字帖三种。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