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古诗词三首
学习目标:
1、通过选择字音,准确认读“榆、畔”等3个生字,通过已学的识字方法自主识记字形,抄写“孙、泊”等6个生字,通过比较组词,读准多音字“更”。
2、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想象画面、声音,读出自己的感受。
3、结合背景资料 ,体会诗人通过不同景物表达的不同情感。
学习重点:
目标2: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意思,勾画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想象画面、声音,读出自己的感受。
目标3:结合背景资料 ,体会诗人通过不同景物表达的不同情感。
学习难点:
借助注释,结合背景资料,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体会诗人通过不同景物表达的不同情感。
目标依据:
1、学习内容
本单元围绕“自然之趣”这一主题编排四篇课文,从不同角度描写了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景物。《山居秋暝》《枫桥夜泊》《长相思》三首古诗词,或写山间傍晚的景,或写夜泊枫桥时的所见所闻,或写长途羁旅风光。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这是对学生进行专门的文学品鉴能力的培养。本课三首古诗都有对景物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这些风景都与诗人的情感融为一体,既写景,也抒情。
2、学习情况
学生从一年级开始,就在不断积累古诗词学习的方法,基本能够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意思。本单元的重点是“初步体会景物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感受景物之美”,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重点引导孩子如何将静态描写与动态描写结合起来,感受景物的变化,感受诗人寓于风景中的真挚情感。
学习过程:
一、情境导入 (约5分钟)                                                                                                             
1. 齐读课题。
2.将自己预习时候了解的三位诗人介绍进行筛选介绍,从而了解诗人。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能让学生们了解作者,并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二、学习进程
                  学程创设
学本评价
第一学程:
本学程对应学习目标1,有1个学习任务:
1、通过选择字音,准确认读“榆、畔”等6个生字,通过已学的识字方法自主识记字形,抄写“孙、泊”等6个生字,通过比较组词,读准多音字“更”。
导学单1
1、我能给下列生词标注正确的读音。
暝(    ) 浣(    ) 榆(    )  畔(    ) 聒(    )
2、妇科出科个人小结我会给下列多音字标注读音并组词
              (      )(      )
          (      )(      )
3、我会根据拼音写词语。
  wáng sūn  yè bó  duì chóu mián  hán shān shì yú guān hú pàn
(      )(    )(          )(          )(    )(    )
培养感情学习任务1:
通过选择字音,准确认读“榆、畔”等6个生字,通过已学的识字方法自主识记字形,抄写“孙、泊”等6个生字,通过比较组词,读准多音字“更”。
学习指导1:采用“自学-展学”的组合方式。
圈5第一步: 自学要求
结合导学单1,识记书89页会认的字和会写的字,完成导学单1
第二步:展学要求
个体在讲台上利用展示台进行展示:根据导学单,学生把答案进行展示,其余同学对照检查,提出意见。
学生齐读巩固记忆。
学习任务设计意图:
学生通过选择字音,准确认读“榆、畔”等6个生字并识记。通过已学的识字方法自主识记字形,通过注音,看拼音写词语,多音字组词,掌握本课应当掌握的基础知识。
学习任务1预设答案:
1、我能给下列生词标注正确的读音。
暝(míng) 浣(huàn) 榆(yú)  畔(pàn) 聒(guō)
2、我会给下列多音字标注读音并组词
      gēng (更新)( 半夜三更 )
  gèng ( 更加)(更好    )
3、我会根据拼音写词语。
  wáng sūn  yè bó  duì chóu mián  hán shān shì yú guān hú pàn
(王孙 ) (夜泊) ( 对愁眠 )  (浣溪沙  )(榆关 )(湖畔 )
第二学程:
本学程对应学习目标2: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意思,勾画出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想象画面、声音,读出自己的感受。
导学单2
1、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意思,勾画出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
2、边想象画面、声音,边读诗歌,读出自己的感受。
学习任务: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意思,勾画出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想象画面、声音,读出自己的感受。
学习指导:采用“自学+展学”的组合方式。
第一步:自学要求
1、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意思,用铅笔批注在对应诗句下边。
2、横线勾画出诗句中的静态描写,波浪线勾画出诗句中的动态描写,圈出诗句中描写声音词语。
3、根据勾画想象画面,声音,用自己的话简单描述。
4、根据景物想象画面、声音,读出自己的感受。
第二步:展学要求
1、根据自学成果和导学单、结合自学要求,起立汇报
2.其余孩子补充发言。
主问题设计意图
落实单元语文要素“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利用想象画面、声音的方法,读出自己的感受。
主问题预设答案
《山居秋暝》译文:新雨过后山谷里空旷清新,初秋傍晚的天气特别凉爽。明月映照着幽静的松林间,清澈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
竹林中少女喧笑洗衣归来,莲叶轻摇是上游荡下轻舟。任凭春天的美景消歇,眼前的秋景足以令人流连。
《枫桥夜泊》译文:月亮已落下乌鸦啼叫寒气满天, 对着江边枫树和渔火忧愁而眠。姑苏城外那寂寞清静寒山古寺, 半夜里敲钟的声音传到了客船。
《长相思》译文:跋山涉水走过一程又一程,将士们马不停蹄地向着山海关进发。夜已经深了,千万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帐篷外风声不断,雪花不住,嘈杂的声音打碎了思乡的梦,想到远隔千里的家乡没有这样的声音啊。
2、《山居秋暝》静态: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动态: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枫桥夜泊》静态:霜满天、江枫渔火,动态:月落、乌啼、钟声。
《长相思》静态:山一程,水一程,夜深千帐灯,动态:风一更,雪一更。惋惜是什么意思
3、4两个无固定答案,学生展示,符合要求即可。
个体展学评价标准
解决问题程度
小学一年级汉字
初级:(  )
能……
中级:(  )
能……
学习活动表现
初级:(  )
能……
中级: (  )
……
高级:(  )
……
第三学程:
本学程对应学习目标3:结合背景资料 ,体会诗人通过不同景物表达的不同情感。
导学单3
问题1、《山居秋暝》《枫 桥夜泊》分 别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思路导航 1】
1《.山居秋暝》和《枫桥夜泊》各写了哪些景物? 请圈画出来。
2. 诗中景物有动有静 ,通 过这些景物 ,你 看到了什么? 听到了什么? 想到了 什么?
3. 这两首诗分别给了你什么感受? 选一选 ,填 在方框里。
山居秋暝    枫桥夜泊
[唐 ]·王 维    [唐 ]·张 继
空山新雨后 ,天 气晚来秋。    月落乌啼霜满天,
明月松间照 ,清 泉石上流。    江枫渔火对愁眠。
竹喧归浣女 ,莲 动下渔舟。    姑苏城外寒山寺,
随意春芳歇 ,王 孙自可留。    夜半钟声到客船。
     
5. 带着自己的感受 ,读 一读这两首古诗。
问题2:《长相思》描 绘了怎样的景象? 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思路导航 2】
1《长相思》写 了哪些景物? 请圈出来。
2. 通过这些景物 ,你 看到了什么? 听到了什么? 想到了什么?
3. 结合资料链接 ,想想这首词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资料链接】
4. 带着自己的感受 ,读 一读这首词。
学习任务: 主问题:作者在诗歌中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学习指导:采用“自学+互学+展学”的组合方式。
第一步:自学要求
按照思路导航1,完成问题1。
第二步:互学要求
1、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学习成果,相互补充、完善。
2、讨论完成问题2,做好展学分工。
枫组词
第三步:展学要求
1、组内根据导学单,做好展学分工。
2、按照导学单,依次展学。
主问题设计意图
学会根据作者描绘的景象和写作背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主问题预设答案
问题1:
1《山居秋暝》和《枫桥夜泊》各写了哪些景物? 请圈画出来。
雨、明月、松间、清泉、石、竹喧、浣女、莲动、渔舟
2. 诗中景物有动有静 ,通过这些景物 ,你看到了什么? 听到了什么? 想到了什么?
看到了雨后的山林,明月高照,清泉流淌,莲动渔舟。听到了竹林里浣女的嬉闹声。想到了夜的静谧,山居生活的美好。
3. 这两首诗分别给了你什么感受? 选一选 ,填在方框里。
《山居秋暝》:恬静、悠闲;《枫桥夜泊》:忧愁、孤寂。
问题2:
1《长相思》写了哪些景物? 请圈出来。
山、水、榆关、千帐灯、风、雪
2. 通过这些景物 ,你看到了什么? 听到了什么? 想到了什么?
看到了将士们跋山涉水的艰辛,看到了夜宿野外,连绵不断的帐篷。听到了风雪交加的声音,听到了将士们思乡的呢喃,想到了将士们离家的辛苦和思乡的愁绪。
3. 结合资料链接 ,想想这首词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思乡。
互学活动表现评价标准
初级:(  )
……
中级:(  )
……
高级:(  )
……
小组展学评价标准
解决问题程度
初级:(  )
能……
中级:(  )
能……   
学习活动表现
初级:(  )
……
中级:(  )
……
高级:(  )
……
三、学习总结
四、板书设计
                              21、古诗词三首
动态描写
景物描写              动静结合
静态描写                体会情感
                  写作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