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
要求
1.理解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重点
难点
1.理解这几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2.能解释诗句的意思。
教学
课时
两课时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遥望”一词好在哪里?]
[作者用什么方法描写湖水和君山?]
 
笔友的英文
[从“遍绕”“日渐斜”看出了什么?]
[诗人为什么偏爱菊花?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这两句诗描写了哪些景物?诗人通过这些景物,要表达怎样的情感?]
[“夜半钟声”突出了什么?]
1.学会本课的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洞庭湖的图片、古筝乐曲。
 导入
我们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去欣赏洞庭湖的美景吧。(欣赏洞庭湖的风光图片)
老师配景朗诵:在美丽的湘北大地上,有一颗璀璨的明珠分外耀眼,那就是烟波浩渺、雄浑壮阔的洞庭湖。八百里洞庭,水天一,烟水茫茫,它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摄人心魄。远望洞庭,“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它永远是一幅鲜活、灵动的天然山水画。
这么美的景,我们该用怎样的语言来赞美它呢?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看到了秋月辉映下的洞庭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诵的佳作(板书:望洞庭)。听,他正在吟诵呢!(多媒体出示诗和配乐朗诵)
 初读全诗
1枫组词.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全诗,注意把字音读正确。
2.自读全诗,明确要求:读准字音,读不准的生字看生字表,读通诗句。
3.检查自学效果,正音:dòng、潭tán、螺luó、磨
4.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或哪些词,说一说。
 理解诗意,感悟诗境
1.在秋天的夜晚望洞庭湖,会有一种怎样的美呢?请你们再读读这首诗,好好地体味诗中蕴含的美好意境。
2学校.究竟是哪些景物吸引了诗人刘禹锡呢?请同学们自己要好的伙伴,一起读这首诗,讨论这首诗的意思,想一想诗里所描绘的景物是怎样吸引刘禹锡的。(诗人在一个秋天的夜晚望洞庭马伊琍为什么叫马司令,他看到了湖光、秋月、山水。)
3.集体交流,理解诗句意思。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1)湖光秋月两相和。
“湖光、秋月”是怎样吸引诗人刘禹锡的呢?这是怎样的湖水?
抬起头,我们又看到了一轮怎样的秋月呢?
是啊,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月,这样的月辉映着这样的水,它们已经融为一体了,是多么和谐呀!这就是“湖光秋月两相和”。
(2)潭面无风镜未磨。
为什么是水平如镜的湖面?
湖面无风,像一块未磨的镜子,朦朦胧胧,多么宁静啊!谁来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3)诗人被这撩人的月光,被这迷蒙的洞庭湖陶醉了。你们陶醉了吗?,用你的朗读告诉大家。
  遥望洞庭山水,白银盘里一青螺。
  (4)诗人远远地望去,那山已不是山,水也不是水,它们成了“白银盘里一青螺”。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在脑中想象:在白银做成的银光闪闪的盘子里,放上一颗小巧玲珑的青的田螺。这时,你有什么感觉?诗中的“白银盘”指什么?“青螺”又指什么?
(5)(出示多媒体画面)诗人为什么说“白银盘里一青螺”?谁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感悟诗境,展开想象
1.这首诗只有短短二十八个字,却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意境浓郁的画面。请学生吟诵。(自由读,指名读。)
2.(多媒体出示画面、音乐)请学生想象:在一个秋天的夜晚,我们跟着刘禹锡一起遥望洞庭湖。银的月光洒在水平如镜的湖面上,月光如水,朦胧中的君山就像是“白银盘里一青螺”,十分惹人喜爱,诗人不禁吟诵出这首诗。(师生一起吟诵古诗)
 拓展延伸
刘禹锡在秋天的夜晚望见的洞庭湖是那么的宁静、那么的柔美,白天的洞庭湖又是一番怎样
的景象?我们来欣赏。(多媒体出示画面、文字。)
洞庭湖这么美,我们也来当一回小诗人或小散文家,来赞一赞洞庭湖,好吗?可以用上一些优美的语句,或者生动形象的比喻,或者奇妙无比的想象,写一首诗或一段话。
 总结
洞庭湖是我国的名胜,去那里观光旅游的人很多。将来如果有机会,大家一定要到湖南的岳阳去看一看洞庭湖,好好地领略一下祖国的锦绣风光。
  1.课后的练习中,凡遇到“平静的湖面(或河面)像什么”这类问题,学生千篇一律都答“镜子”。
这说明教师的教学还是有待改进。问题在于没有向学生强调古今词义的变迁。想想看,现在的玻璃镜既光且亮,用它来比喻“平而不滑、明而不亮”的水面,还是合适的吗?
2.《望洞庭》是诗人在看到洞庭湖的美景时有感而发的。诗人的描写真实、生动、具体,湖光和月浑然一体,把君山比作青螺,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学生通过学诗看图,体会诗人所描写的意境,学起来很有兴趣。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把这首诗改写成一篇写景的记叙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并默写《菊花》《枫桥夜泊》这两首诗。
3.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秋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与古诗相配的图片。
 导入
1.复习《望洞庭》,指名背诵。
2.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两首关于秋天的古诗——《菊花》和《枫桥夜泊》。《菊花》的作者是唐代诗人元稹。他在一次欣赏菊花的过程中,有感而发,于是写下了这首诗。让我们一起读一读,和诗人一起去欣赏秋日的菊花。
 学生自学
(1)指名读生字,随时纠正读音。
      
(2)书写指导。
:注意“扁”里面是一横,不是两横。 :注意中间是个“车”,“横”变成“提”。
(3)指名读全诗,检查字音的掌握情况。
 理解古诗的意思
1.自读古诗,集体交流。(要引导学生注意注释)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甜甜的秘密
  这两句的意思是:一簇簇秋菊环绕着房屋开放,好像是到了隐士陶渊明的家。我一遍又一遍地绕着篱笆观赏菊花,不觉太阳已渐渐偏西了。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这两句的意思是:在百花中,我并不是对菊花情有独钟,而是因为菊花开过后,再也没有可观赏的花了。
同桌互相说一说诗意,指名说。
2.提问题,悟情境。
(1)学生分组针对诗中词语提几个“什么样”和“怎么样”的问题。
(2)师生共同归纳。
秋天的菊花开得怎么样?
谁一遍又一遍地观赏菊花?
菊花开过后,这里是什么样的?
(3)思考这些问题,说说你头脑中的画面是什么样的。
(开得正艳的菊花这里一丛、那里一簇,在房屋的周围竞相开放。我绕着篱笆看看这丛,又看看那簇,有时还蹲下来认真观赏。菊花开过后,这房屋的周围也就再没有可观赏的花了。)
(学生想象画面,吟咏诗句。)
3.想象当时的画面,诗人要表达怎样的情感?
(诗人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品格发出由衷的赞美。)
4.咏诗句,直到读出赞美的语气。采取分组练读、评读的形式。
 请学生试背这首诗
 学习第三首古诗《枫桥夜泊》
1.初读古诗,读准生字。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认读。
    
(2)请学生自学古诗:读准生字的字音,思考每句诗的意思。
(3)通过自学,你知道了哪些字词的意思?(:停船靠岸。枫桥:姑苏城外的一座拱形桥……)你是怎么弄懂这些字词的意思的?
(4)小结:看注释、查阅工具书是学古诗的好方法,我们还应该把字词放在诗里去读懂它。
3.书写指导。
(1):注意上边的“火”的笔顺: (2):左边是目字旁,不是日字旁。
(3):注意“土”字的第二横应该是最长的。
4.图文对照,理解诗意。
(1)理解诗题:枫桥在哪里?(老师在黑板上画“枫桥”)“泊”的是哪只船呢?(老师在黑板上画“客船”)为什么说是“客船”呢?这个“夜”字点明了什么?
(2)老师范读,学生听,思考: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又听到了什么?最寒冷的冬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