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徐州市中考满分作文展示
【原题再现】
题目:永远不变的情思
生活中总有一种情思永不改变,它沉淀在你的灵魂深处,流淌在你的血液之中,它是一种情感,一种品质,或是一种传统,一种文化……它已经成了你生命的一部分。
【命题解读】
“情思”既可以表达对人或事物的情感态度,也可以表达对它们的思考和想法,本题把它的外延确定为情感、品质、传统和文化等方面。选材上的尘封的记忆宽泛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话可说,有事可写。
“永远不变”,强调了“情思”延续的持久和长远,同时也强调了其影响力之大把学生的思考引向了生活。诸如彼此之间深厚的感情,改变了自我的某种精神,根植于灵魂深处的某种传统和
文化,都可以入文。
精选范文一
永远不变的情思
日与月,夏与秋,更迭难休。草与木,盛与衰,岁月依旧。有这样一种文化,它穿越千年的岁月,只为窑火通明两岸红。
我的外婆祖籍景德镇。从小我就听她讲高岭村的黏土、烧窑的师傅。我曾有幸去过两次景德镇,也深深地爱上了制瓷这项传统工艺,更深知制作每一件瓷器背后的不易。
宋应星的《天工开物·陶埏》中记载:“共计一坯之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每一件瓷器的诞生都需要经过七十二道工序,在这七十二次“磨难”中,当属拉坯、利坯、施釉和烧制最为考究。
拉坯,是第一道大坎。黏土在转盘上旋转,早期由人工控制,制成具有一定形态的泥坯。利坯则尤为关键,共三十六种型号的刀具,从大到小依次施在坯上,使泥坯挺起来,刻上花纹和施釉的纹路,此时,黏土该是痛的吧。待到施釉,泥坯被釉浆紧紧裹住,不能呼吸。接下来,便是重头戏——烧窑。景德镇自古便有“三年出一个状元,十年出一个烧窑师傅”的说法。烧窑对火候、时间、位置的要求都尤为苛刻。坯被送入窑中,大火煅烧,高温固釉,久久而成瓷器。
开窑的那一刻,熠熠生辉的瓷器,抹平了黏土所有的悲伤。
这极像中国的历史。中国好比那高岭村的黏土。战国纷乱,七雄争霸,华夏大地上马蹄声声,硝烟弥漫,天地母亲头晕眼花,这便是那拉坯。东汉末年,天下三分,烽火连天,华夏儿女饱受刀剑的折磨,这便是那利坯。五代十国,安史之乱,大地看着自己的儿女厮杀、伤亡、倒下,痛得不能呼吸,此乃施釉。最后那烧窑,便是清朝末年列强强占我国土,凌辱我国民。不久,这大火,终于灭了。
窑火熄灭之际,黏土涅槃重生,闪耀着中华文化的光辉。战火熄灭之际,中国站起来了,屹立在世界的东方。我想,这就是“瓷器”和“中国”同为CHINA之名的原因吧——多难兴邦!
我,对瓷器之爱,将永远不变;华夏儿女,对祖国之爱,更会永远不变。
大器成景,厚德立镇;大器成才,厚德强国。
点 评
有些情感,需要细细体会方得其味;还有些情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有所改变而产生波澜。作者结合了传统文化元素构思成文,对陶瓷文化挖掘颇深,与中国历史的结合,充满了自己独特的思考,虽不甚精确,但很有新意。表达老到干净,对仗工整又意蕴无穷。只看其立意和表达,在考场作文中已略胜一筹。
精选范文二
永远不变的情思
我走出说书馆,老先生的身影还萦绕在脑海。我的内心满是敬佩,时光不再,那份执着与坚守却亘古长存。
儿时,家旁有一个说书馆,那是我最爱去的地方,油光发亮的红漆木门常年大开,进门便是正厅。里面总是人头攒动。人们或是回忆上一回的结尾,或是猜测下一回的情节,聊到兴起,有一番争吵也是常事,但当说书先生从帘后踱步而出时,大家便瞬间安静下来。
先生是这儿的名嘴,我最爱听他说书。他有件红的大褂,衬得他愈发精神,他总会环顾四周,缓步踱至书案边,满意地一笑,一挥袖,一扬头,带我们走进文学的世界。我会随他看曹刘争霸荆州,看黛玉葬花园中,看岳飞挥兵北上,看杨家将忠勇卫国……如痴如醉、半梦半醒之时——“啪!”惊堂木响,“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老先生面带得意的笑容踱回后台,留下意犹未尽的我们。
转瞬间,多年已过,各种电子书、有声书充斥了我的生活,可我总忘不掉记忆中说书先生的声音。我带着儿时的情思,回到那里。
红门上的油漆已经剥落,我轻轻一推,“吱——”那是岁月的声音。正厅不见往日的热闹,十座九虚,我坐在最前排静候开场,心中怅然若失。
老去的说书先生从幕布后探出了头,脸上的期待慢慢化作了失落。他缓缓地踱至舞台中央,红袍早已陈旧,暗淡无光。他老了,脸上爬满了皱纹,银丝也生了出来,那张有些失落的脸在面对寥寥无几却兴致勃勃的观众时又重新焕发出神采。他一挥袖,一扬头,带我走进那熟悉的世界,看悟空降妖伏魔,观诸葛巧借东风,听东坡乌台冤案,闻宝马腾空嘶鸣——只是这嘶鸣中少了往日的雄浑。
我轻轻叹口气:先生老了。
这时,我听见邻座低语:“三十年如一日,不容易啊……”
我的心猛地一颤,抬头看向老先生,人已老,衣已旧,但神不改,仍是那么认真,动作张弛有度,声音抑扬顿挫。待老先生敲响惊堂木踱步向前时,那步伐已经有些踉跄了。
我心中的敬意喷薄而出!
择一事,终一生,时光悄悄流逝,而那永远不变的,是敬业,是传承,是我泱泱中华的文脉情思!
走出说书馆,我的内心满是感动,不由得朝着那承载着我多少回忆的红木门,深深地鞠了一躬……
点 评
作者采用倒叙的手法,追忆了儿时家旁的说书馆和说书馆里的老先生。在今昔对比中,给我们刻画了一个身怀高超技艺的说书先生形象,字里行间流露出对老先生的敬佩之情。作者擅长描写,有时刻画细致,有时寥寥数语,极其自然而巧妙地传达了主题——老先生对说书艺术保持着“永远不变的情思”。同时,在收尾时又宕开一笔,传统艺术固然值得传承,但怎样传承,又带给每一个读者深深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