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带动旅游成效材料五篇
【篇一】
年以来,依托丰富的红旅游资,倾心打造“两当兵变”策地、“工合运动”纪念地、“航天三线”精神发祥地和“宝成铁路”文化体验地四大红旅游板块,先后建成一大批红旅游项目,通过项目带动、活动聚焦、业态丰富、品牌塑造,推动以红旅游为亮点的全域旅游发展。截至目前,革命纪念馆红教育基地已累计接待各界游客20余万人次,红旅游正逐步成为引领全域旅游科学发展的强大动力。
红旅游项目助力发展。中国工合纪念馆、灵官峡宝成铁路文化主题景区、安沟三线文化主题街区等多个红旅游项目建设进度持续加快,有效带动了凤凰湖景区改造提升、消灾寺少林文化产业园、紫柏山景区综合开发等旅游重点项目建设,红旅游重点项目龙头带动作用得以最大程度的发挥。
红旅游文化更具活力。借助红历史文化,先后举办了宁十六市媒体人暨中省文化名人“走进秦岭花谷,发现红”、“书写红记忆“”传承中华美德”全国书画巡回展、宝鸡日报小记者走进红、新中英三国青年重走艾黎、何克工合路等主题活动;出版了《世界的工合的双石铺》纪念画册、《中国工合运动在》专辑画册、《我看见了一个新中国》等文学作品,社会影响力巨大,收到了良好成效。
红旅游产品日益丰富。在发展过程中,把红文化与乡村旅游、地方手工艺、现代农业有机结合,打造
休闲旅游、生态旅游产品,在景区推出“红夏令营”、红户外拓展等主题旅游产品,实现红旅游与自然山水、田园风光、地方民风民俗的有机统一,成为红旅游的热点和亮点。为有效发挥丰富的三线文化、红文化资优势,与人从众企业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签订全域文化产业项目合作协议,通过全域文化产业项目建设、影视文化产业发展,延伸产业发展链条,带动红旅游全域发展。
红旅游品牌持续擦亮。加强与等市县的区域联合,推出红旅游线路。革命纪念馆先后荣获全国第二批红旅游经典景区、宝鸡市爱国教育基地、宝鸡市干部培训党校教育基地等荣誉称号,电视台、日报、宝鸡日报等省市主要新闻媒体先后对红旅游发展进行了报道评论,“红传奇、星火凤州”红旅游品牌影响力持续扩大。
【篇二】
82年前,饱经挫折的中国工农红军抵达通道,在这里召开了著名的“通道会议”。通道会议为遵义会议的胜利召开,创造了关键性的前提条件。
通道,也成为中国革命的转折点。
通道,这一历史转折的地理坐标,积淀了丰厚的红文化。80多年后,这一文化又让“转兵之城”焕发出后发赶超的精气神。
奋起直追,奋楫者先。革命精神在这里薪火相传。近年来,通道深入挖掘红文化,让历史血脉相传,坚定不移地推动绿发展,奋力走出了一条经济转型发展之路。
红文化薪火相传
罗蒙山下,县溪古镇,一座书院静静地躺着。四周青砖护墙,墙外两株桂树正吐溢芬芳,门楼飞檐翘首雄伟壮观,布满青苔的石阶散发着古朴的气息,拾阶而上,即可进入恭城书院。
红军长征史上著名的“通道转兵”会议就发生在这里。1934年12月,中央红军攻占通道老县城后,在此召开了中央临时紧急会议,实现了西进贵州的伟大战略转兵。党运、国运由此拉开整个转折的序幕。
1934年中央红军经过通道,虽然不过7天7夜的时间,但却在全县留下了大量珍贵的“红印记”。
恭城书院、红军街、红军桥、小水战役遗址、梨子界战役烈士墓……通道的红革命遗迹举不胜举。
重投入深挖掘,边保护边开发。近年来,通道深入挖掘红文化资的精神内涵,通过打造系列红文化品牌,在潜移默化中传播红文化,在交流互动中弘扬革命精神,保护红文化,珍存红记忆,让历史血脉代代相传。
县溪镇红旅游风味渐浓:第一期工程所有房屋、路桥、水电等基础民生设施的修缮改建工程全面完成,恭城书院、通道转兵纪念馆、红军街、红军堤等革命旧址的复原布展及升级改造完工。
尘封的记忆
与此同时,通道转兵纪念馆、小水战斗遗址、梨子界战役烈士墓……一处处红景点成为革命传统教育、全民国防教育的课堂。
通道还对红资进行深入细致的挖掘,一方面积极邀请专家学者开展学术交流、理论研究,提升通道的历史地位;另一方面整理编写以革命传统教育为主要内容的乡土教材,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红资理论展示成果。
一个个革命旧址焕然一新,一段段尘封的记忆被重新唤起。通道,在潜移默化中传播红文化,在交流互动中弘扬革命精神,唱响了鼓舞人心、催人奋进的主旋律。
旅游经济成发展新引擎
神奇侗乡,令人心驰神往。
风雨桥上,不少老人在摆卖芦笙、侗锦、腊肉、山货……在通道,在侗乡,依托红资,发展文化旅游等绿经济,已渐入佳境。
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我们这一代人的新长征。今天,继承了长征精神的通道人,正在立足生态文化优势,紧紧围绕“全省特县域经济(文化旅游)重点县”建设和“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县”创建,以旅游二次创业、三年行动计划为发展推手,全力打造生态之城、山水之城、
民俗之城、养老之城、好运之城,推动“全域旅游”破冰前行、扬帆出海。
茫茫山之中的通道,风光旖旎,既有雄伟险峻的层山叠岭,也有静谧清澈的蜿蜒川流;既有风情万种的侗歌侗戏风雨桥,也有庄严肃穆的革命旧址、星罗棋布的红遗迹……近年来,随着交通突围、政策趋利、侗寨申遗推进、全省文化旅游重点县成功申报,通道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发展机遇,进一步完善了“农业为旅游兴、工业为旅游活、商贸为旅游旺、服务为旅游强”的发展思路,正式提出了旅游的“二次创业”,立足“全域旅游”发展理念,致力打造“中国侗族文化体验第一城”。
旅游景点提质提档,全域景区逐步成型。通道将全县作为一个大景区,实施了旅游重大项目30余个,加快了万佛山、龙底漂流、百里侗文化长廊、恭城书院等景区标准化建设。
不断完善基础配套,全面升级旅游服务。一方面,包茂高速怀通段建成通车,武靖高速开工建设,6条县道升级为省道。通道全县目前已有2条高速、1条铁路、6条国省道、159条农村公路参与旅游交通服务,旅游可入性得到极大增强。另一方面,围绕旅游要素,通道集中力量推进星级酒店、旅游运输、购物娱乐等配套服务,目前8座星级宾馆已有4座投入运营,旅游大巴车队已筹建好,皇都侗族文化演艺、县城旅游购物街、萨岁广场文化休闲开发、城市森林公园、县城夜景灯光亮化、社会公共停车场、旅游公厕等项目投入使用,县城旅游接待能力大幅提升。
发展旅游,通道极力丰富自己的产品体系和经营业态。不仅圆满完成与中惠旅的托管经营机制尝试,新
引进了中信集团投资经营全县旅游产业,签订了10亿元的合作开发协议;而且对接休闲养生旅游的消费新需求,开发了通道转兵纪念地红旅游、侗寨民俗风情体验、科技园农耕体验、万佛山自驾营地、龙底生态休闲及科考探险等深度互动项目。
期盼化作现实,耕耘获得丰收。数据显示,通道旅游势头发展强劲,年全县接待游客万人次,年167万人次,年268万人次,年均增速超30。
脱贫攻坚之路越走越宽
“万佛山景区开发让我家门口就是景区,每年靠农家乐店增收有二三十万元!”未到饭点,临口镇太平岩村“老粟农家土菜馆”已是宾客满座,老板老粟喜不自胜。通道最大的县情是贫困,最大的优势是生态,最终的出路在发展文化旅游。通道是国家贫困县、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脱贫攻坚重点县,“精准脱贫”一直都是全县头等大事和“一号民生工程”。
如何脱贫?通道将精准脱贫与旅游工作同规划、同部署、同推进,围绕“脱贫攻坚重点县”建设和旅游“二次创业”,以旅游环线和业态布局为串联,强力整合资金和项目,加快景区基础提质、业态丰富,推动实现了景区提质与基础改善、
业态提升与众增收,走一条以景区、园区、合作社、休闲农业、龙头企业“五带动”为主的旅游扶贫发展之路。
万佛山、锦绣独岩、龙底河漂流、百里侗文化长廊……这些原本不为人知的地方,现已成为通道著名的民俗风情、自然风光旅游目的地。成倍数增长的游客涌进,打开了当地贫困农民的致富路。
侗族文化村位于通道西南部,由四村组成,距县城约11公里。境内山起伏,溪涧纵横,坪坦河贯穿东部,双江至坪坦公路穿越南北,共有29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373人,耕地面积1722亩,林地面积17684亩,是一个纯侗族聚居的村寨,也是远近有名的贫困村。
近年来,在上级部门的关心帮助和本村众的同心协力下,皇都侗文化村依托文化生态优势,致力打造侗族风情世界旅游目的地,将脱贫攻坚与旅游开发同规划、同部署、同推进,围绕“建一处景点、引一批企业、活一方经济、富一方众”的思路,坚持旅游引领、项目带动,迈出了旅游与扶贫融合发展、创业富民与就业富民共生共赢的产业扶贫新路子。年,全村共有672名村民通过旅游实现脱贫,人均收入达到8870元,较上年增加1825元。
“在这里,我们正在规划一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经过皇都侗族文化村寨门时,县扶贫办负责人指着一片空地说,“通道,九山半水半分田,一个山顶上,可能就住着那么几户人家,别说脱贫致富,仅仅是帮他们修条路上去都要几百万。”脱贫攻坚,一个都不能少。为了解决山民脱贫难题,年初,围绕旅游景区、申遗侗寨新村、特小城镇建设,通道正式开始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引导村民积极参与、主动融入旅游开发,在创新创业中实现脱贫致富,确保贫困众“出得来、住得下、能致富”。
据介绍,目前通道已经争取到了农发行易地扶贫搬迁项目贷款10.72亿元,围绕生态移民、库区移民,推进分散插花式安置和小城镇建设、新农村建设、旅游景区集中安置等易地搬迁模式,解决了141户贫困户、35户扶贫搬迁户、106户危改户的住房问题,“今年易地扶贫搬迁任务进展非常顺利。”
更让人感到欣慰的是,侗族众发家致富的积极性、主动性有了很大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