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诗词教学中实施爱国主义教育的途径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中, 最不缺乏的就是与爱国 主义相关的题材和内容, 各朝各代都有着典型的爱国主义代表人 物,留下了传颂千古的爱国诗句, 这些都为现当代的爱国主义教
育提供了丰富的爱国教育素材, 教师将之合理地发掘与运用, 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为祖国的建设提供优秀的人才。
目前来看, 我国教育中依然存在着影响爱国主义教育的因素, 要教师不断探索新的爱国主义教育途径。
、影响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的因素
1、对“文道合一”的正确教学理念的偏离。语文是一门兼
具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学科,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将其人文性与工具
性进行有效结合才是正确的教学途径,古人讲究“文以载道”,
改写石壕吏词教学成为纯粹的文学鉴赏课; 而有些教师则过于注重诗词中的 爱国情感,忽视了对诗词句式、 语言能力表达方式的赏析和教学,
但就 便是强调了文章人文教育与工具性特征相结合这一点。 但是在实
际的语文教学中, 有相当一部分的教师并没有正确理解 文”与
道”之间的关系:有些教师重点在于讲解古诗词的字、 句,没
有深入挖掘古诗词背后的时代背景和表达的具体情感,
使得古诗
随意与政治教学内容挂钩,生生将语文课变成了政治课。因
此,这两种倾向都是将“文”与“道”相割裂的方式,
[1] 。不足取
2、忽视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自古以来,我国的人文教育
便十分重视“文道合一”,要求从教者不遗余力地追求“文道合
”的教学目标。但就目前我国的古诗词教育状况来看,教
师教学方式还是一块短板,并未能实现有效的教学效果。具体来说,教师的教学方式基本是教师口头讲授,学生在讲台下
边听边做笔记,这种方法缺乏一定的灵活性,与课堂时间的有限性相冲突。
对于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较少,未能将这些先进的教学设备与古诗词的教学有效结合起来。因此,教师须注意教学方法的灵活性。
二、实施爱国主义教育的途径
1、知人论世,把握思想主旨。初中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古诗
词反映了诗人的爱国情怀,教师在进行古诗词的教学时,须
注意遵循“知人论世”的原则,即根据每一篇古诗词作者特
有的时代背景、诗人的生活经历和进行创作的目的等,来将
古诗词进行详细的解剖、讲解,从而引导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作者的生活年代、创作意图和传达的情感,从古诗词表达的
思想主旨中把握诗人的思想境界、理想追求和情感态度。如诗圣杜甫的《春望》、《石壕吏》都是表达作者强烈爱国情感的诗,教师在讲之前可以要求学生先主动地去了解作者的时代
背景和创作动机,而不是在课堂中被动地接受教师的传输。
诗人创作这两首诗时,正值大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安史
之乱,那么,想要深刻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就要适当地了解这段历史,做好这些准备之后,才能更好地融入课堂,领悟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感[2] 。
2、品味形象,培养爱国情操。每一首古诗词都会涉及到文
学形象的塑造,它是指赏析者在阅读的过程中经过自己的联想和
想象在头脑中形成的具体的可感的动人的生活图景,教师可以引
导学生细细品味其中的文学形象,通过这些鲜明的形象来挖掘诗人深藏其中的爱国情感,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让学生油然产生一种民族自豪感。如教师在讲解文天祥的诗《过零丁洋》时,可以通过“飘絮”、“浮萍”等形象鲜明的词汇,体会诗人感叹自己因国家破碎而孤身飘零、壮志难酬的无奈,并以浮萍这一意象比喻命途多舛的国势,但他收复中原的壮志和决心却始终不渝,尤其是“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一句更是道出了诗人视死如归、慷慨激昂的爱国情怀,体现他宁死不屈的爱国精神。这给后人树立了光辉的爱国主义典范,激励了无数的仁人志士为了正义的事业而勇于献身。学生在品味的过程中能够得到作者高尚爱国情操的熏陶,并向作者看齐,从小就树立远大的报国之志,培养自己强烈的历史责任感。
3、创设情境,巧用声像媒体。教师运用现代化教学设备创
设情境,以图文并茂、生动形象的课堂氛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直观的视频画面更能给予学生直接的、深刻的情感体验,充分地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和感触觉等多种感官功能。如教师在讲授杜甫的《石壕吏》时,配以相关的视频资料,将安史之乱中战火频繁、百姓流离失所、官吏逼迫人民的场景生动而具体地展现出来,表现贫苦大众饱受战争之苦和官吏压迫之苦的情景,传达作者对发动战争者强烈的谴责和对人民深沉的同情。逼真的画面和
浓厚的情感具有很强的视觉、感觉冲击力,给予学生强烈的精神震撼。教师利用这些手段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各种感官功能,使学
生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不断接近作者的思想境界,能够有效避
免以往教学方式不够灵活的缺陷,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3] 。
4、参与实践,深化爱国情感。教师同时需要注重教学的实
践性,开展一些实践活动,邀请学生积极参与进来,以实践活动的形式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爱国情感,如以班级为单位的诗词朗诵大赛,学生也可以以某一首爱国诗词为题材,如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学生可以将词改写成话剧,将诗人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情感用现代文的形式加以扩充,并通过表演的方式将之淋漓尽致地表演出来。又如词人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学生可以通过表演的方式将将军“醉里挑灯看剑”的情形和士兵们“分麾下炙”、“沙场点兵”的情形展现出来,慷慨激昂,或悲壮沉痛,以增强学生的代入感和画面感,增强学生的爱国激情。
三、结语
总之,将爱国教育渗透到古诗词的教学过程中,是一条实爱国教育的良好途径,教师应当注重文道的结合,既注重古诗词具体内容的讲解,也注重充分挖掘其身后的时代背景和政治背景,深挖其中的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操和强烈的民族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