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语文阅读教学
作者:任振斌
来源:《新课程·下旬》2019年第03
        要:戏曲艺术进校园、进课堂,是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的措施,而且可以创新教学活动形式、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戏曲;阅读教学;作用
        语文课程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教学目的一方面在于培养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为学生学习其他课程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另一方面在于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但在学校以学生成绩做业绩的现实中,语文教学往往忽视培养这一主要的目的,追求学生考试成绩似乎成为语文教学的唯一目的。这样的语文教学严重背离了语文课程性质,累了教师,苦了学生,培养出了许多高分低能、人格欠缺的做题机器。随着科技发展,学科之间的融合也在不断加深,学生获取知识的媒体日趋多样化,语文课堂的组织形式、教师教学的方式、学生学习的方式都需要教师不断探索、不断创新,唯有这样才能使语文教学不落伍于时代的潮流。
        让戏曲艺术走进语文课堂,让阅读教学与戏曲欣赏、戏曲表演结合起来,不失为对语文教学有意义地探索。早在2016年,教育部顺应教育改革的趋势提出大力推进高雅艺术、传统戏曲进校园的要求。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在结合实际情况的前提下,制定出了具体的实施方案。笔者经过两年的探索和尝试,认为戏曲进校园,不论是对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是促进语文阅读教学的改革,都是十分有益的。
        一、有利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和革命传统。作为我国独特而富有魅力的传统文化之一的戏曲,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经历了几千年的沉淀,已经成为我们中国人引以为豪的一朵经久不衰的奇葩。我国戏曲有三百六十多个种类,不论是戏曲之母的昆剧,还是国剧之称的京剧;不论是北方剧种,还是南方剧种;不论从审美情趣,还是唱、念、做、打以及舞台布景、音乐伴奏等艺术表现形式等方面,本身就具有浓重的民族特和传承的价值。我国的戏曲文化的发展植根于人民的日常生活,是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许多剧目内容取材于我国历史故事,用最生动的方式,让我们最早认识了历史名人,了解了社会发展和历史变迁,受到了风俗人情、道德价值、思想
文化、精神观念等传统文化的熏陶。戏曲惩恶扬善,宣扬忠、孝、节、义,注重人性的修养和道德的教化。如豫剧《苏武牧羊》中苏武饥吞毡、渴饮雪,不惧威胁、持节不屈,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中始终坚守自己的信念与民族气节;歌剧《岳飞》它所体现的民族大义和尽忠报国的精神;越剧《诸葛亮》中的诸葛亮,一心辅佐刘氏父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是苏武、岳飞、诸葛亮他们把国家利益摆在个人安危之上,才受到世人的敬仰,他们也成为的典范。欣赏这些剧目你会感受的价值。秦腔《赵氏孤儿》《周仁回府》《生死牌》等剧目中的主人公,为他人牺牲自己,这种道德修身的价值取向,传承了儒家思想。所以,戏曲走进语文课堂,与课本内容相互补充,有助于实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目标。
        二、激发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堂活力
        教师分析学生听的阅读教学模式,忽视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生存在,容易让课堂气氛变得沉闷而失去活力。《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所以,教师应不断创新教学活动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戏曲走进语文课堂,我引导学生将《孙权劝学》《石壕吏》
《我的叔叔于勒》等趣味性强、人物特征明显且容易表演的课文,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先改编成简单的戏曲,分小组进行排练,然后在课堂进行表演。不论是改写还是配音的选择、道具、人物的表情、语言、动作等,都需要根据故事情节进行合理的设计与想象。例,在话剧《石壕吏》中吏破门老夫逾墙走的身段,演员要模拟推、攀、跨、跳、跑等肢体动作,使观众觉得演员确实在气哼哼的捶门、真有一堵墙横在舞台上,演员的这些动作不禁要表现出人物当时的心情,还要虚拟出空间的存在和时间的变化,总之,表演要有以虚为实、虚实相生的效果,才能将观众带入戏中。如何才能取得这样的效果,需要学生自己动脑、小组合作、集思广益。这种课堂活动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做了课堂活动的主角,自然充满了活力。
        三、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思想情感、语言积累、品德修养、审美情趣、学习习惯等有机整合。戏曲走进语文课堂,增进了学生对戏曲艺术的了解和体验,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了高尚的道德情操、培育了深厚的民族情感。例如,从戏曲人物的语言动作、脸谱图案中辨别其忠奸善恶,培养学生正确的爱憎情感;演员身上穿着的服装,花纹
、图案同样彩缤纷,美丽动人,体现了戏曲艺术的审美追求,在带给学生视觉享受的同时,无疑会影响学生的审美取向;戏曲表演中的,是戏曲表演的基本功,更是艺术性的语言,受其熏陶和感染,会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总之,戏曲走进语文课堂,就是要借助这种最具民族文化特的艺术载体,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传承优秀文化、培养学生高尚人格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冯伟.让戏曲扮靓语文课堂[J].语文教学研究,200732.
改写石壕吏        [2]汪应耀.戏曲走进语文课堂的创新实践[J].湖北教育,20184.
        注: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戏曲艺术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成果,编号GS[2018]GHB1434
        编辑 段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