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的别样解读例谈
作者:王晓静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上旬刊》 2012年第3期
王晓静
唐代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三吏”“三别”是他的代表作。其中之一的《石壕吏》是杜甫在安史之乱后根据所见所闻写的一首古体诗,讲述了官兵深夜抓壮丁的故事,作者借一位老妇的口控诉了战争带来的深切灾难,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
经过课堂学习,学生基本掌握了字句的翻译,理解了诗文表达的内涵。但是,对于学生第一次接触到的情节较完整的名家叙事诗,这样浮光掠影地“扫”过总觉可惜。于是我萌生了一个想法,本册语文书的课后小短文里提到过改写和扩写,在这里能不能尝试一下?
接下来,我主要从三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补充细节、调整顺序和变换视角。
一.发挥想象,补充细节
如何将120字的古诗扩写成一篇内容丰富、比较详细的故事,综合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等表达方式很重要。其中,描写是最有感染力的表达方式,它主要包括语言、神态、心理、外貌、动作、环境等。
根据诗歌主题及句子内容,发挥想象,补充合适的细节。
暮投石壕村(环境),有吏夜捉人(外貌、语言、动作)。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动作、神态、外貌)。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语言、动作、神态)!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语言、神态、动作)。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环境)。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环境、神态、动作、语言)。
诗中由于篇幅所限,没有出现官兵和老妇的对话,这一点留白之处正是学生发挥想象的空间。如果学生能抓住“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的关键点便能展开合理而精彩的想象。
下面是学生作文片段:
老妇来不及开门,只听“砰”的一声,门已经被踹得四分五裂。两个差吏,一个瘦高个儿,满口黄牙;另一个矮胖个儿,挺着个大肚子。一个手里拿棍,一个手里握刀。此时的老妇人已是泪流满面,不停地用衣襟拭去脸上的泪水。
瘦高个粗暴地朝老妇人喊道:“你家的男人呢?还不叫他们滚出来!”
“我的三个儿子……都去打仗了,两个……已经战死了,只剩一个活着,刚捎信回来。活着的苟且偷生,可死了的……”老妇哽咽了。
矮胖个漫不经心地看着手中的佩刀,用手摸着:“难道你家就没有别的男人了吗?”
改写石壕吏 “官爷,真的没有了,只有一个还在吃奶的孙子,由母亲带着。可怜我那儿媳,出出进进连完整的衣服都没有。”老妇又抹了抹眼泪。
瘦高个眉毛顿时拧成一团:“这么说,你是不想交人了?!”他把木棍狠狠地往地上一顿。
老妇战栗了,她无奈地说:“请让我随你们去吧,赶快去河阳服役,还能为军队准备早饭。”矮个子差吏咳嗽一声。不久,他们便消失在夜之中。
从合理性上看,官兵确实不太可能听完老妇的一整段诉苦而不打断她。于是学生将“听妇前致词”的内容分成三个部分,中间穿插官兵的对话。运用外貌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十分生动地刻画出了老妇悲苦的情态,官兵如豺狼虎豹般凶恶的模样。
二.调整顺序,突出重点
记叙文的写作顺序可以稍作调整,将后面比较精彩的内容放到开头来讲,叫倒叙;在叙事过程中穿插某个细节,之后又回到原来的叙事框架里,叫插叙。学生可以根据表达的需要打乱原诗顺序,只要能突出主题,基本忠实原文就行。
下面是一位学生放在开头的精彩片段:
“砰砰砰!”“开门,快开门!”一阵杂乱而粗暴的拍门声惊醒了本在睡梦中的老夫妇。老妇隔着门缝一看,便小声、焦急地冲老翁喊道:“快逃!快逃!”老翁皱了皱他千沟万壑的眉头,便向后门奔去。他把柴草和麦秸堆在地上,吃力地爬上那堵斑驳的墙,摸索着翻身跳下。他顾不上疼痛和衣服上的污秽,拔腿就向山上的小树林跑去。
这位同学将官兵拍门的紧张场景搬到开头,极富画面感,扣人心弦。
诗中较有冲突感的场景还有“老翁逾墙走”的画面,老妇被带走的画面。如果用倒序的手法来写,还可以从“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往回溯。
三.变换视角,新颖独特
《石壕吏》这首诗是从杜甫的角度以第一人称展开叙述的,在改写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变换视角,触及作者未描写的世界。比如老妇人的视角、老翁的视角、儿媳的视角、战场上儿子的视角,甚至正在吃奶的孙子的视角。
有一位学生以“新战死“的儿子的视角展开行文,魂归故乡所见所闻所感,将这篇改写文演绎出了别样风味。
再游家乡
安史之乱,我死了!
当我的灵魂,冲出土地的那一刻,我——家中的老二——重获自由!
外面,风雨交加,黑漆漆的,没有躺在土地里舒服,但我想家,很想家,想我的父母、儿子、哥哥和老婆。
不知道他们现在还好吗?官兵有没有再打扰他们?父母身体怎样?两个哥哥是否和我一样,战死在沙场了呢?我飘啊飘啊,就要回到我梦中的家了!
一阵猛烈的拍门声把我从思考中活生生的拽了出来,这声音,怎么那么耳熟?啊!那不是士兵捉我去战场之前的拍门声吗?石壕村——我的故乡,士兵又要把我的同乡捉去。
啊,妈妈,那是我的妈妈。她缓缓地走出门来,她想要做什么呢?爸爸为什么听到拍门声就而去呢?我赶紧来到门口,两个虎头虎脸,黑得像块炭的士兵在我家门前,使劲拍门。难道?难道他们连老人也不放过吗?爸妈的年纪加起来都有150岁了,为什么对他们这么残忍!
母亲在说话,没错,过去听听,只听见她说:“我那三个孩子都去守城了,只我和一个还在吃奶的孙子相依为命,请行行好放过我们吧!”“放过你们?你们家不是还有一个老头吗,把他给我叫出来!”
“我家老伴已经病死了!”妈,爸不是走了吗?都是儿子不孝,让您老受苦了!
“我虽然老了,力不如前,但还有一双手,我可以为你们准备早饭和缝纫衣服,请你们把我带走吧!我虽然不能上战场,但也可以干一些活,你们就带我走吧!”啊,不行,妈,那儿环境差,您老身体又不
好,不能去啊,妈!
但不管我怎样的叫,母亲和士兵也听不到,因为我是一个死人了,一个和亲人阴阳相隔的死人了。
我在门口的台阶上坐了一整夜,我不孝,我没用,不能保护好我的家人,我低头沉思。
忽然,我感到一阵沉重的喘息声迎来,抬头看去,父亲,那是我的父亲,好险他没有被捉。要不然,妻儿怎样活命?父亲头发苍白,两眼无神,刚才他是在哪里心惊胆战地躲过这一劫?父亲啊,以后这家靠你了。
我偷偷地抹泪,已经好久没这样放肆的哭了。
战争啊,你何时才能停!我不想再看到别人和我一样,家庭支离破碎。
天亮了,亮得那样白,那样凄凉,那样阴冷,好像蒙上了一层纱。我轻轻的挥手和家人告别,和家乡告别——就要上路了。
鸟叫没了,流水声没了,村子一片死寂。
这位学生以亡故之人的视角来写文章,非常巧妙地呈现了各个场景。这种写法类似于全知全能的上帝视角,对主题的表现有更为直接的作用。
补充细节、调整顺序和变换视角这三种方法若能巧妙融合,学生在这样的改写训练中定能有多重收获,它关乎诗歌本身的理解,关乎作文能力的提高。
王晓静,语文教师,现居广东深圳。责任编校:老 猛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