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标准教学实践:基于任务的四下册第一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单元教学聚焦:“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
◇单元任务情境:“快乐乡村行”
画里话外,乡景乡情
——以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为例
各位老师好,今天让我们走进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整体教学设计——“画里话外,乡景乡情”。
我想跟大家交流四个方面的话题:如何提炼单元主题;如何构建学习任务;如何创设学习情境以及如何亲历学习活动
走月亮教案一、提炼“有张力”的单元主题
单元导语非常明确告诉我们,单元人文主题是:淳朴的乡村,一道独特的风景,一幅和谐的画
卷;语文要素是:抓住关键语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但是淳朴的乡村是一个很泛的词,作为一个单元的主题,一定要具有高度的统摄力、内核力,能够链接这个单元包括语文活动的所有内容和环节,这才是更加有意义的单元主题。因此我们不要简简单单地把每个单元的人文主题直接作为单元主题,我们可以更加精准一些,更加符合教学活动,尤其要跟教学设计能够高度的统摄、内核化。
我们仔细研究一下这个单元,首先是《古诗词三首》,然后是两篇精读、一篇略读,最后是口语交际、习作、语文园地,无论是题材还是体裁都是很丰富的。
《四时田园杂兴》展示了初夏的景象;《宿新市徐公店》展示了末春的景象和儿童的活动;《清平乐·村居》展现了夏日的景象和农家的活动;《乡下人家》展现了一种朴实的、自然的乡村生活;《天窗》展现了一个孩童望着天窗展开的美好想象、放飞心灵的一种农村生活体验;《三月桃花水》展现了一种淳朴、恬静的乡村春景;口语交际、习作、语文园地展现了一种景象及快乐生活,它不仅扣住“乡村”这个概念,而且从“乡村”逐步地往外走,给这个单元打开了一个向外的敞口,由乡村生活走向热爱生活更大的范畴。
但这个单元的教材给我们带来的仅仅就是景象和活动吗?我们进一步来研究它。《四时田园
杂兴》展现的不仅是初夏的景象,其实是初夏人们在忙碌的农市景象;《宿新市徐公店》展现的是孩童天真的快乐,不仅仅是孩童活动;《清平乐·村居》展现的不仅仅是农家活动,是一家人的宁静生活,包含了作者辛弃疾的爱国热忱;《乡下人家》除了是乡村的自然生活,更多的是对乡村生活的喜爱、珍惜;《天窗》除了是浮想联翩的美好,还是对孩童时期的思念,对家乡的思念,也是一种向往光明的表达;《三月桃花水》本质上是抒发了作者以及读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口语交际、习作、语文园地都在给我们展现一种融情于景、感受美好生活的内心感受。
因此,这个单元除了景景象的描写以及生活活动的描写之外,给我们更多的是一种心理层面的感受、思想感情。所以单元导语说“抓住关键语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这是一种感情所在,不仅仅是浮于眼前的景象、看得到的活动,本质上是一种乡村情。
所以我们团队提炼的单元主题是“最美乡村情”,借此主题期待实现对本单元人文主题的照应,对所有教材景活动深层次的心理感受的照应,同时也是对每个读者自身乡村感情深沉的一种照应。
二、构建“有体系”的学习任务
在单元主题“最美乡村情”的基础上,我们设置了整个单元的任务情境“快乐乡村行”。单元主题是内在的感情,任务情境是外在的行动,这个行动包括学习行动、学习体会等。
整个单元我们设置为三个版块:
一是“画说”乡村美景,通过画面来说所以是“画说”;
二是“乐享”乡村生活,由乡村美景走向乡村生活,来享受它;
三是“畅聊”生活之乐,这个生活不仅仅是乡村生活,开始由乡村生活走出来,走向了包括乡村生活在内的整个人的生活。
整个单元我们用了九课时,我们团队展现了七个课时,每个课时都有它的担当……
我们再看所谓的“有体系”:
首先是乡村的景。《古诗二首》抓住了乡村景的杏子肥、菜花稀、蜻蜓蛱蝶飞;《宿新市徐公店》抓住了篱落的一径深、树头的未成阴、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的飞。这就是乡村所看到的景,但是这种景在高度概括之后,发现这两首诗描写的景有一个体系:有花有果、有形有
、有动有静。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们还补充了《村晚》《过故人庄》等诗词,让孩子们进一步感受古代大家笔下的乡村美景。《乡下人家》我们也展示了乡村画面,比如屋前瓜架、屋后绿竹、门前鲜花、林中鸡等,还从另一个角度概括了乡村画面,如瓜藤攀棚架、花儿次第开等,前面指向景物所在的位置,后面指向景物的特征、状态。概括乡村景,我们实现了它的体系化……
其次是乡村的情。《清平乐·村居》这一课徐老师从听赏音乐进来,再听赏音乐走开,在听赏音乐中了解“词”这种文体,把文体和美感非常好地结合起来。在课文的开始,融情于景,融情于教学,让孩子们感觉到词的格调、韵味、诗人的一种生活意境和内心的感受,隐隐约约走向共同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