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当代文学
议贾平凹的《废都》与“废都现象”
林琳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人文与教育学院
摘要:现实主义作家贾平凹的文学作品无论是初期清新明亮的语言特点,还是后期揭露批判的内容追求,其创作的艺术风格始终在求新求变,对文学的影响颇为深厚。而《废都》的问世却是贾平凹小说创作的转折点,小说出版遭禁、读者的争论话语以及评论家对《废都》的批评否定态度,形成了一时独特的“废都现象”。论文结合作者的创作追求,分析《废都》的主要内容,以及对“废都现象”表现形式的客观认识。
关键词:《废都》;时代背景;废都现象;表现形式
任何一部优秀文学作品的出版问世,都经过了时代的反复审度和读者的阅读接受为检验标准进行的全方位评判。现实主义作家贾平凹无疑是一位有思想、有魄力的创作才子,是我国文坛中少数风格独特又个性鲜明的文学奇才,被冠以“鬼才”之称,一部短篇小说《满月儿》就让广大民众对风格清新明亮的贾平凹印象深刻,然而其后期创作的《废都》一改以往朴实之风,以大无畏的胆识冲破了长期以来被禁锢的艺术禁区,作品大胆超前的描写,无疑激发了民众潜藏的窥视心理,但由于其精神内涵与社会的态度极为不符,十几年来外界对作品的质疑声始终不绝于耳。
一、对《废都》的认识和理解
文学是对现实的间接反映,文学的创作总是与社会的发展及时代的潮流密切相关,作者对现实认识的态度和理解,对文学最原始的创作初心和追求,势必影响和制约着文学作品的具体内容。《废都》融合了作者对现实的理解,寄托了作者的创作追求。
(一)作者的创作追求
《废都》因其大胆超前的描写在中国文坛遭禁,却在法国获得了费米娜文学奖。贾平凹的创作风格贴近现实生活的真实,以近乎写实的笔触描写其对劳动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需求的细致观察,表现其对社会和时代的关怀与热爱,同时也融入了自身的辩证思考与深刻认识。贾平凹在参加民间庆祝酒会上作了这样的坦言,“我写作是我的生命需要写作,我并不要做持不同政见者,不是要发泄个人的什么怨恨,也不是为了金钱,我热爱我的祖国,热爱我们的民族,热爱关注国家的改革,我是以我的观察和感受的角度写这个时代。”[1]对于自己的创作追求,贾平凹曾这样说过,“我的出身和我的生存环境决定了我的平民地位和写作的民间视角,关怀和忧虑时下的中国是我的天职。”[2]贾平凹的文学作品吸收了西方作家的创造方式,贾平凹的创作实际上是对真善美的追求,也正是因为作者对整个民族的热爱与关怀,才敢于大胆质疑和直面社会现实存在的不合理,并利用文学创作进行深刻地揭露和批评。
(二)《废都》的主要内容
贾平凹的《废都》以古都西安为背景,围绕主人公庄志蝶的生活日常与情感纠葛,展现了西京城的社会风俗面貌,以及表现知识分子在物欲横流的环境中异化和堕落的过程,和面对时代迁徙内心无所依靠的彷徨与焦灼,直面知识分子精神与命运的悲剧。《废都》从琐碎的日常着手来演绎人物命运的悲剧,作品对当代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的描写,形象表现了社会变革时期广大民众不到新方向的苦闷、迷惘、压抑、沉沦等一系列的复杂心情,烘托出人文精神丢失的荒凉气氛。
二、对“废都现象”的认识和理解
然而就是这样一部被民众和评论家一度批判的文学作品,《废都》却在刚出版问世的初期受到了民众读者热烈的追逐,人们在茶余饭后讨论的话题几乎没有离开过贾平凹和他的作品,一时间文学界呈现出奇特的现象:一边是拥有大规模的读者,一边是持续不断的质疑批判声;一边是以格调低下的名义查禁,一边是受到其他国家的热烈追捧。在短时间内无论是贾平凹,还是他的作品《废都》都经历了大起大落的状态,也因此形成了1993年文学界轰动一时的典型、独特的“废都现象”。
(一)“废都热”
北京当地的多家报刊或杂志社争相用大篇幅的版面刊登贾平凹的个人生平介绍、发表的相关文章或作品,尤其是对其作品《废都》及后记内容的大肆宣传,几乎占满了大报小报的头版头条,一时间全国范围内大肆吹捧《废都》,抬高了贾平凹的文学地位和影响力,也煽动了读者对贾平凹和《废都》的好奇
心。“废都热”的现象也让贾平凹名声噪起,无论是他前期还是后期的文学作品都瞬间红遍了大街小巷,其一时炙手可热的程度,夸张到书市刚上架的短短十几秒几乎被喜爱的读者一抢而空,几乎是贾平凹踏离家门半步就能被附近疯狂的读者围堵得难以前行。
贾平凹简介(二)难得批评
《废都》之所以轰动文学界,引起读者的争论话语,正是因为在《废都》作品中,作者贾平凹对男女情感的原始冲动展开了直白地描写,对当时的社会主流思想而言是一种赤裸的挑衅,直接地冲击民众的传统思想意识。然而在《废都》出版乃至掀起大规模的“废都热”之后,对《废都》的扫黄行动却迟迟没有搬上文学舞台,不加干涉,甚至于对批评《废都》的同志横加指责其不懂现代社会,不懂现代人,形成了难得批评的文化怪圈。
一本书能引起众多读者的关注,就证明了这本书自有它的文学价值,就有传承下去的意义。即使文学市场仍有对贾平凹《废都》批评与质疑的声音,但不能否定的是,《废都》的确是贾平凹文学创作的再出发,是对文学艺术革新的探寻与摸索,更是以超前的眼光和卓越的胆识大胆冲破现代文学禁区的尝试,借用笔锋的描绘深刻表达作家对时代的客观认识,赤裸裸地揭露某些丑恶嘴脸,叫人深思和反省。
参考文献:
[1]韦建国.贾平凹谈民族文学的世界性的[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1).
[2]肖云儒.高老庄评点本[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3:357.
作者简介:林琳(1995-),女,广东梅州,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人文与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语文)。
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