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个好儿子》教案
【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能力
学习作者用平实的语言叙写生活琐事表达感情的方法。
②过程和方法
品读课文,品味作者对母亲的朴实而真挚的深情。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文中亲情,接受情感洗礼,讲述并学写“亲情”故事。
【教学重点】
学习作者用平实的语言,选择生活琐事来表达至爱亲情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阎维文的《母亲》,一个家庭,哪怕家徒四壁,但只要有一个勤劳、善良、乐观的母亲,这个家庭就是成长的圣殿。母亲在哪里,爱就在哪里。今天,让我们随着贾平凹一起感受亲情,体味母爱吧!
二、设疑激探,自主学习
1.作者简介
贾平凹(wā),1952年生,陕西丹凤人,当代作家。代表作品有短篇小说《满月儿》;长篇小说《废都》、《秦腔》;散文《丑石》、 散文集《爱的踪迹》等。作品获“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等。贾平凹简介
2.字词积累
笨拙  擀面  苞谷糁  有口皆碑  委曲求全
偌大  麦麸  晌午  拗不过    破涕而笑
三、合作讨论,共同探究
1.《我不是一个好儿子》中“母亲”既是平凡的,又是伟大的,文中表现母亲的“平凡”的生活琐事有哪些?
①“我”写字的时候眼睛在不停地眨,母亲就操心“我”受苦;
②母亲为“我”和孩子缝制过冬的衣物;
③因过不惯城里的生活,母亲每次都高高兴兴来“我”家,而每一次都生了气回去;
④父亲去世后,“我”寄钱给母亲,她却舍不得花,想攒起来整着给“我”;
⑤“我”要她逢集赶会去买零嘴吃,她买回了许多糖,分给到她那儿的别家的孩子吃;
⑥母亲操持家里的吃穿琐碎,事无巨细,日夜操劳;
⑦平日里攒下的鸡蛋,母亲自己不舍得吃,大都用来招待来客;
⑧每年院里的梅李熟了,她总是要给在外地工作的儿子留着;
⑨“我”得病住了院,母亲悲伤得落了泪,冒着风雪来城里看“我”。
2.作者选择的这些生活小事能承载起展现“亲情”这个厚重的主题的任务吗?请分析。
明确:善于从小处着笔,叙述日常琐事,产生无限感人的力量。(用“以小见大”的手法表现“母爱”)
板书:
母亲对“我”:爱——平凡(9件事)               
          伟大(勤劳、善良、本分、隐忍、不求回报等)   
我不是一个好儿子
“我”对母亲:爱——只能寄钱以求心安理得地工作   
四、学生展示,教师点拨
1.母亲有哪些“平凡”的品质?
明确:勤劳、善良、节俭、无私、细心。
2.作者为什么说自己“不是一个好儿子”?
明确:母亲为我做的太多太多,而我能为母亲做的又太少。直到现在还让母亲为我牵挂,这种不对等的爱使我对母亲充满了感激,却又由于种种原因无法全力报答,因而十分愧疚,觉得自己不是一个好儿子。
3.文本在写作技巧方面有什么特点?
①情融于事,以事显情,以情动人。
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一些家庭生活琐事,这些琐事中,渗透了作者与母亲之间真挚深厚的母子感情,读来感人肺腑,而无琐碎之感。
②细节真切,血肉饱满。
文章的时间跨度很大,有写作本文近期的事,也有作者求学期间甚至小时候的事。无论什么时候的事。都饱含着作者的深情。这种深情通过具体、生动的细节表现出来,使文章血肉饱
满,很有感染力。如在写母亲打牌时有这样一个细节:“她养过几只鸡,清早一开鸡棚——要在鸡屁股里揣揣有没有蛋要下,若揣着有蛋,半晌午打牌就半途赶回来收拾产下的蛋……”符合母亲的身份,带有强烈的农村生活气息,生动地表现了母亲的勤劳、精细。
③细微处传精神,简略处见深度。
文章主要内容是作者与母亲之间的感情:母亲对“我”的爱和影响;“我”对母亲的爱和歉疚。除此之外,文章中还几次写到父亲,几次写到自己的一些遭遇。这些细微、简略的地方,对写母亲或是铺垫,或是映衬,或是拓展,使文章的内容和思想内涵都更加丰富,文章的意境也更加深远,表达的感情更见深度。
④语言明白如话,朴素感人。
文章的语言非常朴实,毫无雕琢修饰的痕迹。读来.就如一位老友坐在自己对面,把自己的心事和感受如话家常地说来,不知不觉之间,已使我们感动得流泪。
启示:来自生活、来自心灵、来自真情的文字,才有打动人心的艺术力量。
五、巩固提高,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题。
六、情感升华
莎士比亚说:“母爱胜于万爱。”爱是相互的,只享受被爱而不去爱,只能说明我们自私或者还不成熟,还不懂事。作者说他“不是一个好儿子”,你觉得自己是一个好儿子或者好女儿吗?请以“母亲(或父亲),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段话,表达你对母亲(或父亲)的爱或某种愧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