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方药配伍与质量转化规律
成都中医药大学 张家礼
概 述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质”是事物自己的一种规定性,质的规定性的来源,首先在于事物自己内部矛盾的特殊性。”量”的规定性只是标志着事物的存在和发展的规模,量的不同不一定就意味着事物在实质上有所不同,但因量和质有互相依赖的统一性,所以在事物的运动发展过程中,量变和质变会不断地互相转化。
研究质变量变规律,是提醒人们要“见几教师节感想”而作。
• 几:音“机” ,引申:量变,易经上的“几”,是“几者动之微”的意思,即事物发展过程中出现了新事物的苗头,就是发现有微小的量变,就要想到有朝一日会发展到质的改变,所以凡事一发现苗头,开始在萌芽状态就要抓。
• 易经讲解《金匮要略》在其方剂配伍中也同样巧妙地运用了这一质量转化规律,其中的代表方当首推桂枝汤。桂枝汤在药物用量上也体现了质与量的辩证关系。从桂枝汤每味药的用量中,可以看出各药都要掌握一定的度,受着量的支配。桂枝与芍药的用量都是三两,是相等的,这就是要把握的”度”,否则就不能称之为桂枝汤。
• 《金匮》方剂配伍中的质量转化规律,归纳起来,约有以下六方面:
• 电脑壁纸星空(一)重视单味药的量变所产生的质变
• 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药物也是这样,临床上的合理用药,必须要求药物的剂量准确。单味药用量的多寡,会产生迥然不同的功效,临床中,几乎所有单味药的用量,均需与证情符合,才可提高疗效:
• 如仲景在甘草泻心汤与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中所用黄连的量与它药比较,都算最战徐州
小量,为一两(合现在一次服用量一钱),功在健胃为主,而清热次之;但在白头翁汤、葛根芩连汤中所用黄连则为三两,便变为清热燥湿止痢为主了。
• 又如《金匮要略》中的:麻黄加术汤、乌头汤、射干麻黄汤、厚朴麻黄汤、小青龙汤、甘草麻黄汤、麻黄附子汤、越婢汤等方中的麻黄,用量均在三两以上,有的甚至重达六两。因为这是针对寒邪在表或寒饮水气较重的证候,故取麻黄发汗宣肺、散寒平喘作用,用量偏重。但是《金匮要略》中的麻杏薏苡甘草汤、桂枝芍药知母汤、桂甘姜枣麻辛附子汤等方中所用麻黄,轻者仅半两,重则二两,是针对风湿在表或阳气大虚的水气病患者而用,故欲取麻黄祛风去湿或温经通阳之效,而用量偏轻。
• 临证中,有重用白通汤之附片治阴盛格阳证者,例:秦××,13岁,患伤寒重证,发热二十余日不退。晨轻夜重,面青黯,两颧微发红,口唇焦燥而起血壳,日夜不寐,人事不省,呼吸喘促,时而昏迷无神,时又见烦乱谵语,而手乱抓有如撮空理线。食物不进,小便短赤,大便已数日不通,舌苔黑燥,不渴饮,喂水仅下咽二三口,多则不吮。脉象浮而空,重按无力。
• 此系伤寒转入少阴,阴寒太盛,阴盛格阳,心肾不交,致成外假热而内真寒之阴
极似阳证。外虽现一派燥热之象,内则阴寒已极,逼阳外浮,将有亡脱之势。法当大剂扶阳抑阴,回阳收纳,交通心肾,方可挽回。若误认热证,苦寒下咽,必危殆莫救。拟白通汤加肉桂:附片250g 干姜50g 葱白4茎 上肉桂15g(研末,兑入)
• 根据仲景用药的精神,药量的轻重当紧扣该病之病机,提示我们要重视对中药药量学的研究。仍以柴胡为例,小剂量2~5g能升举阳气,用于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者;中剂量5~10g,能疏肝解郁,用于情志不畅,肝气郁滞者;大剂量用10~30g(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小柴胡汤中重用柴胡咖啡减肥24g),主要用于解肌退热,针对外感之邪郁于肌表而致的发热恶寒、头身疼痛、咳嗽鼻塞等,或邪在少阳往来寒热等,以引邪外达;若用于和解少阳枢机,一般在10~15g之间。
• (二)复方中单味药物的变化引起全方质的变化 中国报纸排名
• 一首复方的作用是随该复方内每味药物质与量的变化而发生质的变化的,若其中的某一味药物发生变化(其它药物的质与量不变时)即能决定全方作用(质)的变化。
• 比如:
• ①《金匮》中的苓桂剂苓桂甘枣汤、苓桂术甘汤、桂苓五味甘草汤三方,都用了茯苓、桂枝、炙甘草三味药通阳化饮、健脾利尿。若配大枣十五枚补土制水,即为发汗伤阳、肾中水邪上逆、欲作奔豚的苓桂甘枣汤,因而具有通阳降逆、补土制水的作用;若配白术三两健脾燥湿,即为脾胃阳虚、饮停心下之狭义痰饮病的苓桂术甘汤,具有健脾燥湿、温中降逆、行水化饮的作用;若配五味子敛气归元、养肾补心,即为下焦阳虚,支饮随冲气上下妄动的桂苓五味甘草汤,具有敛气平冲、通阳化饮、降逆缓急之效。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