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理论与实践(笔译)》教学辅导(一)
翻译的标准
几位著名翻译家关于翻译标准的论述:
严复: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则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
易曰:修辞立诚。子曰:辞达而已!又曰:言之无文,行之不远。三者乃文章正规,亦即译事楷模。故信达而外,求其尔雅。
(现代汉语译文:
翻译工作有三项不易做到的事:忠实于原文,译笔流畅明白,文字典雅。要做到忠实于原著已很不容易,而如果只注意准确却忽略了译笔的通达晓畅,那么,即使译出来也等于没有译。可见译笔的流畅是应予重视的。
《易经》指出:做文章要讲究辞藻的优美和主题的正确。孔子说过:做文章,不过是把意历史手抄报内容
思表达得确切罢了。又说:语言文字枯燥无味,就不能扩大影响。可见,文字的准确、流畅、优美乃是做文章所必须遵循的原则,也同样是搞翻译的标准。因此,除了准确和流畅之外,还要求典雅。)
马建忠:译成之文,适如其所译而止,而曾无毫发出入于其间
一书到手,经营反复,确知其意旨之所在,而又摹写其神情,仿佛其语气,然后心悟神解,振笔而书。
国际消费者权益日
鲁迅:凡是翻译,必须兼顾两个方面,一当力求其易解,一则保存原作的丰姿。
傅雷:以效果而论,翻译应当象临画一样,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
文学既然以整个社会整个人类为对象,自然牵涉到政治、经济、哲学、科学、历史、绘画、雕塑、建筑、音乐,以至天文地理、医卜星象,无所不包。……象巴尔扎克那种工笔画,主人翁住的房子,不是先画一张草图,情节就不容易理解清楚。
钱钟书:文学翻译的最高境界是。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能不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有的风味,那就算得入于‘化境’。
朱生豪:第一在求于最大可能之范围内,保持原作之神韵;必不得已而求其次,亦必以明
白晓畅之字句,忠实传达原文之意趣。
  在2000年翻译史上,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提出了各种翻译标准,这些标准大致可以分为三类(根据柯平的分类):
(1)以作者或读者两方中某一方为主要者眼点的原则。即“直译”和“意译”。这两种方法作为实际翻译中具体用到的两种方法,是可以并存的。但是如果把它们当中的任何一种奉为翻译的标准,来统率翻译实践,并然会大成问题。代表人物:道安,支谦
2)同时考虑作者和读者的翻译标准。这一类标准为数最多,说明大部分翻译者对翻译的理解是全面的。代表人物1)唐代的玄奘提出既须求真,又须喻俗
2) 泰特勒:译文应完全复写出原作的思想;译文的风格和笔调应与原文的性质相同;译文应和原作同样流畅。3 鲁迅:凡是翻译,必须兼顾着两面,一当然力求其易解,一则保存着原作的丰姿。4)严复:信,达,雅。他主张的“信”示“意义不背本文”,“达”是不拘泥于原文形式,为“达”也是为“信”,两者是统一的。他所谓的“雅”,是指脱离原文而片面追求译文本身的古雅。因此他自己遵循“与其伤雅,毋宁失真”,因而译文不但艰深难懂,又不忠实
闪通臂
于原文。但作为翻译标准,这三个字提法简明扼要,又有层次,主次突出;三者之中,信和达更为重要,而信和达二者之中,信更为重要。
3)从美学角度提出的翻译标准。代表人物:大骨棒1)傅雷的伸似,他提出:以效果而论,翻译应当像临画一样,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2)钱钟书的化境2020四川高考作文,他提出: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能不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有的风味,那就算得‘化境’。3)许渊冲的意美、音美、形美他指出:意美是最重要,音美是次要,而形美就更次要了。我们要在传达原文意美的前提下,尽可能做到三美齐备。
结论:以上的翻译标准都有不足之处:1)玄奘和鲁迅的标准比较笼统;2)泰特勒没有考虑到可译度的问题,实际上,译文在意义和风格笔调方面的损失是不可避免的,完全复写出原文的思想,即使在理论上可能做到,在实际翻译中也难以实现。
3)傅雷等人的翻译标准只适合于文学翻译,而且要求过高,很难适用。
因此,我们应该基于翻译理论,提出内容具体,具有一般适用形的翻译标准,作为指导翻译实践的依据。
因此,我认为意义相符、功能相似为合适的翻译标准。功能反应的是文本的整体效果,该效果必须通过意义的表达来实现。
意义相符是指指称意义,言内意义和语用意义相符。
指称意义是词语,句子和篇章反映的客观世界。易经讲解如:太阳:sun;年饭: the meal on the eve of the Spring Festival.
语用意义是指联想意义或象征意义。多数文字符号都具体指称意义和语用意义。如:年饭:family reunion meal on the eve of the Spring Festival. 张大嫂:Mrs.Zhang. 比张大嫂年轻的人称她“张大嫂”,一般只具有指称意义;如果年长的人称她“张大嫂”,除了指称意义,还有语用意义,表示亲热或敬重。
言内意义是词语成分之间、句子成分之间和篇章之间的关系所反映的意义。如:千山鸟飞绝,万径人综灭。From hill to hill no bird in flight; From path to path no man in sight. 此句子是通过修辞对偶表现其言内意义。
因此,更为适用的标准可以是:意义相符,功能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