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路难》(其一)
李白
课程类型:新课
教学课题:《行路难》(第1课时)
时间分配:45分钟
教材分析:《行路难》(其一)选自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最后一课《诗词三首》的第一首诗。主要写了诗人在友人为自己送别的宴席上,感叹自己政治路途上的坎坷遭遇,心中不免抑郁苦闷,但他仍希望有一天能实现自己的抱负,表现了他对人生前途的信心,体现了他的乐观豪迈的气概。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接触了许多古诗,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但对于独立理解诗歌主旨的能力还有待提高,需要教师加以引导点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把握“珍羞、直、塞”等重点字词的读音和意义;把握“碧溪垂
钓”“梦日乘舟”的典故;把握用典、夸张、反复等修辞手法的妙处。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法,把握诗歌节奏、韵律;通过点拨法,领会诗人心境
由苦闷——无奈——希望——茫然——自信的变化过程;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法,分析诗人形象,把握诗人怀才不遇仍旧乘风破浪,追求自己远大理想的主旨和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体会李白面对困难和不利百折不挠,对理想执着追求
的心境,培养勇于扬帆起航、追求远大理想的决心。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对重点字词、诗歌节奏韵律的把握;对用典、夸张、反复等修辞手法的妙处的把握;诗人心境变化过程的把握。
教学难点:对李白形象的分析,对李白面对坎坷保持乐观,追求自己远大理想的人生志
向的把握。诗歌浪漫主义风格的体现。
教学方法:朗读法;点拨法;圈点勾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2分钟)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世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这是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对李白的描述,在杜甫的诗中,李白是豪气纵横,狂放不羁的,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李白的《行路难》,轻叩诗人李白的心扉,看看面对困境,李白是怎样的心境。
(二)作家、作品简介(2分钟)
1、作家简介: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其诗想象丰富,夸张奇特,形成了飘逸、奔放、雄奇、壮丽的风格。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
2、解题:行路难是乐府古题,“乐府”指能够配乐的诗歌,乐府诗是一种古体诗。
3、写作背景:
公元742年(天宝元年),李白奉诏入京,担任翰林供奉。却没被唐玄宗重用,还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两年后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李白被逼出京,朋友们都来为他饯行,求仕无望的他深感仕路的艰难,满怀愤慨写下了此篇《行路难》。《行路难》一共有三首,我们要学习第一首。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5分钟)
1、学生初读课文,读准字音,初步感受诗歌节奏。
如:樽(zūn)投箸(zhù)冰塞(sè)川太行(háng)歧(qí)路
2、听朗读录音,划分节奏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3、学生再读诗歌,初步感受诗歌的感情基调。
明确:这首诗歌的感情基调是:苦闷、激越昂扬。
(四)精读课文,分析内容(25分钟)
主问题:结合诗歌内容,试着分析李白的心境变化过程是怎样的?
明确:苦闷—无奈—希望—迷茫—自信
1、结合写作背景,诗人写这首诗是在友人为自己送行的宴席上,在宴席上,诗人的心境是怎样的?(茫然)诗人是怎样表现他的茫然的?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樽:盛酒的器具。
斗十千:一斗值十千钱,形容酒美价贵。
玉盘:精美的食具。
珍羞:珍贵的菜肴。羞:同“馐”,美味的食物。行路难其一李白
直:通“值”,价值。
投箸:丢下筷子。
箸(zhù):筷子。
不能食:咽不下。
茫然:无所适从的样子。
疏通文意:金杯中的美酒一斗价十千,玉盘里的菜肴珍贵值万钱。我放下杯筷不愿进餐;拔出宝剑环顾四周,心里一片茫然。
分析:运用夸张的手法,极言食物的美味、酒的清醇,宴会的欢乐。反衬,使诗人的苦闷之情更加强烈。连用四个动词“停、投、拔、顾”四个动词,面对清酒放下杯子,面对美食搁下筷子,拔出剑环顾四周,形象地显示了内心的苦闷忧愁。
2、“欲渡黄河”、“将登太行”是写实吗?诗人为何会有这种感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塞:堵塞。
太行:太行山。
疏通文意:想渡黄河,冰雪却冬封了河川;想登太行山,大雪遍布高山。
分析:诗人以自然界道路的艰险,象征仕途的艰险、人生的艰难。以“黄河”“太行山”象征自己的远大理想,自己想要辅佐明君,建功立业,但世路艰难,邪恶的势力像冰雪一般地堵塞了他前进的道路,李白是一个拥有着豪情壮志的诗人,他满怀希望的奔赴长安,准备在长安大展拳脚,实现自己的伟大抱负,却被“赐金放还”,这和他诗中所写的“欲渡黄河”却“冰塞川”“将登太行”却“雪满山”相符。在这种境遇中,他感受到了怀才不遇,仕途受阻的无奈和茫然。
3、面对重重困难,李白并没有放弃,而是借助两位古人的故事抒发自己的情怀,那么,他想通过这两个故事传达出他怎样的心境?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闲来:空闲的时候。
忽复:忽然又。
疏通文意:像姜尚垂钓溪,闲待东山再起;又像伊尹做梦,他乘船经过日边。
典故:“垂钓碧溪”:用姜尚的故事。传说姜尚未遇周文王时,曾在渭水的蟠溪上钓鱼,后遇西伯姬昌(即周文王)而得重用,助周灭商。
“乘舟梦日”:用伊尹故事。传说伊尹在受商汤重用前忽然梦见自己乘船从日.月旁边经过。不久,伊尹果然受到商汤的聘用,助商灭夏。(诗人用这两个故事是为了表明自己虽遭权贵的排挤,但对从政仍有所期待,仍希望有一天会被朝廷起用,为国家做出一番事业的强烈愿望)
分析:运用典故,姜尚和伊尹在未受重用之前,和李白有一定的相似之处,李白在仕途受挫的现状下,想到的是伊尹和姜尚,表现了他希望像他们二人一样受到重用,实现自己的抱负。想到这两个历史人物的故事,表示自己对前途有了一定的希望和信心。
4、古人的故事都过去了,回归现实,李白对他的遭遇又有怎样的感叹?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歧路:岔路。
安:哪里。
特殊句式:今安在倒装句,宾语前置
疏通文意:人生道路多么艰难,多么艰难;歧路那么多,如今又身在何处?
分析:1、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从语气和感情上强调行路难,表现了心中的愤懑。2、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语气更强烈,表现了内心的焦虑。3、短句的运用,节奏短促,简短有为。
当他的思路回到眼前现实中来的时候,又再一次感到人生道路的艰难,表达了诗人对理想抱负不能实现的感叹或感慨、迷茫等。
5、李白发出“多歧路,今安在”的感叹,那么他选择继续前进还是就此放弃?体现了李白怎样的心境?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长风破浪:比喻实现政治理想。
会:副词,“一定、必然”的意思。
云帆:高高的船帆。船在海里航行,因天水相连,船帆好像出没在云雾之中。
济:渡。
疏通文意:相信乘风破浪的时机总会到来,到时定要扬起征帆,横渡沧海!
分析:直抒胸臆,即使自己遭遇重重困难,也不放弃,诗人在沉郁中顿起,坚定了自己“长风破浪”的决心。面对挫折却自强不息、乐观自信,全然不像诗歌开头那般沉闷,他最终选择了直面困难,在沧海中勇往直前,努力实现自己的伟大理想。这时,李白是自信且勇敢的。
(五)研读课文,分析内容(8分钟)
1、诗歌以行路难为诗眼,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李白面对的种种困难,那么,你从中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李白?表现了李白怎样的人生感慨和精神追求?(结合诗句回答)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总结:我们看到的李白不是一个面对困难自怨自艾的人,而是勇敢的和它抗争,在困难中仍充满信心,乐观洒脱,为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抱负百折不挠,展现了诗人摆脱困难的强大精神力量。
2、李白的诗歌以浪漫主义著称,这首诗是如何体现其浪漫主义风格的?
(1)巧用历史故事(姜尚、伊尹)
(2)夸张的描写,形象的比喻
(3)跳跃式的结构,全诗共十四句,八十二个字,在七言歌行中只能算是短篇,但它跳荡纵横,具有长篇的气势格局。其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他百步九折地揭示了诗人感情的激荡起伏、复杂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