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安全管理体系基本知识一、运行模式
(一)按ISO14001建立的环境管理体系,不仅是一个结构化的完整体系,而且是一个动态的、不断改进、不断完善的体系。
(二)环境管理体系是“整个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包括为制定、实施、实现、评审和保持环境方针所需的组织机构、策划活动、职责、惯例、程序、过程和资源。”
(三)根据上述定义,环境管理体系的实施与运作应围绕方针展开。环境方针是环境体系每一次循环的出发点和归宿。整个环境管理体系的运作是从确立环境方针开始的。随后进行的“策划”,可以看做是如何实现环境方针的策划。“实施与运行”那么是对策划的实施并使环境管理体系投入运行。“检查和纠正措施”是运行过程中的经常工作,是保持和改进环境管理体系的措施。最后“管理评审”是对整个循环过程的总结,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如果发现环境方针和目标方面存在问题,那么需要提出修改方针的任务。循环到此为一周,通过方针、目标等的修订,又开始新的循环。如此周而复始,组织的环境状况会随着每次目标的实现而改善和提高。整个环境管理体系运行的直接目的和任务就是保证环境方针及其承诺的实现。
(四)环境管理体系的运行模式是PDCA循环,循环不是目的,目的是改进。环境管理体系的效果是通过持续改进得到的。所以,这17个要素不仅不是孤立的,而且也不是永远静止的,它们都要通过体系的不间断运行而不断完善,不断改进。
二、体系要素的逻辑关系
(一)在环境管理体系中,各要素不是孤立存在的,也不是简单地组合,它们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内在联系,互相结成一个有机整体。因此,在把握环境管理体系要素进,既要搞清楚第个要素的内容和实质,更要注意把每一个要素看作是环境管理体系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把它们放到环境管理体系这个整体中去考察,才能更深刻理解每一个要素的地位,作用以及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
(二)总体看,要素之间存在着内在逻辑联系,它们之间有些呈因果关系(如:因素与影响),有些是传递关系(方针——目标——指标——方案),还有许多要素是可以同时或重复涉及的(如检查与纠正措施、运行控制、记录、监测)。按在环境管理体系中的作用,要素中一部分是构成主体框架,体现其基本功能的关键要素,另一部分是对主体的支持作用,对实现基本功能起保证作用的辅助要素。前者:方针、因素、法规、目标、方案、机构、运行控制、监测、审核、评审;后者:培训、交流、文件及管理、应急、不符合措施,记录。
(三)正确把握、深刻理解环境管理体系要素是搞好环境管理体系建设的关键,也是作好环境管理体系审核的关键。
三、相关知识
环境——组织运行的外部存在,包括空气、土地、自然资源、植物、动物、人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的关系。
环境因素——一个组织的活动、产品或服务中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要素。重要环境因素是指具有或能够具有重大环境影响的环境因素。
环境影响——组织的活动、产品或服务全部或部分地给环境造成的任何有害或有益的变化。
环境方针——组织对其全部环境表现(行为)的意图与原那么的声明,它为建立组织的环境行为及环境目标和指标提供了一个框架。
环境目标——组织依据其环境方针规定自己所要实现的总体环境目的,如可行应予以量化。
环境指标——直接来自环境目标,或为实现环境所需规定并满足的具体的环境表现(行为)要求,它们可适用于组织或其局部,如可行应予以量化。
环境管理体系——全面管理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包括制定、实施、评审和保持环境方针所需的组织机构、策划活动、职责、操作惯例、程序、过程和资源。
环境绩效(行为)——组织基于环境方针、目标和指标,对它的环境因素进行控制所取得的可
测量的环境管理体系结果。
环境管理体系审核——客观地获取证据并对照审核准那么予以评价,以判断组织的环境管理体系是否符合所规定的环境管理体系审核准那么的一个以文件支持的系统化验证过程,包括将这一过程的结果呈报管理者。
污染预防——旨在避免、减少或控制污染的各种过程、惯例、材料或产品的采用,可包括再循环、处理、过程更改、控制机制、资源的有效利用和材料替代等。
注:污染预防的潜在利益包括减少有害的环境影响、提高效益和降低成本。
持续改进——强化环境管理体系的过程,目的是根据组织的环境方针,实现对整体环境表现(行为)的改进。
注:该过程不必同时发生于活动的所有方面。
相关方——关注组织的环境表现(行为)或受环境表现(行为)影响的个人或团体。
不符合——未满足要求。
预防措施——消除潜在不符合(3.15)原因所采取的措施。
污染预防——为了降低有害的环境影响(3.7)而采用(或综合采用)过程、惯例、技术、材料、产品、服务或能源以避免、减少或控制任何类型的污染物或废物的产生、排放或废弃。
注:污染预防可包括源削减或消除,过程、产品或服务的更改,资源的有效利用,材料或能源替代,再利用、回收、再循环、恢复和处理。
程序——为进行某项活动或过程所规定的途径。
注1:程序可以形成文件,也可以不形成文件。
记录——阐明已取得的结果或提供已从事活动的证据的文件。
组织——具有自身职能和行政管理的公司、集团公司、商行、企事业单位、政府机构、社团或其结合体,或上述单位中具有自身职能和行政管理的一部分,无论其是否有法人资格,公营或私营。
四、环境管理体系的构成
4.1总要求
组织建立一个符合GB/T 24001-2004 idt ISO14001∶2004标准的环境管理体系,在工程项目施工、检修
、吊装运输等项目中,按照组织环境管理体系的要求运作,而且保持并持续改进。组织每年制定下一年度的环境管理体系的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计划,以确保体系的持续适宜性、符合性、充分性和有效性。
4.2环境方针
环境因素识别
法律、法规及其它要求
(1)建立并执行“法律、法规、标准管理程序”,收集和确定与组织环境因素有关的法律、法规和其它要求,明确组织各项活动的准那么和控制标准。
(2)主管部门负责环境法律、法规和其它要求的文件版的获取、确认其适用性,并建立、及时更新组织《环境法律、法规标准和其它要求清单》交由文件管理部门负责整理、归档、保存、借阅。
(3)各组织下属各单位关注国家、地方最新标准、法规和其它要求的变化信息传送主管部门,主管部门确认后定期更新《清单》。
(4)各组织下属各单位根据其业务范围建立所涉及的相关适用《环境法律、法规、标准和其它要求清单》,并报主管部门备案。
目标、指标和方案
目标指标
(1)建立并保持年度目标指标管理程序,按照法律、法规、重要环境因素以及ISO14001要求
制定环境目标指标,使组织的环境目标和指标量化,使其更具有针对性,以符合环境方针的要求。
(2)目标指标应按以下依据进行
组织的环境方针;
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
相关方的要求;
组织重要环境因素;
组织财务运行和经营要求。
(3)管理者代表依据上述要求,组织相应职能部门编制年度环境目标指标管理程序。
(4)各组织下属各单位依据组织年度目标指标管理程序,制定自身应实施控制的分解目标、指标,并报主管部门备案。
(5)当组织的活动、产品、服务发生变化时,管理者代表应及时组织调整环境目标和指标,正常状况下,主管部门组织相关部门收集环境目标指标完成情况的资料,作为管理评审的输入。环境管理方案
环境安全(1)建立并执行环境管理方案控制程序以保证环境目标和指标的实现,从而保持组织环境行为的持续改进。
(2)组织总部环境管理方案由行政部编制,管理者代表审批。
(3)各组织下属各单位制定各自的环境管理方案,由其组织领导批准。
(4)环境管理方案应包括(但不限于):
a、明确要实现的目标和指标;
b、可行的技术措施或实施方案;
c、明确完成的方法和时间及进度要求;
d、规定组织内部各有关职能和层次实现目标和指标的职责;
e、费用分析和预算。
(5)各组织主管部门按环境管理方案要求对方案完成情况进行检查,并及时通报结果,做好记录。
(6)环境目标和指标或其他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时,各相应职能部门应组织有关部门对环境管理方案进行修订或补充,并按上面要求进行审批。
4.4实施与运行资源、作用、职责和权限
管理者应确保为环境管理体系的建立、实施、保持和改进提供必要的资源。资源包括人力资源和专项技能、组织的基础设施、以及技术和财力资源。
为便于环境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应对作用、职责和权限做出明确规定,形成文件,并予以传达。
1、把环境管理体系纳入现行管理体系中,即对组织现有管理机构中相关人员和部门赋予相应的环境管理职责。
2、职责和权限为有效实施环境管理体系的各项要求,明确规定对环境管理有影响的各管理、执行和验
证部门及岗位人员的职责、联络渠道及其相互接口关系。下面以一个组织结构来完善体系运作的职能分配:
(1)总经理
全面主管组织环境管理体系的建立、运作和改进,落实机构职责。
贯彻执行国家和地方的法律、法规、标准。对组织环境管理体系的运行承担最终责任。
制定和批准组织环境方针、批准环境管理手册。
委任管理者代表,明确其职责和权限。
组织对环境管理体系、内部审核结果、环境管理效能进行定期的管理评审。
采取措施,确保环境管理体系所需资源的获得,包括人力资源和专项技能、技术及财力资源。(2)管理者代表
按ISO14001标准的要求组织建立、实施和保持环境管理体系。
批准组织年度环境目标指标。
批准环境管理体系程序文件、重要环境因素清单及组织总部环境管理方案。
协调和监督体系的运行控制情况。
组织环境管理体系内部审核工作。
负责对外重大事项的联络工作(包括与认证机构的联络)。
向总经理汇报环境管理体系运作情况。
(3)副总经理
向总经理报告工作,直接领导属下各职能部门和各组织下属各单位环境管理工作。
监管组织环境管理体系的要求和规定在各组织得到有效贯彻和实施,对主管的部门和工程项目的环境改进状况负责。
(4)总工程师
协助主管工程副总经理组织、指导工程系列的环境管理工作。
主持或参加环境管理重大不符合项、重要环境污染事故的调查处理和审批相应的纠正和预防措施方案。
(5)主管部门
主管组织的环境管理工作,向总经理和管理者代表汇报环境管理体系的运行情况。
培训、意识和能力信息交流
环境管理体系文件
按体系要求,体系应建立十一个确定程序和其它保持体系持续改进的运行程序,其中关于文件要素要求建立的程序是要对体系各要素进行描述并确定相关文件路径,一般情况下把它制定为手册,一般组织有下面描述做法:管理体系文件主要由环境管理手册、环境管理体系程序、工作和作业程序以及表格、报告等文件构成共分五大部分:
1、《环境管理手册》阐述ISO14001中的十七个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并给出查程序文件的途径,扼要叙述了有关的职责。《环境管理手册》是环境管理体系文件的高度概括,阐明组织的环境方针及环境管理体系文件结构层次,是组织环境管理的纲领性文件。
2、公共体系文件——环境管理体系与其它管理体系共用的管理程序文件,阐明了组织在文件管理、内部审核、纠正和预防措施、培训、记录等方面管理方法的文件。
3、环境体系文件——ISO14001中18个要素除公共体系文件涉及某些要素外,其他要素要求的具体执行文件,对实施环境体系的各项活动作出规定的要求和制定实施的方法。
4、工作和作业程序——对具体活动给出操作步骤和方法,也包括各组织下属各单位根据项目施工的需要以及合同要求所制定的作业指导书、内部工作程序等文件。
5、为保证环境管理体系有效运行,各组织下属各单位应结合组织管理手册的规定以及程序文件要求,编制各自的环境管理方案和内部管理程序。
6、环境管理体系文件应包括:
a)环境方针、目标和指标;
b)对环境管理体系的覆盖范围的描述;
c)对环境管理体系主要要素及其相互作用的描述,以及相关文件的查询途径;
d)本标准要求的文件,包括记录;
e)组织为确保对涉及重要环境因素的过程进行有效策划、运行和控制所需的文件和记录。
4.4.5文件控制运行控制应急准备与响应
(1)建立并执行《应急预案(准备)与响应程序》,识别在本组织范围內应进入应急响应的状
况,各方面做好充分准备,在发生紧急情况下,进行应急响应,预防或降低对环境的影响。(2)组织成立应急领导小组,负责指挥协调应急事件的处理工作。
(3)各组织下属各单位安全第一责任人负责本组织的应急准备、响应及救灾抢险的组织、指挥工作。
(4)各主管部门负责制订应急计划,并监督检查应急培训和演练工作。
(5)保卫部门组织消防应急演练和防火布置工作,其主管部门负责评审。
(6)当发生严重事故或出现紧急情况时责任组织应做出有效的反应,实施应急响应行动。一方面设法尽快处理事故,防止事故扩大或尽量减少事故的后果;另一方面,正确判断事故的原因并及时采取必要的应急防护行动以达到保护环境,保护职工的目的。
(7)在事故或紧急情况处理完毕后,应对相应的应急响应措施及《应急预案(准备)与响应控制程序》进行评审或修改。
(8)可行时要对上述程序进行检验。
4.5.检查和纠正措施监测和测量合规性评价
不符合项、纠正与预防措施.
记录控制
(1)根据“记录的控制程序”,收集、填写、标识、检索、保存和处置环境相关记录。
(2)主管部门负责设计环境管理相关的记录表格。
(3)各组织负责做好本组织的环境管理记录。
(4)对环境管理记录要妥善保管,记录应确定归档范围,以及保管方式、标识明确,便于查阅,避免损坏、变质或遗失,记录的保存期按“记录控制程序”的规定执行。
4.5.5环境管理体系审核
(1)在管理者代表组织下,由主管部门按“审核管理程序”的要XX施,以验证各组织环境管理体系的符合性与有效性。
(2)主管部门负责编制年度内部审核计划,管理者代表批准后实施。
(3)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审核小组,按审核计划进行,并将审核内容、日期安排以及审核组成员事先通知被审核的部门。
(4)审核小组成员由与被审核组织无责任关系的内审员组成。
(5)审核完成后审核小组编制审核报告。
(6)被审核的部门领导,应针对审核报告中提出的不符合项或存在缺陷制订纠正措施,及时进行纠正或改进,审核组将对纠正情况和结果进行跟踪检查验证。
(7)全部审核文件应由主管部门妥善保管。并提供作为管理评审的输入资料。
(8)组织下属各单位参照内部审核方法开展监查活动。
4.6管理评审
(1)概述
每年至少一次或在特殊情况下(组织机构和职能发生重大变化、环境质量有严重下降趋势、发生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相关方的严重投诉),由最高管理者组织组织管理层对管理体系进行评审,以确保其持续适用性、充分性和有效性。
(2)评审输入
管理评审的内容包括:
a、环境方针的持续适用性。
b、目标指标的完成及管理方案的实施情况。
c、内部审核的结果及统计分析。
d、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的适用性与相关方的投诉。
e、重要环境问题的纠正和预防措施的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