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系统的结构形态结构:指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种数量、种的空间配置(水平和垂直分布)、种的时间变化(发育和季相)营养结构:是一种以营养为纽带,把生物和非生物紧密结合起来,构成以生产者,消费者,还原者为中心的三大功能类。生态系统:是指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1)以生物为主体,具有整体性特征;(2)复杂有序的的层级系统;(3)开放,远离平衡态的热力学系统;(4)具有明确功能和功益服务性能;(5)受环境深刻的影响;(6)环境的演变与生物进化相联系;(7)具有自我维持,自我调控功能;(8)具有一定负荷力;(9)具有动态的,生命的特征;(10)具有健康,可持续发展特性。生态危机:是指由于人类的盲目活动,而导致局部地区甚至整个生物圈结构和功能的破坏,从而无法恢复到原有状态。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在一定时间内结构和功能上的相对稳定状态,其物质和能量的输入与输出接近相等,即使受到外来干扰,也能通过自我调节(或人为控制)恢复到原有的稳定状态。在自然条件下,生态系统总是朝着种类多样化,结构复杂化和功能完善化的方向发展。成分多样,结构复杂的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强。生态恢复重建原则:自然法则,社会经济技术原则,美学原则。生态危机:是指由于人类的盲目活动,而导致局部地区甚至整个生物圈结构和功能的破坏,从而为威胁人类的生存。
环境安全:是指与人类生存,生产活动相关的生态环境及自然资源基础(特别是可更新资源)
处于良好的状况或不遭受不可恢复的破坏。目前关注的主要问题是:生物安全。生态安全的基本准则:生态效应准则、社会需求准则、经济效率准则。
生态安全收到威胁造成的原因:①经济发展和工业生产对环境的破坏引发的生态安全问题。一个多世纪以来,各国都把追求经济效益的增长放在发展目标的首位,而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没有给予生态环境必要的关注,这种“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模式导致了严重的生态环境污染。同时,在工业化的后期,经济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工业生产在给人们提供了大量所需物质资料的同时,也过度地使用了环境与资源,造成了生态链的断裂,特别是工业社会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对自然资源带来了极大的浪费和破坏,也给生态系统造成了极大的危害。物种在不同地区的盲目迁徙引发的生态安全问题。当人类有了国际交流的时候,就开始有了物种交换,一些地区的物种被引入另一些地区经常发生。随着全球化的步伐加快,物种的异地迁移也更为普遍和盲目,一些物种从一个国家或者地区被故意或无意地引入一个新地区之后对当地的生态系统特别是生物资源造成的威胁,足以构成对国家生态安全的威胁。人口增长引发的生态安全问题。世界人口在近100年里增长约40亿,迅速增长的人口需要更多的房屋、粮食、能源与资源。这种不断增长的需求使地球环境承受着空前的压力,导致世界粮食紧缺、森林减少、土壤退化,对世界资源安全构成威胁。政府不正确的发展政策引发
生态安全问题。20世纪以来,各国政府的职能都有了很大的扩张,政府不正确的发展政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例如美国政府曾拨付了大量的金钱补贴砍伐森林,在西部开发初期,由于缺乏规划和指导,农民大量涌入,曾对生态环境造成灾难性的破坏。
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生态侵略。发达国家利用其经济、技术、资金上的优势,一方面大量进口发展中国家的资源和能源,另一方面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危险废物和垃圾,导致发展中国家资源与能源的枯竭和污染危害日益加剧,从而使发展中国家面临比发达国家更为严峻的生态安全问题。科学技术成果的不当应用。科学技术历来就是一把“双刃剑”,如果对科学技术使用不当,那么科学技术在给人类带来福利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灾难。当前人类面临的生态灾害无不与科学技术的发展有关,因而科学技术成果的不当应用也会引发生态安全问题。生态安全是指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环境资源状况能持续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社会经济发展不受或少受来自于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制约和威胁的状态。即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人类与地球生态系统之间保持着正常的功能与结构。简单地说,生态安全是指生态系统的结构是否受到破坏,功能是否受到损坏,以确保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与资源安全。生态安全的本质内容生态安全是由环境安全,生物安全和生态系统安全组成的,包括自然生态安全,经济生态安全和社会生态安全,也就是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生态
系统的安全。经济的安全构成了生态安全的动力和出发点。生物安全,环境安全构成了生态安全的基石。生态系统安全构成构成了生态安全的核心。生态安全具有战略性,整体性,区域性,层次性和动态性主要特征,它既是区域可持续发展所需要追求的目标,同时又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体系,没有生态安全,生态系统就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从战略意义上来看,生态安全包括两层基本含义:一是防止由于生态环境的退化对经济基础构成威胁,主要指环境质量状况和自然资源的减少和退化削弱了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支撑(生态系统自身是否安全);二是防止环境问题引发人民众的不满特别是导致环境难民的大量产生,从而影响社会稳定,导致国家动荡(生态系统对人类是否安全)生态安全的基本特点:一是整体性。生态环境是相连想通的,任何一个局部环境的破坏,都有可能引发全局性灾难,甚至危及整个国家和民族的生存条件。二是不可逆性,生态环境的支撑力有一定限度,一旦超过其自身修复的阀值,往往造成不可逆转的后果,比如野生动物,植物一旦灭绝就永远消失了,人力无法使其恢复。三是长期性,许多生态环境问题一旦形成,要想解决它就要在时间和经济上付出很高的代价。四是全球性,正如全球经济一体化之后,国与国之间的经济安全密切相关一样,生态安全也是跨越国界的。生态安全保持平衡的四种尺度:一:当人类对资源的需求能在其所占领土的自然范围内得到满足时,生态安全就会得到加强。二:可以通过保持
人类人口间的平衡来得到加强。三:人口与竞争物种间的平衡。四:保持一直处于人体和病原微生物间的最大程度上的平衡可以使生态安全得到加强。社会制度生态化: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法律制度以及公众普及教育符合生态化发展要求,使生态环境和经济协同发展。所谓生态文明,指人类在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按照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生态系统运转的客观规律,建立起来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良性运行机制和谐协调发展的社会文明形式。循环经济的“3R”原则:“减量化”原则属于输入端方法,旨在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的物质量,从源头节约资源使用和减少污染的排放;再利用原则属于过程性方法,目的是提高产品和服务的利用效率,要求产品和包装容器以初始化形式多次使用,减少一次性用品的污染;再循环原则属于输出端方法,要求物品完成使用功能后重新变成再生资源。实现生态文明的基本途径:(1)转变传统观念,建立正确的自然观,科学技术观和社会发展观。在自然观方面,我们必须认识到人类生存资料的有限性和地球的唯一性(2)必须采取合理有致的的方针,控制人口,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3)在全社会树立和普及保护自然环境的法制观念和伦理规范,培育人们的生态文明意识。人口安全:指的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口规模制度,结构合理以及流动有序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不但可以充分满足改过或该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对人才资源的需要,而且也有利于实现改过或该地
区,社会政治稳定。泥石流:是介于流水和滑坡之间的一种地质作用,是一种灾害性地质现象。泥石流经常突然爆发,来势凶猛,可携带巨大的石块,并以高速前进,具有强大的能量,因而破坏性极大。泥石流所到之处,一切尽被摧毁。地面沉降:是指在一定的地表面积内所发生的地面水平面降低的现象。在人口密集的城市,地面沉降现象尤为严重。现在引起地面沉降的原因:人为因素已大大超过了自然因素。因此,现在的地面沉降现象与其说是自然灾害。倒不如称之为人为祸患。我国的人口分布:不平衡,“两密”“两疏”。密指:东部沿海地区密,平原盆地地区密集;苏鲁豫台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500人以上。疏指:西部内陆高原沙漠地区稀少,山区人口稀少。北部西部地区,山区;内蒙古新青藏约占全国面积的1/2,人口只占全国的4%,西藏平均密度不到2人。中国人口分布特点:(1)东南部地区人口多,西北部地区人口少(2)平原盆地地区人口多,山地高原地区人口少(3)农耕地区人口多,牧林地区人口少(4)温暖湿润地区人口多,干旱寒冷地区人口少(5)开发历史较久地区人口多,开发较迟地区人口少(6)沿江滨海临铁路干线地带人口多,交通不便地区人口少。人口老龄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1)必然导致社会老年赡养系数上升,而老年赡养系数的上升意味着社会负担加重(2)对劳动力年龄结构及劳动力供应产生影响,影响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不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3)还将对社会就业和再就业产生影响,老龄人口较
强的劳动能力,参与就业和再就业的竞争,必然会增加社会就业和再就业的压力(4)对教育领域,产业结构,消费领域的影响。主要是青少年比例下降。耕地1/3,淡水1/4,森林1/6均耕地面积仅相当于世界水平的1/3,人均森林面积1/6,人均草原面积1/2,人均矿产资源1/2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1)自然系统:包括城市居民赖以生存的基本物质环境,如:阳光空气淡水土地动物植物微生物等,包括生物组成要素(植物动物和细菌真菌病毒)和非生物组成要素(光热水大气等)(2)经济系统包括: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的各个环节(3)社会系统涉及城市居民社会,经济及文化活动的各个方面,主要表现为人与人之间,个人与集体之间以及集体与集体之间的各种关系。城市生态系统的特点:(1)城市生态系统中消费者和生产者呈“倒金字塔”,即消费者众多,生产者较少,分解者不足,二氧化碳含量多,环境容量小,净化污染能力弱。(环境安全2)城市生态系统是物质和能量的流通量大,运转快,高度开放的生态系统。(3)城市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弱,容易出现环境污染问题。城市生态安全:是指城市环境和生态条件(如食物,居室,大气,水环境,交通及生物环境)对市民的身心健康、生命支持系统的繁衍、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威胁程度和风险大小。光污染:指光辐射(包括可见光、红外线和紫外线)对人类和环境造成污染的现象。现在全世界约有2/3的人生活在光污染里。光污染分为:白亮污染;人工白昼;
光污染;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对策:(1)制定城市总体规划的同时,做好城市生态建设规划(2)建设生态建设,走城市生态建设和可持续发展之路;系统原则,自然原则,生态原则,阶段性原则(3)加强城市生态绿地建设,改善城市生态环境(4)维护和建立城市绿廊道,保护野生生物绿环境(5)保护乡土植物,维护生物多样性:21世纪生态建设的主题是保护本地区的多样性。包括原有生物生息环境的保护和新的生物声息环境的创造。在城市建设中应保护城市中具有地带性特征的植物落。要保护乡土树种及区域性稳定植物落的组成,有节制地引种。乡土树种是构成地方性自然景观的主角,也是反应地区性自然生态特征的基调树种(6)拓展城市绿化空间,增加城市绿化面积。环境污染1按人类活动分:工业,城市,农业环境污染(2根本原因:人类活动和自然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污染物富集:有些污染物被生物吸收后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积累,使得生物体中该污染物的含量达到物理环境的数百倍、数千倍甚至数百万倍这种现象叫做污染物的食物链富集。当前我国水资源眼面临的三大问题:洪涝灾害,干旱和水污染。水分利用效率仅为35-40%,远低于世界先进水平70-80%我国缺水的类型有三种城市生态系统的特点:资源型,水质型,工程型缺水。清洁能源:天然气,水电,核能等。生物多样性:指地球上所有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等),遗传基因以及这些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所构成的生态系统的多样化程度。
生物多样性四种类型:①遗传多样性:生物的遗传基因的多样性。物种多样性:指地球上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生物种类的丰富程度。生态系统多样性:指地球上生态系统组成、功能的多样性以及各种生态过程的多样性,包括生境的多样性、生物落和生态过程的多样化等多个方面。其中生境多样性是生态系统多样性形成基础,生物落多样化可以反映生态系统类型的多样性。景观多样性:指由不同类型的景观要素或生态系统构成的景观在空间结构、功能机制和时间动态方面的多样化程度。生物多样性危机产生的原因:生境的片断化和丧失。不适当的开发,破坏了生物生存繁育的生境,如大面积森林乱砍滥伐,围湖造田,毁林开荒,过度放牧等,破坏和改变生物生存的生态环境,降低生态多样性。同时人类其它的生产和经济活动,也影响生境,如水库,高速公路,铁路都隔离原有整个大面积的生境,造成片断化,从而造成某些生物的生殖隔离,降低遗传多样性。不合理利用生物资源。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利用生物资源,但不合理的利用会造成生物多样性的丧失。乱捕滥猎和乱采滥挖现象始终没有得到有效控制。50年代猕猴因过度捕捉出口,造成种数量剧减,迄今尚未得到恢复;淡水鱼资源由于不断加大捕捞强度和不控制时间,产量急剧下降的同时,种数量也很难回升;许多传统的中药和经济植物由于长期过量采挖和开发利用,致使种数量急剧缩减;在濒临灭绝的脊椎动物中,有37%的物种是受到过度开发的威胁。环境污
染。全世界大气污染最严重的10个城市中国有7个,中国每年排放的污水以8%的速度递增,和经济增长率几乎一致,表明我国的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渤海黄海和东海的赤潮频率呈现上升趋势,爆发间隔越来越短,范围越来越广,损失也越来越大,对生物多样性的破坏无可估计。外来种引入。外来物种的引入严重威胁生物多样性。20世纪40年代,我国引入一种叫水花生的饲料作物,由于该物种适应性强,无性繁殖快,且加上未能有效利用,致使水花生成为苏南地区的一种恶性杂草,遍及农田、水沟和池塘中。人口膨胀。人口的急剧增加必然导致人类对生物资源的需求加剧,自1950年以来谷物、鱼类和木材的人均需求量分别增加了40%100%33%,从而导致对生物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破坏。全球影响。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也受到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影响。一方面,温室效应,额,厄尔尼诺现象,酸雨等全球气候变化造成中国气候的改变,引起一些物种生存环境的变化。另一方面世界其他国家尤其是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国内资源的掠夺也造成很大的损害,比如日本用做卫生筷的木材70%以上来自中国的东北,使得我国大面积的森林被盲目采伐以换取经济价值,造成生态的恶化。耕地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水土流失。由于不重视用养结合,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小,吸附营养物质的能力就低,在流水的作用下营养物质流到耕地以外造成地力下降。不合理灌溉造成土壤盐渍化。在灌溉过程中,不注意灌排结合,造
成盐分在土壤表面积累,导致盐渍化。土壤污染。造成土壤污染的物质很多,有农药、化肥、污水、垃圾和一些未处理的畜禽粪尿等,都可能造成土壤污染。风力侵蚀。在风力较大的干旱半干旱地区,一场大风可能吹走大量表层土壤,导致土壤退化。酸雨也是造成耕地板结的一个原因。耕地质量差带来的主要问题:粮食生产能力低而不稳;农产品成本高效益低;科技进步的作用削减;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受影响;生态环境恶化加速。光化学烟雾:由汽车、工厂等污染源排入大气的碳氢化合物和氮氧化物,在阳光的作用下发生化学反应,生产臭氧、醛、酮、酸、过氧乙酰硝酸酯等污染物,这些参与光化学反应过程的混合污染物所形成的烟雾污染现象。全球变暖:指在一段时间中,地球大气和海洋温度上升的现象,主要是指人为因素造成的全球温度上升。酸雨:是由于空气中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酸性污染物引起的pH值小于5.6的酸性降水。低碳生活:指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要尽力减少,从而减低碳,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从而减少对大气的污染,减缓生态恶化,主要是从节电节气和回收三个环节来改变生活细节。温室效应:又称花房效应,是大气温室效应的俗称。大气能使太阳短波辐射到达地面,但地表向外放出的长波热辐射线却被大气吸收,这样就使地表与低层大气温度增高,因其作用类似于栽培农作物的温室,故名温室效应。生物入侵:指某种生物从外地自然传入或人为引种后成为野生状态,并对本地生态系统造成一定危
害的现象。这些生物被叫做外来物种。外来物种:指出现在其过去或现在的自然分布范围及扩散潜力以外的物种、亚种或以下的分类单元,包括其所有可能存活、继而繁殖的部分、配子或繁殖体。外来入侵物种具有生态适应能力强,繁殖能力强,传播能力强等特点;被入侵生态系统具有足够的可利用资源,缺乏自然控制机制,人类进入的频率高等特点。外来物种的外来是以生态系统来定义的。通常入侵的生物:紫茎泽兰,薇甘菊,空心莲子草,豚草,毒麦,互花米草,飞机草,凤眼莲(水葫芦),假高粱,蔗扁蛾,湿地松粉蚧,强大小蠹,美国白蛾,非洲大蜗牛,福寿螺,牛蛙.生物入侵的途径:自然入侵,这种入侵不是人为原因引起的,而是通过风媒、水体流动或由昆虫、鸟类的传带,使得植物种子或动物幼虫、卵或微生物发生自然迁移而造成生物危害所引起的外来物种的入侵。如紫茎泽兰,微甘菊以及美洲斑潜蝇都是靠自然因素而入侵我国的。无意引进,这种引进方式虽然是人为引进的,但在主观上并没有引进的意图,而是伴随着进出口贸易,海轮或入境旅游在无意间被引入的。如松材线虫就是我国贸易商在进口设备时随着木材制的包装箱带进来的。有意引进,这是外来生物入侵的最主要的渠道,由于缺乏全面综合的风险评估制度,世界各国在引进优良品种的同时也引进了大量的有害生物,如大米草、水花生、福寿螺等。这些入侵种由于被改变了物种的生存环境和食物链,在缺乏天敌制约的情况下泛滥成灾。全世界大多数的有害生物都是通过这种渠道
而被引入世界各国的。生物入侵的危害:①外来物种入侵会严重破坏生物的多样性,并加速物种的灭绝。入侵种被引入异地后,由于其新生环境缺乏能制约其繁殖的自然天敌及其他制约因素,其后果便是迅速蔓延,大量扩张,形成优势种,并与当地物种竞争有限的食物资源和空间资源,直接导致当地物种的退化,甚至被灭绝。外来物种入侵会严重破坏生态平衡。外来物种入侵,会对植物土壤的水分及其他营养成分,以及生物落的结构稳定性及遗传多样性等方面造成影响,从而破坏当地的生态平衡。外来物种入侵会因其可能携带的病原微生物而对其他生物的生存甚至对人类的健康构成直接威胁。外来物种入侵还会给受害各国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土地荒漠化的成因:人类过度放牧和开垦,砍伐森林和破坏地表植被,地下水的过度开发,导致地下水位的大幅度下降,含水层被破坏。生物防治:利用生物及其代谢产物防治植物病原体、害虫和杂草的方法。生物防治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以虫治虫,以微生物治虫,植物病原菌的生物防治。减少甲醛污染法:通风法,植物吸收法,民间流传土方法,活性炭吸附法,光触媒分解法,化学制剂净化法。电磁辐射:自然界中的一切物体,只要温度在绝对温度零度以上,都以电磁波的形式时刻不停地向外传送热量,这种传送能量的方式称为辐射。转基因食品种类:植物性转基因食品,动物性转基因食品,转基因微生物食品,转基因特殊食品。水土流失:指在水力、重力、风力等外力作用下,
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破坏和损失,包括土地表层侵蚀和水土流失。水土流失的危害:①造成耕地生态伤害,水土流失导致土地退化,主要表现为降低土壤肥力、破坏土壤结构、加剧土地荒漠化等。对人类生存环境带来危害,由于人类滥伐森林、陡坡开垦和过度放牧等,加剧了水土流失,致使许多地区出现大面积的光山秃岭,形成了与生物气候带不相适宜的生态景观。加速泥沙灾害和水面污染,加剧了河道和水库淤积,水体污染。威胁城市安全与发展,随着城市化的飞速发展,带来的严重水土流失问题毋庸置疑地摆在了我们面前。泥石流:指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泥石流的形成:地形地貌条件,水源条件,松散物质来源条件。地震又称地动,地振动。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地震分布:可分为时间和地理两方面分布。地震活跃期:地震活动在时间上具有一定的周期性。表现为在一定时间段内地震活动频繁,强度大。地震平静期:另一时间段内地震活动相对来讲频率少,强度小。地震前兆:地下水异常,动物异常,电磁异常。地震类型: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塌陷地震,诱发地震,人工地震。沙尘暴形成的三个要素:强风,沙源,不稳定的空气。足够强劲持久的大风,是形成沙尘暴的动力条件。,也叫雾霾,指空气中的灰尘、硫酸、硝酸、有机碳氢化合物等粒子使
大气浑浊,视野模糊并导致能见度恶化,如果水平能见度小于10000米时,将这种非水成物组成的气溶胶系统造成的视程障碍称为霾(Haze)灰霾Dust-haze),香港天文台称烟霞(Haze)雾与霾的区别在于发生霾时相对湿度不大,而雾中的相对湿度是饱和的(如有大量凝结核存在时,相对湿度不一定达到100%就能出现饱和)一般相对湿度小于80%时的大气混浊视野模糊导致的能见度恶化是霾造成的,相对湿度大于90%时的大气混浊视野模糊导致的能见度恶化是雾造成的,相对湿度介于80-90%之间时的大气混浊视野模糊导致的能见度恶化是雾和霾的混合物共同造成的,但其主要成分是霾。霾的厚度比较厚,可达13公里左右。霾与雾、云不一样,与晴空区之间没有明显的边界,霾粒子的分布比较均匀,而且灰霾粒子的尺度比较小,从0.001微米到10微米,平均直径大约在12微米左右,肉眼看不到空中飘浮的颗粒物。由于灰尘、硫酸、硝酸等粒子组成的霾,其散射波长较长的光比较多,因而霾看起来呈黄或橙灰雾和霾的相同之处都是视程障碍物,但雾与霾的形成原因和条件却有很大的差别。雾是浮游在空中的大量微小水滴或冰晶,形成条件要具备较高的水汽饱和因素。出现雾时空气相对湿度常达100%或接近100%。出现雾时有效水平能见度小于1KM,当有效水平能见度110KM时称为轻雾。雾有随着空气湿度的日变化而出现早晚较常见或加浓,白天相对减轻甚至消失的现象。出现霾时空气则相对干燥,空气相对湿度通常在80%
下。其形成原因是由于大量极细微的尘粒、烟粒、盐粒等均匀地浮游在空中,使有效水平能见度小于10KM的空气混蚀的现象。符号为“∞”。霾的日变化一般不明显。当气团没有大的变化,空气团较稳定时,持续出现时间较长,有时可持续10天以上。 垃圾分类就是将垃圾分门别类的投放,并通过分类的清运和回收使之重新变成资源。 垃圾分类的原则:分而用之原则,因地制宜原则,自觉自治原则,减排补贴,超排惩罚原则,捆绑服务,注重绩效原则垃圾分类的意义:资源的循环利用,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等等(自己写)垃圾分类的优点目前我国的垃圾处理多采用卫生填埋甚至简易填埋的方式,占用上万亩土地;并且虫蝇乱飞,污水四溢,臭气熏天,严重地污染环境。因此进行垃圾分类收集可以减少垃圾处理量和处理设备,降低处理成本,减少土地资源的消耗,具有社会、经济、生态三方面的效益。垃圾分类处理的优点如下:  1减少占地:生活垃圾中有些物质不易降解,使土地受到严重侵蚀。垃圾分类,去掉能回收的、不易降解的物质,减少垃圾数量达60%以上。2、减少环境污染:废弃的电池含有金属汞、镉等有毒的物质,会对人类产生严重的危害;土壤中的废塑料会导致农作物减产;抛弃的废塑料被动物误食,导致动物死亡的事故时有发生。因此回收利用可以减少危害。3、变废为宝:中国每年使用塑料快餐盒达40亿个,方便面碗5—7亿个,废塑料占生活垃圾8—15%1吨废塑料可回炼600公斤的柴油。回收1500废纸,可
免于砍伐用于生产1200吨纸的林木。一吨易拉罐熔化后能结成一吨很好的铝块,可少采20吨铝矿。生产垃圾中有30%—40%可以回收利用,应珍惜这个小本大利的资源。 大家也可以利用易拉罐制作笔盒,既环保,又节约资源。可回收垃圾主要包括废纸、塑料、玻璃、金属和布料五大类废纸:主要包括报纸、期刊、图书、各种包装纸、办公用纸、广告纸、纸盒等等,但是要注意纸巾和厕所纸由于水溶性太强不可回收。玻璃:主要包括各种玻璃瓶、碎玻璃片、镜子、灯泡、暖瓶等。金属物:主要包括易拉罐、罐头盒等。布料:主要包括废弃衣服、桌布、洗脸巾、书包、鞋等。厨余垃圾包括剩菜剩饭、骨头、菜根菜叶、果皮等食品类废物,经生物技术就地处理堆肥,每吨可生产0.3吨有机肥料。有害垃圾包括废电池、废日光灯管、废水银温度计、过期药品等,这些垃圾需要特殊安全处理。其它垃圾包括除上述几类垃圾之外的砖瓦陶瓷、渣土、卫生间废纸、纸巾等难以回收的废弃物,通常根据垃圾特性采取焚烧或者填埋的方式处理。
低碳生活十则拒绝塑料袋 巧用废弃品 原理一次性 提倡水循环 出行少开车 用电节约化 办公无纸化 购物需谨慎 植物长点缀 争做志愿者  在气候压力日趋加大的今天,发展低碳经济、开展低碳城市建设、全面实现低碳生活逐渐成为社会各界共识。然后,一些市民乃至政府官员对实现低碳生活还普遍存在几点疑惑,亟待各方努力,共同破解。这些疑惑具体体现:1
实现低碳生活是否意味着降低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一些市民认为,从节约资源能源、环保以及减少碳排放等角度看,实现低碳生活不仅是件大事,也是件好事。但从低碳生活的要求看,可能会降低人们好不容易提升起来的生活水平。比如人们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事,希望通过购买汽车或者排量大、性能更好的汽车来改善自己的出行条件,希望购买较大的住房来改善自己的居住条件,这些显然与低碳生活格格不入。吉林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教授王宪恩等专家则认为,全面实现低碳生活与保持或提高市民生活水平之间并不冲突,它们的共同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改善人们的生存环境和条件,其中的关键是要到一个结合点,探索一种低碳的可持续的消费模式,在维持高标准生活的同时尽量减少使用消费能源多的产品、降低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福建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杨益生说。低碳生活不是一个落后的生活模式,搞低碳经济并不一定会降低我们的生活品质。在低碳经济环境下,交通便利、房屋舒适宽敞是可以得到保证的,可以采取低碳技术来解决这些问题。如城市中可以利用中水浇灌绿地,利用太阳能灯可再生能源进行照明和日常使用,利用煤层气灯清洁能源作为汽车的燃料,利用污水源、浅层水源、深层高温地下水源、土壤源等可再生能源热泵技术解决建筑的供热等。在山西省朔州市的恢河公园,使用的路灯、地埋灯、庭院灯、草坪灯都是有太阳能提供电源,而且所有的灯具中加入智能控制,实现了白天自动熄灯,晚上自动亮
灯,每年可节约用电80万度左右。当地市民在享受城市建设带来的身心愉悦的同事,无形中节约 了能源资源,减少了碳排放。2低碳生活离城市居民日程生活太过遥远,普通市民是否会“心有余而力不足”?一些市民认为,低碳生活只是一种理论上的设想,对他们来说犹如“遥不可及”的梦想,与他们的日常生活距离太远;也有市民认为,低碳生活是一项系统工程,仅依靠市民自身力量难以实现,与其这样,还不如按日常的生活方式"得过且过" 一些专家认为,城市居民长期以来形成的生活习惯和消费模式,在短时期内确实难以改变。在这种惯性生活模式下,推行低碳生活也可能会带来不便。但这些并不能成为市民拒绝低碳生活的理由,只要人们从细节入手,有改变的决心和愿望,低碳生活完全可以实现。世界自然基金会长春项目办公室工作人员罗星碧说,在阻止全球变暖的行动中,不仅政府、企业需要制定有效的对策,每一个普通人都可以扮演重要的角。从身边的点滴做起,减少个人碳足迹,在生活中培养低碳的生活方式,这不仅是当前社会的潮流,更是个人社会责任的体现。太原市政府副秘书长崔树民接受采访时,从办公桌上拿起一些文件让笔者看,这些文件都是利用废纸背面打印的。不仅如此,他们还把一些空白稍微多一点的纸张做成便签纸,充分利用决不浪费。 "全球气候变化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生存环境,因此需要更多的人参与进来践行低碳的生活方式,为保护环境献一份力。从我们每个人做起,从社区居民、生活方式的改
变做起。实现低碳生活,市民能做的有很多,包括减少高碳能源消耗、绿出行、垃圾物再利用等。"崔树民说。 道和环境与发展研究所可持续发展教育中心高级项目官员张蕙莲说:"低碳生活其实做起来很简单,洗澡水温度调低1度,每次洗澡可减少二氧化碳35;做完饭随手关掉抽油烟机,每天少转10分钟,一年能省12度电。"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曾对个人"低碳生活方式"提出了几项小建议,如把在电动跑步机上45分钟的锻炼改为到附近公园慢跑,可以减少将近1000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不用洗衣机甩干衣服,而是让衣服自然晾干,可以减少2300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休息时和下班后关闭电脑及显示器,除省电外还可以将这些电器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1/3等等。3、低碳生活是城市居民自己的事,政府及相关部门能否当"甩手掌柜"?一些城市的政府及相关部门领导认为,低碳生活主要集中于市民的生活领域,是城市居民自己的事,主要靠市民自己转变观念、加以践行,政府及相关部门一方面无权干涉,另一方面对市民日常生活方式的转变也甚感乏力。专家则认为,政府及相关部门不仅是社会事务的管理者,更是百姓生活的服务者。低碳生活不仅仅是市民的自觉行为,也需要政府及相关部门营造一个低碳生活环境。比如建设低碳小区、扶持垃圾回收利用等"静脉"产业,以及给自觉实行低碳生活方式的市民给予一定的奖励等,这都对形成良好的低碳生活方式具有"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一些市民也反映,希望当地政府及相关部门提供一些实现
低碳生活的信息服务,通过出台一些政策对他们的生活行为进行一些引导。太原、保定等城市通过制订实施涉及各个行业的绿标准、印发低碳生活手册等方式,有效引导了市民的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这些城市的成功实践也证明,政府及相关部门在实现低碳生活过程中,不仅不能当"甩手掌柜",还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推动整个工作的有效开展。酸雨是指PH值小于5.6的雨雪或其他形式的降水。雨、雪等在形成和降落过程中,吸收并溶解了空气中的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等物质,形成了PH低于5.6的酸性降水。土壤污染,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进入土壤并积累到一定程度,引起土壤质量恶化的现象。由于人口急剧增长,工业迅猛发展,固体废物不断向土壤表面堆放和倾倒,有害废水不断向土壤中渗透,大气中的有害气体及飘尘也不断随雨水降落在土壤中,导致了土壤污染。凡是妨碍土壤正常功能,降低作物产量和质量,还通过粮食,蔬菜,水果等间接影响人体健康的物质,都叫做土壤污染物。目前对土壤污染的定义各异,但归结其共同点,可以说,土壤污染:人类活动使土壤中有害物质增加;土壤中某些有害物质超过土壤背景值;当土壤中某些有害物质含量过高,超过土壤自净能力,造成土壤生态系统的破坏。土壤污染的危害,导致农作物减产和农产品品质降低,污染地下水和地表水,影响大气环境质量,危害人体健康。土壤污染的特点,隐蔽性或潜伏性,土壤污染从产生到出现问题通常会滞后较长时间,往往要通过对土壤样品进行
分析化验和农作物的残留检测,甚至通过研究对人畜健康状况的影响后才能确定。比如日本的“痛痛病”,是经过了10~20年之后才逐渐被人们认识。不可逆性和持久性:重金属对土壤的污染基本上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过程,许多有机化学物质的污染也需要较长时间才能降解。如PCBsPAHsPCDDs,这些污染物具有高稳定性、低水溶性和抗微生物降解的特性,一旦受到污染,很难根除。危害的严重性:影响粮食生产,还通过食物链危害动物和人体健康。有报道表明,有地方癌症发病率与土壤污染程度呈线性相关。土壤自净,是指进入土壤的污染物,在土壤矿物质、有机质和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经过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及生物化学反应过程,降低其浓度或改变其形态,从而消除污染物毒性的现象。物理净化——机械阻留、吸附、淋溶、稀释、挥发、扩散等,物理化学净化——离子交换吸附,化学净化——凝聚与沉淀反应,氧化还原、络合与整合、酸碱中和等,生物净化作用——细菌、真菌、放线菌等体内酶或分泌酶的催化作用下,发生各种各样的分解反应。雾和霾同是可以使能见度降低的天气现象但是霾是由浮尘、扬尘等非水成分组成。相对湿度是分辨雾和霾的重要指标:霾,相对湿度较小;雾,则是湿度较大。霾是一种新型的复合空气污染,其本质是人类活动造成的细颗粒物污染,即PM2.5污染(其本质为人为制造)雾霾的成因,遭遇雾霾天气既有气象方面的原因,如大雾天气是污染物难以扩散等;也有污染排放方面的原因,即产业
结构调整不到位、能源上过度依赖煤炭资源等。气温低,当空气容纳的水汽超过最大限度时,多余的水器就会凝结出来,与空气中微小的灰尘颗粒结合,形成小水滴或冰晶,悬浮在近地面的空气层里,成为雾霾。气温越低,空气中所能容纳的水汽也越少,越容易形成雾霾。PM2.5,在雾霾天气中,PM2.5是“罪魁祸首”。主要来源有多个:1.道路扬尘和建筑施工扬尘,占PM2.540%左右。2.汽车尾气。近年来,城市的汽车越来越多,排放的汽车尾气量也越来越多,对城市空气中PM2.5的“贡献”也越来越大。3.工厂制造出的二次污染。4.冬季取暖时燃烧煤炭低空排放的污染物。5.生物质(秸秆、木柴)的燃烧以及焚烧产生的烟尘。雾霾的危害1.危害人体健康,雾霾的组成成分里有数百种大气颗粒物。期中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是直径小于10微米的气溶胶粒子,它能直接进入并粘附在人体的呼吸道和肺叶中,引起鼻炎、支气管炎等呼吸道系统疾病,长期处于这种环境还会诱发肺癌。除了诱发癌症,雾霾还能引发心脏疾病,对新生儿健康的影响更加严重。2.影响交通,雾霾天气对交通最为显著的影响是使车速降低,班机延误、火车晚点,导致较为严重的交通拥堵甚至交通事故(根据我国交通运输部的有关统计,我国每年地方上报的公路阻断事件中,大约有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是由大雾天气所致;每年大约有10%左右的交通事故直接与雨雪雾等恶劣天气有关)3.影响农业和养殖业的发展,雾霾使绿植物失去了所需要的光照,使光合作用减少从而影响
其生长发育;家禽多出现食欲不振、呼吸道疾病发生率明显提高等现象。4.污染物不能扩散,容易引起恶性循环。霾形成的成因1、在水平方向静风现象增多。城市里大楼越建越高,阻挡和摩擦作用使风流经城区时明显减弱。静风现象增多,不利于大气中悬浮微粒的扩散稀释,容易在城区和近郊区周边积累;2、垂直方向上出现逆温。逆温层好比一个锅盖覆盖在城市上空,这种高空的气温比低空气温更高的逆温现象,使得大气层低空的空气垂直运动受到限制,空气中悬浮微粒难以向高空飘散而被阻滞在低空和近地面。3、空气中悬浮颗粒物的增加。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和工业发展、机动车辆猛增,导致污染物排放和悬浮物大量增加,直接导致了能见度降低。
雾霾的危害1对呼吸系统的影响,霾的气溶胶粒子,如矿物颗粒物、海盐、硫酸盐、硝酸盐、有机气溶胶粒子、燃料和汽车废气等,它能直接进入并粘附在人体呼吸道和肺泡中。尤其是亚微米粒子会分别沉积于上、下呼吸道和肺泡中,引起急性鼻炎和急性支气管炎等病症。对于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阻塞性肺气肿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雾霾天气可使病情急性发作或急性加重。如果长期处于这种环境还会诱发肺癌。这些颗粒还可以通过支气管和肺泡进入血液,其中的有害气体、重金属等溶解在血液中,对人体健康的伤害更大。2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雾霾天气空气中污染物多,气压低,容易诱发
心血管疾病的急性发作。比如雾大的时候,水汽含量非常的高,如果人们在户外活动和运动的话,人体的汗就不容易排出,造成人们胸闷、血压升高。3增加传染病的几率,雾霾天气还可导致近地层紫外线的减弱,使空气中的传染性病菌的活性增强,传染病增多。4影响儿童健康成长,由于雾天日照减少,儿童紫外线照射不足,体内维生素D生成不足,对钙的吸收大大减少,严重的会引起婴儿佝偻病、儿童生长减慢。5影响心理健康,阴沉的雾霾天气由于光线较弱及导致的低气压,容易让人产生精神懒散、情绪低落及悲观情绪,遇到不顺心的事情甚至容易失控。6影响交通安全,出现霾天气时,视野能见度低,空气质量差,容易引起交通阻塞,发生交通事故。水土流失,在水力、重力、风力等外营力作用下,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破坏和损失,包括土壤侵蚀及水的流失。我国水土流失的特点:1.水土流失面积大,分布范围广。我国水土流失不仅发生在农村地区,而且还广泛发生在城镇和工矿区,几乎每个流域,每个省份都有。2.流失强度大,侵蚀比例高。我国每年土壤侵蚀量达50亿吨,侵蚀强度远高于土壤容许流失量。3.流失成因复杂,区域差异明显。我国东北黑土区,黄土高原区,南方红壤丘陵区等各区域的自然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差异较大,水土流失成因、产生危害、治理重点各不相同。水土流失类型:水力侵蚀分布最广泛,在山区、丘陵区和一切有坡度的地面,暴雨时都会产生水力侵蚀。重力侵蚀主要分布在山区、丘陵区的沟壑和
陡坡上,在陡坡和沟的两岸沟壁,其中一部分下部被水流掏空。风力侵蚀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华北和东北的沙漠、沙地和丘陵盖沙地区,其次是东南沿海沙地,再次是河南、安徽、江苏几省的“黄泛区”(历史上由于黄河决口改道带出泥沙形成)。
我国水土流失的原因:自然因素1地形。地面坡度越陡,坡面越长,对土壤的冲刷侵蚀力就越强。2降雨。降雨强度超过土壤渗透强度才会产生地表(超渗)径流,造成对地表的冲刷侵蚀。3土壤。地面物质组成。4植被。达到一定郁闭度的林草植被有保护土壤不被侵蚀的作用。  人为因素1植被的破坏 2、不合理的耕作制度 3、修路、开矿、采石等水土流失危害破坏土壤资源,导致可耕地的土地面积减少。 流失的泥沙进入江河、湖泊、水库造成大量淤积,从而给相关的地表径流带来泥石流、山体滑坡等一系列的严重后果。  长期水土流失导致土地荒漠化,又带来沙尘暴等其他形式的自然灾害。